曲征
每年一到三四月份,杭州的一些小學生又要開始養蠶了。這其中有樂趣,也有煩惱,對家長來說,找桑葉的經歷更是一言難盡……有家長爆料稱:網店“盒馬鮮生”推出的一款預售產品——新鮮桑葉,20克售價就要9.9元,一斤桑葉賣250元……(3月27日 《都市快報》)
一到春天,一些學校便讓小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養蠶的“科學作業”,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系統、持久的觀察和實驗,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珍愛生命的意識。而小學科學教材里有一個單元,重點講解蠶的一生,要求學生了解蠶的生長發育過程,觀察并記錄蠶的生長發育情況。這樣說來,這項頗具傳統色彩的“科學作業”看上去很有意義。
不過,看上去“很有意義”,并不代表沒有任何問題,我們需要追問的是,這一作業是否切實可行?
一方面,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課業負擔仍然較重,放學回家之后要完成不少文化科目的課外作業,實在抽不出時間來關心“養蠶”事務。于是,養蠶一事就常常落到家長的頭上,這從網上許多家長的“吐槽”之聲可以看出來。
另一方面,即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養蠶任務,可是蠶寶寶的食物——桑葉,在城市里很難找到。學生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最終只能將搜尋桑葉的任務交給家長。接下來,家長們便到處奔波找桑葉。有在微信群里咨詢的,有直接到郊外或農村采摘的,有直接從網上購買的,不一而足。
于是,本來是一件要求學生親自飼養并通過觀察寫出觀察記錄的有意義的活動,最終變成了家長一邊“吐槽”一邊奔波的“鬧劇”,其情其景,或許是學校沒有想到的。
實際上,學校給小學生布置“養蠶作業”而引發家長“吐槽”,已經不是一年半載的事了,早在2016年就有家長質疑這件事情,但不知為什么,幾年之后,要求小學生課外“養蠶”的事情還在繼續,不知是教育者沒有聽到家長的呼聲,還是故意裝聾作啞、一意孤行?
學校教育固然需要家長的配合,但不折騰家長應是教育的一條底線。平心而論,學校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精神,是值得稱道的事情,但這些培養活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想當然地開展。其實,學校老師只要用點心、動動腦筋,就可以想出一些好辦法,比如騰出一間教室專門供養蠶寶寶,讓學生集體飼養,共同觀察。而蠶寶寶的食物——桑葉,可以作為實驗用品由學校來提供。這樣做,同樣能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細心觀察的精神品質。
記得筆者上小學的時候,班主任曾從家里帶來一只小兔子,讓我們集體喂養,共同觀察,當時感覺挺有趣的,至今仍印象深刻。今天學校開設的諸如養蠶這樣的科學課程,為何不能借鑒這一做法呢?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