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吳德鈺
摘 要:網絡環境下人們對信息的獲取與傳播不斷開放化和自由化,互聯網所具有的匿名性的特點打破了傳統社會中官方對信息壟斷和封閉的局面,使得任何人都能夠通過網絡自由發表言論,自由快捷地獲取和傳播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資源,這給高校輿情危機的研判和應對帶來了挑戰。本文將聯系實際,探討高校加強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具體策略,認為高校應認清形勢,完善輿情事前研判機制和應對程序,投入人力物力建立輿情監測、預警、應對的聯動機制,全面提升網絡輿情研判及應對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輿情研判;應對策略
在網絡環境下,群眾可以參與到輿論事件的傳播中,并發揮著主導力量。在參與傳播過程中,網民往往無法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甚至歪曲事實,給社會輿論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近年來,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頻發,一些簡單的案件擴展到網絡后給在校師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網絡輿情發生前、發生后,高校如何及時干預,正確引導輿情,讓網民形成正確的認知,促進事件處理公開透明化,對消除負面影響、維護學校聲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加強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能力的必要性
(一)輿論謠言泛濫,負面影響大
網絡是一個虛擬且自由的空間,微博、微信這些自媒體的傳播缺少相關的規范機制,在這樣自由的環境下,給公民提供社會救濟的便利渠道,同時也讓一些道德缺失的人找到了造謠詐騙的途徑。當輿論事件爆發的時候,網絡上常常會出現一些不實的信息,誤導、迷惑大眾,他們從中獲取暴利。在“有心人”的助推下,輿情得不到及時應對,會演變成為網絡暴力,擴大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為此,在輿論謠言泛濫的網絡時代,高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輿情監測、預警、應對的聯動機制,提升輿情管理能力。
(二)自媒體缺乏信息審核機制
網絡環境下缺乏信息審核機制,在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信息沒有經過核實和校對就被快速擴散,容易導致傳播失實。傳統媒體會將記者采集回來的信息會進行重重把關,多次校對無誤之后才進行公開傳播。在自媒體中公民進行自主傳播,缺乏信息真實性的把控意識,從而盲目轉發擴散,當信息引起大量關注會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也會誤導大眾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當前自媒體中的傳播還沒有完善的信息把控機制,缺乏有效的措施防止用戶傳播失實,所以更需要高校提高網絡輿情管理能力,進行有效的輿論監測、預警和應對,避免網絡輿論危機發生。
二、高校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存在的問題
網絡輿情具有突發性、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很難控制,對于高校來說在輿情危機發生后要進行有效應對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一)缺乏事前研判
事前研判是預防輿情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缺乏事前研判的情況下,很多高校都沒有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輿情監測、評估。只有重視事前研判,才更加主動掌握輿情發生前的信息。高校缺乏建立信息采集隊伍的意識,沒有專業的人負責校園輿情信息的收集,這些基礎工作沒做好,不能及時發現輿情發酵的跡象,才會讓輿情信息進一步擴散到網絡中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網絡輿情管理中過于形式化
在輿情事前研判這個環節做得不到位的情況下,官方得知道信息的時候輿論已經在網絡上大量傳開,這時候第一時間在微博上發布官方聲明,可有效制止謠言,正確引導輿論。鑒于網絡輿情管理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很多高校都重視開通官方微博。但社會輿情的爆發具有不確定性,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會在某一個時段發生,所以一些高校只想應付了事,對于網絡輿情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形式化,沒有對輿情研判、預警、應對等投入人力物力。
(三)缺乏完善的輿情應對程序
網絡輿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應對,會被網民無限放大,給高校帶來惡劣的影響。對于輿情危機的應對需要有健全的運營機制才能承擔相應的職責,并發揮出應有的功能,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并不重視完善輿情應對機制。往往是在輿情危機發生后在緊急組織應急小組,在網絡快速傳播中,失去了時效性,不能有效降低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輿情爆發之后,有的高校甚至不知所措,不知道網絡中的輿情管理是否要根據現實環境的程序,因而錯過了輿情管理的最佳時機。有的高校在網絡中進行輿情管理不規范,沒能采取正確的應對方案,讓網民不信服,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三、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策略
對網絡輿情危機的研判與應對,高校需要提高重視,目前很多高校還沒有對網絡中的輿情研判與應對形成正確的認知,沒有做好事前研判、預警的防范措施對此還應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輿情事前監測、預警、應對的聯動機制,全面提升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的能力。
(一)促進校園輿情信息采集常態化,完善事前研判機制
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爆發都有一個產生的過程,在沒有大范圍擴散之前,輿情信息一般先是在校園范圍內傳播,如學生之間通過微信、微博進行傳播,在這個環節高校如果及時監測、預警和干預,可有效防止輿情危機的發生。為了達到預防效果,高校應該促進校園輿情信息采集常態化,建立專門的輿情信息采集、監測隊伍。一般高校社團中都有一個計算機協會,可在該協會的基礎上建立輿情信息收集小組,該小組可由學生和相關的教師組成,專門負責校園輿情監測和信息收集,加強對校園貼吧、學生QQ群、微信群、微博、論壇的關注,并將收集的信息及時向管理者反饋。在獲取到輿情信息收集小組反饋的信息后,學校管理團隊需要有專門的人對輿情信息進行分析、監測和評估,制定輿情事前研判機制,以便能夠快速響應,有效采取預防措施。
(二)避免輿情形式化,切實投入人力物力
對網絡輿情管理過于形式化,會造成輿情管理能力缺乏,一旦網絡輿情事件發生,管理團隊卻不知道如何應對。對此高校要改變觀念,提高重視,并切實做到投入人力物力。網絡環境中開展輿情信息收集、監測、預警、應對等需要有精通網絡技術、熟悉互聯網環境的人才,他們需要懂微信、微博的運營,同時也要懂得危機公關的專業知識,臨危受命的工作人員缺乏專業能力,難以勝任高強度的工作。對此,高校應該成立輿情研判與應對的專業隊伍,投入專業的人才,并加強培訓,提高專業素養,為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做好人才儲備。
對官方微博、微信的運營,應加強與學生、網民的互動,才能夠貼近學生收集信息,第一時間掌握輿情。此外,高校需要提高認識,目前很多高校還沒有意識到運營網絡輿情研判與管理的重要性,對此要端正態度,形成正確認識,轉變應付的觀念,加大投入去改進提升,完善輿情監測、預警、應對的聯動機制,這樣才利于掌握輿情管理的主動權。
(三)建立健全的網絡輿情應對程序
建立健全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是高校提升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的重要保障,對此高校應該完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首先,制定輿情管理的程序,輿情創新事件一旦發生,需要高校及時響應,而如何做出響應,由誰來批示,這個過程需要一個明確的程序,為此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明確網絡輿情管理的程序,保證事件一旦發生,即可有序、迅速地開展應對工作,確保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進行妥善的管理,降低輿論事件的負面影響。
其次,完善輿情分級機制,在輿情危機發生后要從輿情信息收集小組、輿情研判團隊、高校領導中抽調核心成員組成緊急應對小組,對輿情事件發生的原因、網絡上擴散的程度進行客觀評估之后,在評估結果的基礎上,要對輿情事件的級別進行判定。可將輿情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判定輿情事件的級別利于清楚掌握輿情事件的危害性,以便采取相應級別的措施進行及時、正確的處理。
第三,根據輿情級別采取應對方案。在判定了輿情事件的級別之后,要迅速采取應對方案,高校應該事先根據不同級別的輿情匹配不同的應對方案,當輿情事件發生后,立即啟動應對程序,判定結果出來后匹配對應的應對方案。制定好的應對方案可以讓相關人員在日常中抽時間進行演練,提高隊伍應對輿情事件的能力。因為輿情事件的處理需要爭分奪秒,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時間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輿情應對的過程中,要及時公布事件處理進程,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讓網友知道事情的處理進程,對事件的結果也要進行公布,以及事后的輿情監測,防止網絡謠言的傳播,給網民正確的輿論引導。
四、結語
當代大學生是網民的主力軍,他們活躍于互聯網,擅于通過網絡途徑傳播信息,校園中一些案件發生后經網絡傳播易演變成為輿情危機,給師生帶來負面影響,給學校聲譽帶來損害,對此高校應該提高對輿情研判與應對的重視,認清建立輿情研判與應對聯動機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當前高校在輿情研判與應對方面普遍存在缺乏事前研判、輿情管理形式化、缺乏完善的輿情應對機制。對此,高校要促進校園輿情信息采集常態化,完善事前研判機制;避免輿情管理形式化,切實投入人力物力;建立健全的輿情應對程序。通過完善的事前研判和完善的輿情應對程序形成輿情監測、預警、應對的聯動機制,全面提升高校的輿情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昕晨.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研判及應對[J].新聞傳播,2018(07).
[2]劉立波.微環境下高校學生輿情的管理對策[J].科技經濟導刊,2018(05).
[3]劉強.網絡輿情與高校應對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03).
[4]王斌.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與處置[J].傳播力研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