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逐漸進入了現代化經濟的發展階段,從而促進了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業余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其中,精神文化的多樣性為人們的業余生活增添了色彩,因此,人們對于各種文化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如今,許多人在業余時間,為了提升生活的質量和放松心情的壓力都會選擇參加一些文化活動,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而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人們最喜歡的活動項目就是音樂,其在文化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由于音樂是人們精神交流的載體,能夠起到舒緩情緒、減輕壓力等作用,備受人們喜愛。本文主要針對群眾文化多動中的音樂項目進行分析,理解什么是音樂審美,如何提升人們群在眾文化活動中的審美能力,并通過總結提出培養群眾音樂審美的重要性。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音樂審美
群眾文化是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下的產物,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文化在社會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同時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于文化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文化與人民產生了交集,逐漸形成了群眾文化,其主要起到豐富人們生活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群眾娛樂性,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放松了壓力,進一步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音樂作為群眾文化中的主要項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為了使人們在音樂中得到精神的升華,并促進群眾文化活動得到健康的發展,本文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群眾音樂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一、音樂審美的定義
單從審美的角度分析,對其簡單的理解是看到美的事物,對美的一種感受,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某些事物欣賞的過程,對欣賞者起到豐富其內心的作用。根據對審美的理解,延伸出對音樂審美的感悟,音樂審美簡單的理解就是對音樂的欣賞,是人們參加音樂活動時,對音樂的一種感知力[1]。目前,人們的業余生活增多,給了文化活動更廣泛的發展空間,人們在參加文化活動時大多以音樂為主,幾乎每個文化活動的場合都會附有音樂,在文化活動中有合唱項目、獨唱項目,其都是音樂的一種表達形式,在對音樂進行表達時,人們會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同時能夠提升對音樂的認知,提升人們對于音樂的喜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音樂對人有一種感染力,會使人們的情緒隨著音樂的起伏發生變化,甚至會改變思維及生活習慣,最終就形成了人們對于音樂的審美。
二、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合適音樂的選擇
在群眾的文化活動中,最為常見的活動形式是音樂的演奏和歌曲的演唱,還有許多以音樂為背景的文化活動[2]。因此,在進行文化活動時要豐富活動中的音樂及歌曲,使音樂能夠豐富活動的內容,同時體現出其審美的價值,能夠有效的提升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從而促進人們音樂審美水平的提升。在活動中對于音樂的選擇要有藝術感,同時所選擇的音樂要附有飽滿的感情和最直觀的音樂感受,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員對音樂進行選擇。比如,《高山流水》所展示的是山河的壯闊,同時也能了解到音樂的背景故事,使人們體會到友誼的偉大,這種音樂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同。因此,文化活動中音樂的選擇上要有一定的依據,多選擇一些有背景故事的經典音樂或者是經典電影的主題曲,能夠促進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同時能夠借助影視畫面和音樂故事加深對音樂的了解,有效的提升人們的音樂審美。與此同時,所選擇的音樂不僅要有審美價值,還要切合實際貼近生活,從而達到提升群眾興趣的目的。
(二)提升群眾的音樂素養
音樂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同時,審美的角度也具有多樣性,其表達形式包括樂器、舞蹈、動作、歌唱等,這些表達形式可以合為一體,能夠給人們最直觀的視覺及聽覺上的感受,引發人們的共鳴,促進人們進一步產生美的感受[3]。然而群眾文化中的音樂綜合性較強,在理解層面上較為簡單一些。為了提升群眾的音樂審美水平,在進行音樂文化活動時,要有音樂審美最直觀的體現,同時還要有相關的文化要求及素養標準。在音樂活動中,音樂的表達形式最為直觀的是其旋律及節奏,其是人們最直接的音樂體驗,因此,群眾要對音樂的基層進行深刻的理解。所以,在音樂活動中要明確音樂作品以及作品的素養和感知,保證音樂中的情感豐富。從而能夠使群眾對音樂各方面的理解得到提升,同時音樂素養和感知能力也得了升華。因此,在文化活動中,為了促進群眾對音樂的理解,要多舉行相關的音樂活動,使人們在對音樂的不斷熟悉中提升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體會音樂作品中的意境
為了促進群眾對音樂更深層次的理解,促進其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要加強人們對音樂真實的感悟。其實每段音樂都有其靈魂所在,作者在創作音樂時都有其想表達的意境,同時附帶著該段音樂本身的內涵[4]。因此,要加強群眾對音樂的理解,真正體會到音樂的內涵,才能夠融入到音樂作品的背景中,得到音樂中最直觀的感受,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比如,《賽馬》其是我國著名的二胡曲目,在演奏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技巧,同時也是作者的情感表達,其描述的是駿馬奔馳的場景,音樂中附帶著熱烈歡快的氣氛。雖然,其音樂表達形式更為直接,但如果群眾只注重演奏技巧,就很難體會到音樂中表達的意境,相反,如果人們對曲目的意境加以了解,能夠提升群眾對音樂的認知,從而促進人們音樂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四)培養群眾的音樂節奏感
人們對于音樂最直接的接收是通過耳朵完成的,同時對音樂最直接的感受是用心完成的。其中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群眾對音樂的長期感受,是長期形成的心里能力,同時,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是人們用耳朵聆聽到的最直觀的音樂感受。因此,音樂節奏感的提升,是音樂審美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5]。音樂在實際的演奏中,附有強烈的節奏感,同時,節奏感也是表達音樂情感的一種途徑,其是通過音樂演奏的輕重緩急來表達最直接的情感,高亢的音樂節奏能夠使人感覺興奮,低沉的音樂會使人有蒼涼的感覺。因此,在音樂的表達中能夠有效的掌握音樂的表達節奏,對音樂有一定的節奏感,能夠替身音樂的感受能力。在音樂的演奏中除了節奏之外,旋律也附帶著一定的音樂意境,對于旋律的培養主要表現為對音樂的速度和起伏的感知,對音樂的旋律感知能力越強對旋律的理解就會越深刻,同時能夠提升對音樂的認知程度,促進對音樂根本的了解,從而使音樂審美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培養音樂想象力來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時,人們的審美能力主要體現在對于音樂的認知、感知及理解方面,其中這三點是音樂審美能力的根本,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音樂感知能力是提升音樂審美最重要的一點。在對音樂感知的過程中,想象力是音樂感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表達,但是,其中內涵能夠表達出一定情景,需要通過想象力來想象音樂所表達的畫面,只有真正的融入到音樂的情景中,才能夠完成對音樂全面的理解[6]。因此,想象力也是審美能力提升的關鍵性因素,對于音樂的想象力越豐富,音樂的審美能力就會越強。所以,群眾在音樂活動中,為了能夠使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得到有效的進步,要加強培養群眾在聆聽音樂時的想象能力,活躍其對音樂情景理解的思維方式,使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理解音樂的內涵,對音樂的理解和感知及認知更加深刻。
(六)實現群眾文化和音樂審美的有效結合
在群眾文化中對于音樂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對歌曲演唱,而歌曲和演唱是不可分割的。對群眾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做好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管理工作,通過管理有效的樹立群眾的審美觀念。在活動中做好文化與審美的統一是文化活動管理工作的重點,因此,為了促進審美與活動的相互統一,必須凸顯出文化活動的特點,使用表演結合音樂的方式來提升大眾的審美能力,同時要提高群眾文化參與者的文化素養和審美素養,對于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要提高要求,其不僅要具備交流和審美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審美素養,從而促進文化活動順利的開展,同時還能提升文化活動內涵的提升。
三、群眾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活動得到心理和身體的放松,因此,群眾在參加文化活動中的音樂活動時,要加強審美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才能通過音樂得到快樂和美的享受,同時在音樂的審美過程中提升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使自己體會到不一樣的音樂體驗。同時,音樂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一種表演形式,在生活中起到了愉悅心情、舒緩壓力的作用,能夠減少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與此同時,群眾可以通過自己演唱、演奏歌曲或者欣賞表演來對音樂進行審美,同時促進群眾對與音樂的認知,使其能夠更加理解音樂的內涵,從而促進自己進一步的放松,并在放松中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四、總結
綜上所述,群眾的音樂審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審美能力的提升能夠使人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目的得以真實體現。本文主要針對群眾文化多動中的音樂項目進行分析,理解什么是音樂審美,如何提升人們群在眾文化活動中的審美能力,并通過總結提出培養群眾音樂審美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胡暐光.漢傳佛樂“十方腔”研究[D].西南大學,2017.
[2]博雅杰.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校本教材開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3]鄭伊洋.個體意識與權利的文化突圍[D].星海音樂學院,2013.
[4]王思琦.1978-2003年間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發展和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
[5]李紅梅.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對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美學現代性的一種考量[D].上海師范大學,2013.
[6]楊斌.健身健美體育:女性身體美的理性回歸[D].上海體育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