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緬甸特派記者 孫廣勇
夜幕降臨時,《環球時報》記者抵達密支那。作為緬甸北部最大城市、克欽邦首府,街道兩旁歷史久遠的斑駁建筑和百年大樹隨處可見。與仰光等城市不同的是,密支那的路燈十分明亮,記者住宿的酒店還打著璀璨的外景燈。同行的緬甸《今日民主報》記者吳年感嘆道:“仰光從4月起每天都停電好幾次,分為居民區、工業區、商業區輪流供電,而密支那竟然燈火輝煌。”
讓密支那燈火輝煌的是由中國企業建設的小其培水電站。該電站由國家電投在緬甸成立的伊江上游水電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設,與緬甸電網并網運行,實現“24小時不間斷”電力供應。據了解,電站位于恩梅開江支流其培河上,距密支那150公里,總裝機容量99兆瓦,占緬北電網的70%,發電量占緬北地區的60%。自2013年9月至2018年底,該電站已累計供電7.83億千瓦時。
在密支那一家米粉店,店主曠磅指著屋頂的燈泡說:“以前的燈泡就像小西紅柿,泛著一點紅光,遠了根本看不見。現在電力充足,店里用了三個大冰箱,還有電視、電扇、電飯鍋等電器,米粉店生意也好了很多。”曠磅表示,“有了電,密支那經濟好起來,孩子們也不用去泰國打工了,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
“現在家里的冰箱、電視、電磁爐都可以用了,以前沒有電的時候這些電器基本上就是擺設”,密支那市民貢加孔高興地對記者說。貢加孔家后院的角落里放著一臺柴油發電機,“這個發電機很快要成為古董了”,貢加孔笑著對記者說。
在密支那的繁華地帶,“紐萊電器行”已經營16年,店主辛荷告訴記者:“以前密支那只有兩家電器店,因為沒有電,大家都不買電器。6年前電力供應改善,電器店多了起來,幾乎每個區都有。即使店鋪多了,紐萊電器行依然賣得挺火,銷量增長了50%,以前每天銷售額50萬緬幣(約合2259元人民幣),現在達每天400萬-500萬緬幣,最熱銷的是冰箱、空調和電扇。密支那城市規模也得到發展,現在是以前的兩倍,酒店就從2家增加到15家。”
經過3個多小時車程,記者來到距離密支那150多公里的小其培電站。水電站現有員工69人,中方員工18人,其余為緬籍員工,本地化比例超過70%。緬方管理人員貌貌誒告訴記者:“緬甸非常缺乏水電人才,在這里工作前我們參加了專門的培訓,還從中國工程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技術。”記者在水電站采訪時,正遇到密支那科技大學的學生參觀。據伊江上游水電有限責任公司可持續發展部主任張煥貴介紹,公司正在推動小其培電站與緬甸高校建立實習、培訓機制,將電站打造為緬甸的水電技術實習培訓基地,為當地培養技術及管理人才。自2013年以來,已進行培訓260余場次5120余人次,為緬甸培養電力人才110余人。
克欽邦議員吳佐溫曾到小其培水電站參觀,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正在推動密支那科技大學與電站聯合成立水電專業,這樣學生將更有目標、更有動力,畢業后到中國公司工作,學習掌握先進的水電技術,為緬甸未來的電力發展做貢獻。克欽邦交通、通訊、電力與工業部部長吳溫紐說,克欽邦根據電力情況啟動了新的工業發展規劃,計劃在莫高、莫寧、八莫等地區建設工業區、摩托車廠及其他工廠。
目前,緬甸依舊面臨電力缺乏問題,全國僅44%的民眾能用上電。在克欽邦,僅57%的人口能用上電。克欽邦議會議長吳吞丁對記者說,緬甸制定了2030年實現全國供電的目標,最近3年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供電量。“緬甸歡迎中國企業在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尤其是電力,將成為推動緬甸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環球時報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