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盛
【摘要】近幾年我國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但農村教學建設仍有缺陷。文章分析了主題閱讀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幫助,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提出聯系實際生活、學會閱讀批注、小組合作交流、自我成果展示、主題拓展延伸等應用策略,為優化課堂學習效率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主題閱讀;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方式
一、引言
當前信息化社會已經來臨,數字信息、網絡文化等內容對于學生心理認知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很多初中生由于自身意志并不堅定,面對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信息并不能做出正確判斷。從根本上來說,這是自身文化素養缺失、思想淺薄的表現,因此需要推進閱讀教學,為推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幫助。
二、主題閱讀概念
主題閱讀是當前針對語文教學所采取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途徑。當前碎片文化、速食文化、總結性文化開始全面覆蓋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少的人會注重逐字逐句地讀完一整本書,國民文化素養因此呈現出淺薄的狀態。主題閱讀致力于“深層次”,其根本目的是培養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與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仍處于養成階段,在這一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自我學習潛能,對日后學習、工作、發展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主題閱讀是大閱讀觀的真實體現,其貫穿課后與課堂兩部分,通過共享閱讀、經典分析、深入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從整體上提高個人語文知識品讀能力,建立相對完整的文化審美意識,不僅會提高成績,而且能抵御不良外部因素對學生思想的侵蝕。
三、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特點
(一)教學觀念片面
當前農村地區教育觀念落后是制約語文課堂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教師執教時間長,但是自身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都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過深,所以對課堂主體性呈現出混淆的認知,認為自己處于課堂的領導位置,所以理所應當是“主體”。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認知,才讓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的閱讀課堂變得片面而生硬,很多學生知識儲備量并不足,對于單一的課堂模式很容易產生倦怠心理。雖然語文課堂中教師是引導的身份,但也僅僅是引導,閱讀能力的性質較為主觀,所以需要學生自身興趣與愛好做加持。
(二)主觀分析嚴重
雖然我國信息技術發展較快,在很多城市地區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工具開始走進語文課堂,但是由于地理條件、財政支持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很多農村地區的相應設施比較匱乏。一些教師自身年齡較大,教齡長,雖然有豐富的課堂經驗,但是對于創新認識不足,在課堂上僅僅依靠語文教材來進行知識講解,雖然教材內容含金量很高,但是其閱讀內容遠遠達不到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教育行業對中學生閱讀量的基本要求。教師如果在閱讀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去做知識講解,長此以往學生主觀學習能力會很大程度上喪失。著名教育學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大多數時候,我們已經忘卻了閱讀的真正意義,而是將目光過度放在有關于閱讀的討論當中。”閱讀培養的是個人能力,并非單純的知識講解,所以學生主體作用應該被發揮出來。
四、主題閱讀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聯系實際生活
在以往的農村語文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認為語文就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所以在課堂上往往將知識內容從現實生活中剖解出來。語文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其產生于實際生活,因此在落實主題閱讀時也需要加入生活化理念。初中階段學習的所有知識內容,最終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幫助,語文也不外乎如此。從實際生活角度來說,學習知識的途徑可分為兩種:直接經驗總結與間接經驗總結。初中生在學校中所學習的內容都是前人經過漫長時間所總結出來的寶貴資料,即屬于前者途徑。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僅要注重對課堂的認識,而且要關注直接經驗的引導。只有將閱讀深入到生活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文本內容與真實情感的共鳴。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父親的形象與自己父親的形象聯系起來,看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共同性。不少學生反饋道:“我的爸爸也會給我買最喜歡的水果。”“我的爸爸平時也比較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很照顧我。”有條件的可以結合多媒體影音資料進行相關誦讀音頻的播放。在生活化的導入中,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情感需求,自然而然地將現實世界與課堂內容有效銜接起來,通過更加形象化的情境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其更能感受到現實世界與語文的聯系,逐步養成平時積累語文閱讀、寫作素材的好習慣[1]。
(二)獨立主題閱讀
獨立主題閱讀能力是很多中學生比較缺少的一項能力,是指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學習者能夠按照自己對內容的理解程度而在文本上進行重點詞語、好字好句、中心情感的標注,并且在大量類似文本的閱讀過程中尋求中心主旨的整合經驗,以通過文字形式記錄下內心深處的感受。例如在閱讀教學時,教師不透露文本內容,而是教導學生明確此類資料的核心概念,然后總結陌生詞語,統一進行講解,最后讓每個學生在閱讀后尋找不同文章中的相似點與不同點。在整個過程中,從讀到想都由學生獨立完成,雖然一開始會比較困難、生澀,但長期培養能夠培養學生信息整合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脫離“保姆式”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三)小組合作交流
古語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由此可見,故步自封的學習不利于知識的運用。新時期背景提倡對小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團隊中,同學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內心感受與自我想法,無論傾聽能力還是語言組織能力都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一個人的文本閱讀量是有限的,但是通過相互討論,知識就實現了交互傳達,每個人都能在聆聽的過程中學會相互尊重。例如,教師可以在每次閱讀課之前給班級學生下達一個小任務,然后將班級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明確組內分工,每個人在完成自己的閱讀目標后可以在一起進行小組討論,然后綜合地寫出對本篇文章的點評。除此之外,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其內容可包含生僻字詞查閱、文章圖片整合、讀書感悟等等。作為引導者,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要多多鼓勵,激發其學習語文的熱情與信心[2]。
(四)自我成果展示
很多初中生自我展示意識較強,其在分享自我學習成果時,學習動力、成就感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空間。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教師應當將課堂時間還給他們。例如:舞臺劇、朗誦比賽都是很好的表現方式,因為在朗誦過程中,對于文章不再作默讀的處理,而是融合了語流音變與情感表達,其核心內容被更顯著地突出來,語文課堂也會因此展現新的生機,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提高知識的學習效果[3]。
(五)主題拓展延伸
當前使用的語文教材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其中文章的選取十分有代表性,主題多樣,內容豐滿。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課后閱讀書單,例如在學習完魯迅的《祝福》后,可以向學生推薦類似的魯迅作品,像《狂人日記》等。這種主題式閱讀能夠加深學生對課中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近似文本內容的多次閱讀,快速引起情感共鳴,為日后寫作提供充沛素材支持。
(六)融匯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文是目前中學生了解漢語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實現主題閱讀不僅對學生寫作能力、語文成績能夠起到提升作用,而且在疏通大量文本內容時,學生對知識的思想理解意識也會得到培養。通過文本分析與情節整合,作者的核心思想價值能夠得到充分傳達,學生的思考觀念也會樹立起來。另外,文章內容中的高頻詞語常常是整篇內容的線索,所以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還能夠鍛煉自我提取核心關鍵詞的能力。初中階段是一個人整個學習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相比于小學生的幼稚與懵懂,中學生心智水平基本穩定,這一階段所掌握的知識與能力必將會貫穿于其一生。由此可見,主題閱讀能夠培養學生個人學習習慣與思考意識,使其從文字中感受到中國特色文化的魅力,在字里行間與作者思想情感達成共識。
(七)單元模塊教學
在初中語文主體閱讀教學中,應用單元模塊是指利用整體性的教學方法,將課本中的某一單元進行整合,通過單元模塊開展主題閱讀教育活動。由于單元模塊之間存在內在聯系,從系統化的角度出發,能夠探索出新的教育路徑。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第二單元模塊教學中,其核心與愛國主義情感有關,包括《黃河頌》《木蘭詩》等,均是與國家相關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此單元模塊開展主題閱讀,讓學生搜集分享有關愛國閱讀的小故事,將比較好的故事整合在一起,共同進行探討。
五、結論
目前,農村人口在我國仍有相當大的比例,嚴抓其基礎教育工作十分必要。閱讀能夠有效鍛煉個人思維發散能力,增加知識儲備量,開闊學生認知視野,主題閱讀的深入對于整個農村地區的教育認知提升都能夠起到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加兵.主題閱讀設計的思路淺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8(31):24-25.
[2]許紀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教學要返璞歸真[J].學語文,2018(05):19-20.
[3]王曄.主題閱讀在九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0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