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敦
【摘要】當常規教學模式遇到瓶頸時,需要積極求變,用更加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改變陳舊的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完成課程目標,為更高層次學校輸送優秀人才。走班制教學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走班制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利弊。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揚長避短,需要不斷地實踐探索與改進。
【關鍵詞】走班制;初三英語;實踐探索
一、前言
當常規教學模式遇到瓶頸,甚至走入死胡同,改革成為空話,改無可改之時,學校的決策者們想到了變通。所謂窮則思變,他們不故步自封,不怨天尤人,不無謂等死,不推諉責任,而是積極求變,適應分層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為社會培養多方面多層次人才。他們不只為普通高中培養優秀人才,也要為職高、技校培養合格人才。在這樣的形勢下,走班成為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案。
筆者于2018年秋季在交流學校——金海岸中學承擔初三英語教學工作,切實感受并實踐了該校一直堅持的走班制教學方式,經歷了一個“相識、相知”的過程,并在實踐過程中對走班制有了較新較深較全的認識。
毫無疑問,走班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教學成績。走班制的實施,是為了讓絕大多數人有事可做,聽得懂課,做得了作業,找得到目標,看得到希望,動得了手和腦。具體到英語這一科,走班使更多學生能讀英語,能有機會在課堂上說英語,用英語,能讓更多學生接觸到英語這個完全不同于中文的奇妙的世界。
二、走班制實踐初探
(一)走班制的形式和特點
1.走班,從早讀開始。開學伊始,關于早讀走不走班,許多教師有幾種不同的意見,矛盾集中于早讀走班可能不利于班主任的管理。最終,由于科任教師的堅持實施了早讀走班。因為從英語這一學科的特點來說,早讀是英語課的一部分,學生要在早讀時間讀背單詞、句子和課文。走班之后,兩種不同層次的學生才可以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強鍛煉,各盡所能。尖子生多背課文,薄弱生側重單詞、詞組的學習,為課堂做好準備。
2.分層教學。嚴格執行陽光分班以來,各個班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基礎層次不同的學生。英語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兩極分化比其他學科更為嚴重。一般情況下在初三上學期,教師要完成全部新課的講授,并為中考復習沖刺預留時間。內容多,時間緊,任務重,教師很難在課堂上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走班制的實施,將學生分成較高層次的A班“精英班”和較低層次的B班“基礎班”,分開上課,作業、測試等也區別對待,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信。比如以前不敢開口回答問題的學生在B班能開口了;以前能力強、上課覺得太簡單以至于無所事事的學生在A班有難題做了:最大程度地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則。
3.作業、測試的操作。
(1)作業。
A班:每周按單元章節完成《高分突破》《同步導學》,每周一張綜合試卷、一篇作文、一套聽力。
B班:每周完成基礎單詞抄寫、默寫,摘抄課文中的重點句子,一張綜合試卷。
(2)測試。
A班:周四第八節限時訓練,完成一套綜合試卷的考試(除聽力外),全批全改。
B班:周四第八節限時訓練,完成大半套綜合試卷的考試(聽力、讀寫綜合不做),老師檢查。
由于學校堅持優勝劣汰原則,經過幾次考試,各個班級人員一直都有變動,班級名單也一直沒有完全穩定,給科任教師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這也是走班制教學開始實施時,一部分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對走班產生抵觸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截至期中考試,各班人員基本穩定,教師與學生適應良好。
(二)走班制的優缺點
1.優點。走班制有利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A班的學生可以做一些較深、難的題,課堂進程和教學節奏可以適當放快,讓以往“吃不飽”的學生有“飯”可吃;B班的學生以重點抓基礎,加強操練,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閱千劍而后識器”。通過更多的原始積累、單詞轟炸,讓學生積少成多,學到知識,重拾信心。
作業的差別也很明顯。A班每周一張綜合卷,每周一篇作文,每單元3a課文都必背必默;B班則每周做基礎題,每周必背、默單詞。教師在不同層次班有不同要求,目標性更強。走班制的目標之一就是讓每個學生有事做,既不拖尖子生的后腿,也不放棄對后層生的培養。
2.缺點。首先,由于分班的依據是八科總分,教師對臨界生很難把握。A班也有部分學習吃力、態度不夠端正、成績不盡人意的學生;B班也有積極學習、態度端正、成績還不錯甚至超過A班部分同學的學生,難以實現完全的因材施教。
其次,A、B兩個班不平衡,不對等,對于同時擔任兩個班教學任務的教師來說,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擔。由于作業不統一,授課內容乃至上課進度不一致,教師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備課,改作業,組織測試任務,等等。
此外,部分分到A班又掉到B班去的學生容易形成優越感,學習態度、狀態可能會有下降。走班后,這部分學生較少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自身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容易失去動力,對初三學習與復習產生負面影響。
(三)探索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學校走班制的操作實施只是在初三年級展開,初一、初二都還是維持原行政班來進行教學活動。因此,到目前為止,學校初三年級僅經歷了近4個月的走班教學,從課堂效果、作業反饋、家長意見等方面來看,效果還是比較突出的。
A班基本不用在紀律、作業方面分散教師精力。B班學生在作業方面積極性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因為畢竟現在的作業是針對他們布置的,讓這些學生比以往更有信心和興趣去完成作業。不過,考試成績這一最重要的指標還沒有較好地體現出來。從幾次大考成績來看,優秀率和尖子生人數還沒有明顯提升,與周邊兄弟學校相比,110分以上人數不占優勢,后層生人數(40分以下)也沒有明顯減少。相信隨著走班制的堅持和不斷改進,會有明顯的進步。
三、結束語
一句英語諺語說:“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學校能堅定不移地推行初三走班制教學,當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實際上,能讓更多學生動起來,看到希望,有事可做,光這一條就可以抵消掉它的許多缺點了。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學成績的上升,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下一步,我們應思考如何幫助A班中等層次學生、臨界生找準自己的位置,消滅走班出現的負能量。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總結經驗,改進不足,想辦法,多嘗試,努力完善這一制度。
【參考文獻】
[1]馮文全,呂瑞香.論分層走班制在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61-66.
[2]李希貴.學校轉型——讓每一位學生成為自己的CEO[J].教育科學論壇,2015(02):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