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江
摘 要:博物館記載著一個地區的發展,參觀博物館成為人們出去旅游的選擇。如今,博物館的文化建設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博物館文化建設會提升博物館的競爭能力。在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的社會大背景下,博物館的文化建設也至關重要。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建設;思考
一、概述
1.博物館定義
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明確規定: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1979年,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通過的《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通過征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198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六屆通過的章程,再次修改定義為: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
2.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功能及作用
博物館中也蘊含著人類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創造力,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復合體。博物館文化是城市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和諧共存、相輔相成。博物館集科學性、實物性、直觀性于一體,于城市發展進程中展現出自身獨特魅力及價值所在。博物館是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可為一座城市代名詞,是城市的最佳名片。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社會持續發展,應不斷優化博物館硬件條件,添設便民設施、安全設施、配套設施及基礎設施等,為民眾構建舒適及便利的文化環境,提升民眾于博物館中的舒適感、安全感。除加強博物館硬件設施外,也應強化博物館軟件建設,博物館在民眾心中為精神的家園,可使民眾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博物館可適當舉辦學術講座及臨時展覽等活動,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理念,全心全意為民眾提供優質服務,以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開放、包容的工作態度將博物館公共服務功能予以展現。借助此方式可使公眾享受到優質服務,同時感受文化發展、歷史文明成果,體驗博物館為公眾產生的文化沖擊,將博物館的文化服務功能、社會效益功能予以充分展現。
二、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的策略
1.博物館文化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
博物館文化建設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建設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但是同時不能脫離博物館本身實際情況。在建設博物館文化的過程中,最應當注意的就是結合本身情況,切不可只追求最美化或者最大利益化,因為博物館文化的建設是為了能使博物館更加長久地發展下去。所以,博物館文化建設必須要結合實際出發。
2.博物館藏品的“精品意識”強化
在博物館的發展過程中,藏品的收集與管理受博物館設計理念和陳列理念的指導。如今,博物館界提倡“陳列精品意識”,改變以往只注重精美物品收集的傳統觀念,更多地加強藏品內部聯系的研究,體現藏品背后人的活動。中國博物館自上個世紀初產生以來,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新形勢下博物館的發展同樣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而且許多問題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為了使中國博物館事業取得進一步發展,必須使多學科都參與到博物館建設中來,加強多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博物館陳列方式,使博物館適應新形勢,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
3.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與管理人員的結合
管理人員是一個組織的核心,他往往決定著前進的方向。所以,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必須要有適合的管理人員來引導,并建立強大的管理隊伍。在管理人員方面,應該是每個人的優點都得以展示,敢于用人才。一個強有力的管理隊伍,會使博物館的前進速度更快。因為,一個有能力的管理隊伍會使員工有動力為博物館付出,使博物館的文化建設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4.博物館陳列的“人本主義”思想加強
博物館陳列是博物館教育大眾,實現其社會功能的主要手段。藏品陳列是大眾了解博物館的窗口,陳列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博物館的收益。博物館建立之初,陳列的藏品均以精美為主,以體現博物館收藏之豐、價值之大。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精美藏品的陳列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的作用。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大眾已不再滿足于只欣賞美妙絕倫的展品,更多的是想探求藏品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鑒于大眾知識水平及欣賞水平的變化,博物館陳列設計理念亦應有所變化,更多地體現“人”這一社會主角的方方面面,即以“人本主義”思想來指導博物館的陳列。當前科技水平的提高,為博物館的陳列提供了豐富的手段,另外,計算機的普及也為博物館的陳列設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現代博物館更注重于為參觀者營造一種全新的沉浸式的個人體驗,因此在陳列上更講究適應大眾的欣賞口味,在運用現有科技手段的基礎上,應使展品更多地“活”起來,展示給參觀者一個活靈活現的生活場景,使觀眾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真正達到獲取知識、陶冶情操的目的。
5.加強博物館文化與精神建設的結合
博物館精神是工作人員與管理人員對于博物館的體現,是博物館的內涵之一。精神往往是一個小個體或者一個大團體的精神支柱,一個良好的博物館精神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升,精神層面的建設往往要比物質層面的建設更加困難,但是博物館精神是博物館的精神支柱。因此,加強文化建設必須與精神建設結合。
6.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征集
一直以來,大多數博物館在收集民俗藏品中更關注物質性的實體文物,而忽視了非物質性卻又極具特色和價值的無形文化遺產的征集,主要指民間音樂、民間技藝、民間文學、民間工藝等。對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顧此失彼,要全面理解保護民俗文化遺產的意義,關注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民俗文化遺產的記錄、收集、保護、研究。事實上,民俗文物區別于歷史文物,并非埋藏地下而是散落民間,并非數量稀少而是種類繁多且數量龐大,故加強民俗文物的征集,除了在觀念上同等重視物質文物和非物質文化外,還應精挑細選,積少成多。
7.博物館建筑的“生態”“環保”意識突出
博物館館址的選擇、布局和結構的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正確的設計理念指導下進行。要使博物館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其建館之初就應有一個整體的規劃,用長遠意識來看待博物館的發展,而不能用功利主義的態度從事博物館的建設。博物館作為人類社會的公共文化設施,其自身建筑亦應考慮到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建筑方面更好地體現出“生態”、“環保”意識。可喜的是,一些博物館專家已經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問題,這必將極大地推動博物館建筑事業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結語
博物館文化在社會和城市歷史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博物館應當立足于這些獨一無二的作用,不斷完善自身建設。從自身進行發現,立足于社會需求,投入物力、人力、財力對藏品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以此不斷完善我國歷史文化的版圖。
參考文獻:
[1]劉志華,胡亞鵬,劉蕓隆,等.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M].湖州文獻出版社,2017(11):26-27.
[2]楊軍濤,王啟涵,陳智飛,等.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北京:新華社出版社,2018(10):2-3.
[3]張瑾,陳濤,等.中國武術博物館觀眾參觀現狀與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7(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