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澤進
【摘要】小學是學生正式系統接觸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規律的初始階段,許多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存在迷茫,不知所措的現象。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其有利于學生數學興趣的激發和數學思維的培養。應當科學應用研究性學習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數學教學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采取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未知的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中,應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活動比較枯燥
數學是小學的一門必修課,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小學生幾乎每天都有數學課,每天都在與數學知識打交道。但是,許多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這就讓學生感到枯燥,難以提起學習興趣[1]。同時,由于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缺少創新,總是以一種循規蹈矩的教學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傳授,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沒有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位置,而且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此外,受到應試教育環境的影響,許多學校與教師都更加重視對考試相關的知識與內容的傳授,常常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將教材中涉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但是,從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式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來看,僅僅是課本中的內容已經很難滿足新時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很難提高。
(二)教學方法需要改進
素質教育是我國近年來非常重視和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但是我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延續了上千年,這種傳統且古老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轉變。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中廣大的群眾,對學生的評價基礎就是他們的學習成績,這幾乎成了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在這種落后的教學理念與思想的要求下,“灌輸式”教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導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聽教師的講解,奮力地記筆記,或者直接放棄學習。這樣的教學方法與思想使得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很少,不僅不利于學生獲取知識,而且不利于學生的興趣與能力的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許多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但是這些創新還是無法滿足新課改教學目標的要求,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二、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分析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用情境來引出問題可以當作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第一步,學生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才能對問題進行探究。在現實教學中,情境的創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情境創設的原型應來自小學生的生活,這是因為數學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教師需要將數學知識融入一定的背景中,使其豐富起來,才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與問題產生興趣[2]。其次,所創設的數學情景引出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情境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再次,情景創設需要具有科學性,應選擇最合適的情景原型,利于學生探究和學習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小學三年級(北師大版教材)上冊“一天的時間”時,應用研究性學習進行教學,教師在“創設情境,引出問題”時就可利用學生一天上學的過程作為模型,創設以下情境:“小明早上7:30起床,7:50從家里出發去學校,小明每一節課40分鐘,課間休息10分鐘,10:40剛好是第二節課下課,11:50上完早上的最后一堂課,12:00開始吃中飯,14:00進入下午的第一堂課,17:10上完一天的最后一堂課,然后回家。”以此引出問題:“如果小明每天按時上學,放學后按時回家,小明一天在學校的時間為多少?小明每天第一節課的開始時刻又是多少?”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出問題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應用正確的研究材料,采取正確的研究方式與方法。首先,研究材料的確定。小學生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選擇研究材料時就需要關注材料對學生的吸引力以及材料自身的趣味性、與數學知識的聯系,以便于學生合理地應用這些材料探索數學知識[3]。例如,在上文的案例中,至少需要鐘表、紙、筆、代表小明的一個玩具人等。其次,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式。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所以在確定研究方式時需要注意學生能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取數學知識,并形成創新的思維習慣與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案例中,學生先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學習時間、時刻以及時分秒的關系,分清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差異,掌握“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然后將小明一天中的特定時刻標記出來,最后計算出小明一天有多少時間在學校以及每天第一節課的具體開始時刻。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通過相互交流和相互幫助來展現自我價值,發揮自己在團隊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還能夠深入挖掘資源,培養學生間的情感,促進思維的交互。此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還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踐
課堂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課堂教學不是唯一進行研究學習的途徑。在學生的生活中存在許多與數學知識相聯系的事物,學生需要去實踐和體驗才能進一步掌握數學知識,深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素養。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用數學的眼光主動觀察、分析、思考生活中的問題,揭示生活的規律[4]。例如,在學習了“一天的時間”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案例中的情境轉移到爸爸媽媽的身上,計算爸爸或媽媽一天的上班時間,了解他們上班的路上需要花多長時間,最晚在哪一個時刻出發才不會遲到,等等。將數學知識引入實踐生活,使得學生逐漸養成用數學思考生活問題的習慣,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數學知識,內化為數學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培養其科學的思維習慣,使得小學生敢于探究問題,樂于學習,不斷提高數學素養。開展研究性學習,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情境,引出具有挑戰性與探究性的數學問題,再引導學生自主或小組探究,解決問題,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應用數學知識,不斷提升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史秀杰.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有效性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6(07):76.
[2]朱粉梅.小學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4):155.
[3]袁直.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掘研究資源[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237.
[4]馬翠平.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3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