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
摘 要: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在此背景之下,通過對我國農業女性化的現狀的分析,從農業發展的角度促進農村婦女發展可以在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解決婦女自身問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市場配置資源和增加婦女農業技術的教育培訓等方面來考慮。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女性化;農村婦女
一、我國農業女性化及其現狀
農業女性化是指由于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著性別差異,男性的比例高于甚至遠高于女性,更多的婦女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成為生產的主力軍[1]。
學術界最早關注農業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現象可以追溯到20 世紀二三十年代,陳翰笙先生在對廣東農村進行考察時注意到由于缺少男勞動力而雇傭大量農村婦女從事農業生產的現象,這是最早的農業女性化的一種表現形式[2]。
1945 年費孝通先生撰寫的《祿村農田》中指出農業勞動力的“女性化”就已在像祿村這樣的村莊出現,當時該村的男性可以不參加生產勞動,有三分之一青壯年男性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產轉而從事其他的行業,而婦女則必須承擔家庭的農業生產責任[3]。這些研究資料反映出早在20 世紀30 年代我國農村就已經出現了農業女性化的現象,其表現形式與當前農業女性化類似。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大規模農業女性化現象開始出現。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調查,1986年中國東部地區農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中,婦女只占36.4%,中部地區占20.8%,西部地區占13.6%[4],換句話說,相較于農村男性,超過60%農村女性滯留在農村,且越偏遠的地區農業女性化問題越嚴重;到了20世紀90年代,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婦女人數占從業人員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且這一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1990年,婦女占從業人員的52.4%,2000年上升到61.6%[4];2002年全國婦聯2002年開展的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顯示,在農村家庭中,從事純農業勞動(種植和養殖)的農村婦女比例為82.1%,比男性高17.4個百分點[5];全國婦聯2006年3~ 6月在河北、吉林、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肅10省萬名農村婦女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農業生產中,婦女參加生產勞動的比例達74.7%[6],在生產生活中,婦女是重要的決策者,也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
從表中可以看出“鄉村”人口中的女性人口(323617002)占總人口(1332810869)比重為24.27%。一般來說農村人口包括鎮,則“鎮+鄉村”人口中的女性人口(453191842)占總人口(1332810869)的比重為34.00%。農村女性在農業生產中占據過高比例似乎成為了共識。
但曹東勃、蔣睛霞通過分析近幾次人口普查數據從性別差異的視角提出男性重返農業的趨勢和依據[7];根據表3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男女比例存在趨同現象。
根據表3和表4反映出來的近10年的變化可以發現,農村婦女占農村人口的半數,不可否認以往傳統男性為主要勞動力的農業社會發生了很大改變,廣大農村婦女成為農村的中堅力量。
對于農業女性化對農村女性的影響,學者們大體存在兩種不同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婦女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與貢獻比以前增大,婦女的獨立性增強,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農業女性化在加重農村婦女的勞動力負擔、限制了農村婦女的文化教育和個體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劇農村男女的差距。從女性主義視角來分析,對女性發展無疑產生了嚴重的阻礙。當然我國農業女性化現實不可逆轉,如何根據現實情況最大程度促進農業發展和改善農村婦女現狀是本文的重點。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應對農業女性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已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8]。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水平的遠遠落后是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惠農強農的政策措施,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持續向上、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到了十九大,習近平同志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工作[9]。作為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應對婦女問題則成為重點所在。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婦女發展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一)從農村婦女自身角度來看
農村婦女雖然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但受到傳統觀念、自身素質、經濟因素以及社會制度因素等的制約,農村婦女普遍存在著家庭經濟狀況不理想、對婚姻家庭有心理壓力、身體健康堪憂、政治參與度不高、精神文化生活欠缺、未來愿景體現傳統傾向等現實問題,這些也成為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根源[10]。我們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先解決農村婦女存在問題,掃除自身障礙,解決其后顧之憂,才能為農業發展鋪平道路。實現農村婦女發展關鍵在自身,重點是創設婦女發展的環境。因此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大力宣傳男女平等的國策,重視農村婦女的貧困、文化教育、生殖健康等問題,扶持農村婦女發展。
(二)從農業資源配置來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個體娛樂和發展方面越來越重視。農村因其獨特的文化和生產方式和衍生出來的農家樂、特色農產品加工受到人們歡迎。研究表明,女性在鄉村旅游中成為主要的參與者和管理者,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演變,推動了生產組織形式和勞動分工的變化[1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的要求,實現包括農業在內的農村產業更加發達和更有活力。一些研究發現,鄉村旅游產業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相對減輕農業女性的勞動負擔,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因此農業產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發揮婦女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根據市場調整產業結構,使農業資源更加優化配置。也有研究指出,從一些農村地區的實踐來看,讓婦女從事農業相關手工業可能存在影響其個人素質和發展空間的潛在風險,所以對于兩者之間的矛盾,我們應該從長遠角度來看,權衡利弊,循序漸進地進行和開展。
(三)從農業科技培訓來看
現代農業是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機械化的操作也有利于農村婦女從傳統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重在科技,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跟不上會嚴重制約現代農業建設。因此需要在農業科技的引進和推廣的同時, 重視對農村婦女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
除此之外,為了縮小農村男性非農化和農業女性化導致的男女差距,相應的保障農村婦女地位的配套政策措施需要同步落實,提高農村婦女話語權,保證婦女的參與基層自治的比例和作用。
農村婦女發展問題關系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在農業女性化的現實背景下,增進農村婦女發展要切實實現其各方面權益,新時期提高婦女素質、創造發展環境仍然任重道遠,更需要響應國家政策和號召,謀求農村及農村婦女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秋,周丕東..農業女性化對婦女發展和農業生產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8 36(3):193-196.
[2]李章鵬.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陳翰笙農村調查的歷史考察[J].河北學刊,2006(3).
[3]費孝通.《祿村農田》[M].北京:商務出版社,1944.
[4]中國社科院.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道路選擇[ J].中國農村經濟,1990(10):9-17.
[5]勝茹.婦女發展現狀與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沖突與協調[J].婦女研究論叢,2005(1):7-10.
[6]甄硯.中國農村婦女狀況調查[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7]東勃,蔣睛霞.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女性化現象研究 [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413( 2) :223-229.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N].人民日報.2017 12-11.
[10]李包庚.農村青年留守婦女發展問題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2 321(12):31-36.
[11]馮淑華,沙潤.鄉村旅游中農村婦女就業與發展研究——以江西婺源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0778(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