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馮友蘭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人生境界說是他的哲學思想的核心。他從“覺解”入手,推出人生意義在于“覺解”,并依據人對宇宙人生的覺解程度不同,將人生境界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個層次。從覺解到意義再到境界,馮先生逐步展開了其既吸取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又融入了西方哲學思想的人生境界說。
關鍵詞:馮友蘭;覺解;意義;境界
馮友蘭是20世紀中國著名哲學家,他用西方的邏輯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形成了自己哲學體系。在他的哲學思想中,人生境界說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在馮友蘭先生看來,由于個體差異,不同的人對宇宙人生覺解的內容和程度就會不同,會有層次的高低,因而宇宙人生對每個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馮先生按覺解的程度及意義的不同,把人生境界分成了四層,從低到高分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馮友蘭境界說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哲學觀的依據,他的人生境界說是融合了中西方哲學而形成的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人生哲學理論。
一、“覺解”——馮友蘭的人生境界之體
馮友蘭先生認為“境界有高低,高低的分別是以到某種境界所需要的人的覺解的多少為標準。某需要覺解多者,其境界高;某需要覺解少者,其境界低。”[12]自然境界需要覺解最少,境界最低,功利境界高于自然境界、道德境界高于功利境界,天地境界需要覺解最,是最高的境界,是人的最高的安身立命之所。以覺解說意義,以意義說境界,從覺解到意義再到境界,馮先生由此為我們展開了他的人生境界說。
1.何謂“覺解”
“境界”一詞比較早的出現是在佛教譯經中使用。印順認為,相應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有六根所對的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2]在近代,境界又首先被引入文學領域中,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中講到了藝術創作和人生的三重境界,而馮友蘭的“境界”則是指“人對于宇宙人生底覺解的程度”,這種程度在不同的個體處是表現不同的,也就是說宇宙人生對于不同人的意義是相異的。人作為有覺解能力的個體,對于宇宙和人生意義,只有覺解程度的差異,而不存在沒有覺解的人。了解和自覺,《新原人》簡稱為“覺解”,人對于事物有所了解,而又自覺他有所了解人對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動地適應,而是能夠主動地積極地安排,人能夠憑借理性安排好自己的實際生活。
按馮友蘭先生的解釋,境界問題既是一個“覺解”的問題,又是一個“意義”的問題,因為每人對世界有不同的覺解,所以世界對每人亦有不同的意義,每人又有不同的境界。境界的高低“以到某種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覺解的多少為標準”[3]。對于覺解,馮先生解釋道:“覺是自覺”,“解是了解”。“自覺是一種心理狀態”,“了解是一種活動”。人做某事,了解某事的性質;他于做某事時,自覺他是在做某事,這就是說,他對于做某事有覺解。“人生是有覺解底生活,或有較高程度底覺解底生活。這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人生之所以異于別底動物的生活者”[4]。有覺解是“人生的最特出顯著底性質”[5]。“宇宙間底事物,本是無意義底,但有了覺解,則即有意義了。”[6]覺解和意義是不能分開的,意義是靠覺解才能獲得的,無覺解則無意義,覺解不同則意義不同。所以,“覺解”和“意義”理論是其境界說的最基本的出發點。
2.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取決于“覺解”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確立正確的生活方法,其關鍵在于人是“理性底動物”,人的生活是有“覺解”的生活。馮先生所謂的有“覺解”的生活即是說人的生活是人在“覺解”中的生活,人不僅能夠憑借理性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而且人同樣可以憑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是萬物之靈,只有人做得到覺解。那么,人何以有覺解呢?馮先生認為,關鍵是人有心。在宇宙間,“只有人的心的知覺靈明的程度是最高底”。宇宙雖不依賴于人而存在,但沒有人的宇宙只是一個事實世界,而有了人,有了人的覺解的宇宙才是一個有意義的價值世界。人對于宇宙人生有覺解,人的生活即有意義和價值;人對于宇宙人生的覺解不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不相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同,表現為人生境界的不同。覺解的深淺造成境界高低,“需要覺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覺解少者,其境界低”[7]。覺解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因此,境界也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二、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的貢獻
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說將人生境界劃分為高低不同的層次是正確的,為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提供了重要依據,因此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說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儒學修身立德的傳統,同時也吸取了佛學和道學的思想。覺解是境界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覺解分開講就是覺悟和理解。覺悟原是佛學用語,指的是修行的人對佛學的認識。在境界說中,覺悟和理解指的是一個人對所做事情的認識。中國的儒學、佛學和道學都有自身關于對世界的認識。一般而言,儒學強調入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人是應該有所作為,也能有所作為的。佛學強調出世,認為人通過信仰能夠擺脫生死輪回而進入極樂世界。道學強調“避世”,認為只有遠離塵世事務,才能得道而修煉成仙。在現代社會,對于出世者而言,只有自身存在于現世中,才可能談到出世,而“避世”在人化了的世界中,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儒學思想的入于世中,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境界,并有所覺解、有所提升則是可能的生活方式。
第二,馮先生的四種境界思想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了多維度的考慮。從內在的邏輯關系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構成了一個遞進的發展過程。同時,我們看到,對不同境界的選擇也是每個人的權利,后一種境界并不是對前一種境界的否定,每一種境界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自然而然地依其本性生活,追求個人利益的生活,為他人的利益而生活,自覺于天地間的生活,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社會和諧的表現。就社會個體者而言,我們可以追求較高的生活境界,獲得自身精神生活的滿足,進而享受現世的人生。
第三,馮先生用超越道德境界中的賢人標準來塑造天地境界中的圣人形象,這對于維護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馮先生指出,圣人具有兩大特征。其一,圣人有最深的覺解,能夠“自同于大全”,稟持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因此,圣人能淡泊功名利祿,擺脫一切外累,自作主宰之真我。其二,圣人自覺“萬行皆備于我”,“渾然與物同體”,所以會對世間萬物產生一種痛癢相關的情感。這種情感的生發和積聚,不僅表現為對人類自身命運的終極關切,而且還表現為對與人類休戚相關的自然界的關愛之情。馮先生所期許的圣人氣象是對中國傳統人類自我形象設計的高度概括和提升,這里既包含著對人類整體命運的關切,同時也蘊含著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條件的深透理解。
第四,馮先生的境界說強調理性,強調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強調“覺解”,自覺的了解事物及人生,人生對我們才有意義和價值。因此,在當代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各種利益熏心的同時,強調道德行為的自覺性,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三、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的缺憾
馮先生的人生境界理論雖堪稱體系完備,但仔細研讀起來,還是發現其中也不乏一些缺憾的存在。
首先,馮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覺解,無覺解的人生便無意義,強調了自我意識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很重要的。但是,馮先生卻只看到了人的覺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這正是他脫離人的社會實踐而空談精神境界的偏頗之處。
其次,人生境界由低到高的發展構思太過玄妙,使人無法從中發現逐級提升的操作方法。圣賢與凡夫只是由于覺解程度的不同而導致境界的不同,而在現實生活中則非常難以區分。并且,覺解是主觀的,難以捉摸的,故而凡夫向圣賢提升的具體辦法難以把握。
最后,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說將“義”與“利”絕對的對立了起來。在對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闡釋就是對“義”與“利”關系的論述。功利境界是“為利”,道德境界是“為義”。馮先生認為人應該為社會犧牲自己,這一點是可貴的,但在他完全否定“為利”,對于價值,他揚義而貶利,在突出道德的內在價值、道德的崇高性的同時,忽視了道德的工具性質、外在價值,從而使其對義利關系的規定帶有明顯的道義論性質。
總之,現實生活的矛盾,使馮友蘭先生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敏感地接觸到了現代人生理論問題;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使馮友蘭先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論,論釋了自己理解的人生價值。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建設新的民族文化,在創建新的民族文化的實踐過程中,必將培養和造就出新時代的中國人。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論以及他對于宇宙人生的理解,都將為我們提供思想和行為的參照與借鑒。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頁
[2]印順.《佛法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頁
[3][4][5][6][7][8][9][10][11][12]馮友蘭著.《貞元六書·新原人》下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57、526、527、529、557、554、593、555、556、5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