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沙丁魚之所以能存活回港,是因為它們的群體里來了一條鯰魚。那么,這個沙丁魚群里,來的不是一條鯰魚,而是一大群鯰魚呢?傳統新聞主持人時下已然遭遇此境,主持人的名號,已經非他們所獨自享有了。尋求共存共融的境地下,誕生了“融媒體”這個概念。而在這個互融的狀態下,傳統電視新聞主持人遭遇了蜂擁而至的“網紅”主持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2019年大年初一,北京衛視春晚獨領風騷,整場晚會沒有主持人報幕,雖說這是一個被動的刪減,但效果出人意料。因為節目緊湊,觀眾看得十分過癮,笑稱是看了VIP純享版的春晚。
2018年11月10日,中國首位AI主播誕生。新華社聯合搜狗發布全球首個人工智能主播,運用最新人工智能技術,“克隆”出與真人主播擁有同樣播報能力的“分身”,在新聞領域開創了實時音視頻與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緊接著,2019年兩會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啟用AI記者協助兩會報道。而在各大省級衛視的娛樂節目中,主持人被弱化處理已經好幾年了,如湖南衛視的《歌手》、浙江衛視的《奔跑吧》等。在網絡媒體上,各類型的節目無主持人就更是普遍了,像騰訊視頻的網絡綜藝《創造101》整季節目無主持人,以發起人黃子韜實現制片人推進各個環節“議程設置”;愛奇藝的《熱血街舞團》則直接由導演車澈親自上陣。
然而,主持人這個職業著實要消失了嗎?非也。2019年,筆者所在的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就有6位同事拿到了播音主持人證。而播音主持類藝考專業越發走俏。據統計,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150余所本科院校開設了播音主持類專業,僅211大學就有25所,綜合類和專業類的名校皆有。這個專業如此緊俏,那么就業情況又如何呢?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2018年該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8.05%,其中播音主持專業的就業率也是相當可觀。(如表1)

表1 (數據來自博雅數據庫)
由此可見,主持人這個行當是暫時不會消失的,但整個傳媒環境面臨著變革,主持人這個職業也不例外。和綜藝主持人相比,電視新聞主持人還在“城內”,國家廣電總局的牌照資質認證這條“護城河”依然守護著他們,“奶酪”還在,但并不是沒人動過,從視頻新聞來看,已經是兵臨城下、虎視眈眈了。新聞資訊以短視頻、碎片化的形式在新媒體已經比比皆是了。無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還是跟跑的,這塊“奶酪”他們都想咬一口。抖音都上央視春晚了,微信朋友圈一會不看,就能冒出好多條小視頻來。那么,未來會怎樣?會不會整檔新聞節目直接沒有主持人念導語了,或者屏幕上跳出一個AI主播播報新聞呢?誰也說不準,誰也無法保證這些不會發生。
時代在發展,行業在變革。我們再不變,就會被革了。如何變?打鐵還需自身硬。那么,打鐵前,我們得先搞清楚何為網絡主播。網絡主播是在互聯網節目或活動中,負責參與一系列策劃、編輯、錄制、制作、觀眾互動等工作,并由本人擔當主持工作的人或職業。①
網絡主播是一個綜合能力很強的職業,一個優秀的網絡主播常常要一個人面對線上數萬、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觀眾,并且實時與線上觀眾交流互動。按照內容,網絡主播分為秀場主播、游戲主播、其他主播,秀場主播和游戲主播居多,其他主播形式較少。他們一般靠才藝、搞怪、網絡推手等成為“網紅”。
和網絡主播相比,傳統新聞主播們的劣勢在于:第一,機械傳播,不夠親民。這種狀況客觀上是因為其作為喉舌受到束縛,只能戴著鐐銬跳舞;主觀上是因慣性思維、惰性思維,不夠貼近受眾,缺乏生活味,與受眾交流少,等等。于是,傳統新聞主播與觀眾漸行漸遠,并帶有強行灌輸的意味。第二,自視正規,端著架子。傳統新聞主持人,傳播時要承擔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義務和責任,為此要求嚴謹、準確,還需要嚴格審核。但這并不是說就一定要呆板無趣。從受眾角度多遴選、策劃、編排傳播內容,新聞傳播也是可以生動、有趣、故事化的。第三,不說人話,受眾難懂。字正腔圓是傳統新聞主持人的優勢,但在當下這個優勢變成了劣勢,播音腔變成了貶義詞,且貶得厲害。吐字歸音準確,好聽,這沒有錯,錯在要說受眾聽得懂的話,要接地氣、有共鳴。當然,這不能全怪主持人,提供新聞內容的記者編輯也有部分責任。
自身需要硬才能打鐵,怎么硬?2019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不要帶“病”融合,要在健康自身的同時完成融合,而不要形成一種傳染病。作為傳統新聞主持人,融合前,應先去除自身的毛病,再融入新思維、新理念、新舉措,才能煥然一新、輕裝上陣。
筆者主持的新聞欄目《新聞廣角》是泉州廣播電視臺的主打新聞名牌欄目,以反映社情民意和輿論監督為定位,其收視率一直穩居落地泉州電視新聞欄目前列。2017年6月,欄目從內容編排、節目形式和主持方式上進行大幅度改版。這次的改版核心突出一個“融”字。
1.“踹掉”了提示器,“扔掉”了主持臺
提示器長期以來都是傳統新聞主持人的“超強大腦”、拐杖,說什么、怎么說,全在里面。主持人近乎于一部念稿機器。而這次改版,我們一改約定俗成,擺脫了這塊“鐵疙瘩”。上節目前,主持人要熟悉所有稿件內容,把整檔節目內容吃透、消化,變成自己的語言,找到適合自己的說話方式。這樣更能體現出自身的個性特點、邏輯思維、語言風格,也更真實和富有親和力。同時,欄目撤掉用了幾十年的主持臺,改為主持人走出來、站起來,一改那個主持人端正地坐著,屏幕上還隔著一個臺子跟觀眾說新聞的局面,主持人變為全景式展示,肢體語言的空間更足了。和過去那種只給上半身鏡頭,上身西裝領帶下身衣冠不整的狀態告別后,主持人的整個精氣神不一樣了。如此一變,上節目前的新聞主持人必須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今天節目播什么,怎么播;今天節目穿什么,怎么穿。第一個問題要求消化好節目內容,第二個問題要求酌情著裝。
2.先破后立,融中有合
新聞欄目的定位決定了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和語言風格。主持人必須用一種特定的語言方式來表達,以適應這個欄目特定的觀眾群。同時,主持人也是這個欄目定位的直接表現者、傳播者。為此,《新聞廣角》的定位、內容、編排也就決定了主持人的風格。在內容遴選上,欄目以泉州本地新聞為主,視野放在全國、全網;在節目編排上,以板塊形式呈現;在媒介融合上,突出“融”字。如表2這期節目編排單,就有直觀體現。

表2 泉州廣播電視臺《新聞廣角》節目串聯單節選
節目編排以板塊的形式在電視新聞欄目中融入資訊類的“廣角公告牌”、融媒體互動類的“廣角拍客”、更正網絡視聽類的“謠言粉碎機”、本地新聞掃描似的“泉州24小時”等板塊。內容上立足本地新聞資源,放眼全國、全網新聞事件,形式上融入新媒體的線上線下互動,功能上突出正聽、服務、引導等功能。為了做好這檔民生類新聞節目,主持人必須得變:變被動為主動,主動融入節目創作中;變單一為復合,融策劃、采播為一體。
學習永無止境。當下,整個傳媒行業都在面臨轉型,作為行業內的主持人就得跟上步伐。以2019年兩會為例,各大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新媒體爆款已從早前的可視化、H5等產品,逐漸向短視頻、直播、人工智能產品傾斜,央視啟用了AI記者、4K超清,上海臺、江蘇臺、浙江臺、湖南臺等省級臺融媒體中心啟用了H5、虛擬技術、Vlog、5G傳輸,等等。新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在這樣一個技術更替飛快的傳媒新環境下,不學則退。
真功夫永遠在詩外。融媒體時代,新聞主持人單一存現于話筒前的狀態一去難返,需要呈現的是立體多面化的主持人人格化形象。因為,新形勢下的傳播是多平臺、多形態、多需求的。新聞主持人經歷了聲形表達等專業性教育后,基本功扎實,但是沒有長時間的歷練、閱歷、知識儲備,在實戰中往往也捉襟見肘。即使小小撒(AI主持人)和小撒(撒貝寧)同臺了,但是在臺上,即興發揮、知識加工、人格魅力等這些依然是小小撒所不具備的。所以這就是我們該深度耕耘的方向和立足的根本。
疊加屬性,成就轉型。新聞主持人側重于內容性。縱觀時下各類型電視節目的主持人,角色化越發明顯。串場、播報、遞話等議程設置淘汰加速,新聞主持人更應由議程設置轉向內容性的功能,向傳播內容的深度上拓展,給自己疊加更多的屬性。比如主持人疊加記者屬性、評論員屬性等。白巖松對待新聞評論的觀點是:觀點能成為新熱點,不能沒有自己的新聞評論。“一個不得罪人的新聞評論員不是合格的新聞人,如果被所有人喜歡,那是一種悲哀。”②媒體評論人梁宏達用六個字評價白巖松:嚴肅、穩重、敢說。速度是新聞評論的命脈,找好角度,以合理的表達方式達到別人不能抵達的深度,才能形成獨有的風格和人格魅力。
總之,面對新的變革,面對網絡主播的層層包圍,傳統新聞主持人應立足自身,揚長避短,沉著應對,深度拓展,力求升華,爭取在新的傳媒環境中突圍成功。
注釋:
①百度百科.網絡直播[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1%E7%BB%9C%E4%B8%BB%E6%92%AD/3107130?fr=aladdin.
②白巖松:一個不得罪人的新聞評論員不是合格的新聞人[EB/OL].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S8M 0NN40519QL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