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蘇晏
近段時間以來,云南昆明處于持續高溫狀態,各地山火時有發生。各級各部門都繃緊了防火弦,古建筑的防火也不例外。
相比其他行業,古建筑防火形勢更加急迫和嚴峻,因為古建筑防火等級高,具有不可復制性,高標準做好古建筑防火工作,才能傳承城市文脈,傳承這些寶貴的歷史財富。
讓人記掛的古建筑現狀如何,讓我們走近昆明幾處比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看看它們是如何防火的。
在昆明老街小銀柜巷里,有一處環境優雅的宅院,門楣上“馬家大院”四字匾額講述著埋藏于時光的故事。這里,原是滇軍名將、昆明市第一任市長馬鉁的宅院,始建于1923年。是昆明市區內現存保護最完整的白族居民經典建筑。2001年10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2001年度文化遺產保護獎”。
如今的馬家大院,改建為庭院戲劇的演出場地以及咖啡館,觀眾在這里可以欣賞到《雷雨》等經典劇目。然而也由于這樣的特殊性質,讓人們對這座百年老宅的消防安全更為關注。
云南奕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聰,如今是馬家大院的負責人。“大院總面積1146平方米,是‘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布局。主體是兩層的磚木建筑,80%以上是木結構。經過翻修改造,木結構部分涂了防火漆,桌布、屋頂等也用了防火材料。”任聰說。
根據記載,以前馬家大院是有井的。“那時的消防就靠井里的水。”任聰說,現在靠的是宅院外的2個消防栓。院內,進門角落里放著蓄水桶,走廊和室內配有約40套滅火器,最近還裝了30多個煙感探測器。
和其他老宅不同,馬家大院內有燈光、音響等演出設備。“我們對用電防火格外重視。院內裝了電線收納槽,盡管不太美觀,但為了保護老宅,這是必須的。”任聰說,目前馬家大院有10多名工作人員,其中有3人是專門的消防安全員,一日三巡。
“晚上不留人員值班住宿,最后一個離開的人要負責檢查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工作人員宿舍就在附近,出現意外狀況,10分鐘內就可以趕到。”在任聰看來,作為馬家大院工作人員,必須具備消防意識,“我們是老宅的保護人,守護歷史文物責無旁貸。”
“保護文物必須以預防為主,損毀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在大觀公園安技科科長金繼榮正準備出去巡視。
大觀公園位于滇池畔,因歷經300多年依然巍然矗立的大觀樓而得名。這座木結構建筑先后被列為省級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離大觀樓20多米處有微型消防站,各種消防裝備及應急器材一應俱全。往前走10米,正對大觀樓的位置還有消防栓。大觀樓一樓有一個半人高的滅火瓶,沿木梯盤旋而上,二至三樓都放有滅火裝置。金繼榮介紹,大觀樓是國家級文物,因此公園把樓內及毗鄰地區電源及電氣設備的使用,作為安全管理重點。
“我們實行24小時監控管理,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在大觀樓一樓,金繼榮翻出一摞記錄本,用電設備、滅火設備等的檢查都有記錄。游客離園后,當班人員必須關閉電源,拍照發到工作群里才能下班。
大觀樓突發火災怎么辦?據介紹,周邊地下有消防管網系統,連接后就可以使用。樓前面幾米就有池塘,取水比較方便。此外,還可以從微型消防站取出手抬式機動消防泵,噴射出的水可到達距離地面17米的大觀樓頂。
位于翠湖之濱的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每天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這里也是目前我國現存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著名近代軍事院校舊址。
博物館保衛部負責人鄒興梅在這里工作已有20多年,對這里的消防保衛工作如數家珍。她介紹, 講武堂主體建筑面積約7710平方米,為土、木、石結構,屬一級防火單位。
在講武堂門外安檢處,有禁止攜帶打火機的提示牌,設有專人檢查。“您帶打火機了嗎?”看到游客搖頭,工作人員用探測器一掃:“您褲袋里是什么?”游客伸手一摸,還真是打火機,趕緊拿出來放進收集桶里。就在當下一數,桶里已有20多個打火機。
“新安檢措施從2018年1月啟動實施,全年收了279040個打火機等。”鄒興梅說,“現在整個講武堂內,包括露天區域都是全面禁煙的。”講武堂的主體建筑是頗有特色的走馬轉角樓,東南西北樓相互貫通,一層各有4個門洞作為消防安全出口,發生意外時,人群從這里疏散。
鄒興梅說,講武堂的微型消防站配有6名消防員,發現火情3分鐘內就可到場撲救。同時,還有28名物管安保人員、18人的義務消防隊、13人的志愿者消防隊。
講武堂設有消防控制室,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人員均取得消防職業資格證書。每天有防火巡查,安保人員每兩小時巡查一次,每月一次消防演練。
此外,講武堂配有32個室內消防栓、8個室外消防栓、268個煙感探測器、24個手動報警器、318個滅火器等消防設備。“講武堂從建立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責任就是好好保護它,留住這寶貴的歷史記憶。”鄒興梅說。
400多年歷史的金殿,位于鳴鳳山上,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殿古建筑群掩映在鳴鳳山的茂密樹林里。主殿用純銅建造,但其他古建筑都是土木結構,一旦周邊樹木著火,很容易被殃及。
“預防火災的重點就是森林防火。”金殿景區保衛科科長何剛說。古建筑群核心區域設置了微型消防站、消防蓄水池和消防水泵房。蓄水池水位必須常年保持在警戒線以上,以保證突發意外時水源充足。
在金殿景區環翠宮、太和宮等處都有消防栓,大殿入口幾米外有裝滿水的大缸。何剛介紹,這些大水缸是古代防火用的儲水缸,其中,銅殿前的水缸是整個景區最大的,可儲1噸水。
現在,金殿景區共有6名保衛科職工、22名專職防火員,景區25歲以上的男性員工都屬于義務防火員,24小時有人值班。景區被劃分為4個防火片區,每個片區都有2個防火卡點和4名巡邏員。一旦發現有人在林區、古建筑群中吸煙,工作人員就會勸阻。
餐飲設置在統一區域,禁用明火,還用阻燃材料對用電線路進行穿管保護。整個景區經營點和重點區域放置了200多個滅火器。
景區還安裝了29個攝像頭,幫助值班人員進行監測。此外,圍繞整個古建筑群布置有消防管網,如果突發火災,值班人員2分鐘內就可以趕到消防水泵房打開開關,相應片區的巡邏人員可就近連接上消防水帶,確保古建筑安全。
昆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正式掛牌保護的歷史建筑已有80處,這些古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西山區消防大隊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建筑物一般劃分為4個耐火等級,大多數古建筑是四級耐火等級,也就是木屋頂、難燃燒體墻壁組成的可燃結構。所以防火要求很高,是消防安全工作的重點。
昆明市相關部門此前與耐火等級較弱的幾十個全國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逐一簽訂消防安全責任狀;全市多部門定期召開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會議,開展經常性消防安全檢查。
目前,全市多家文物古建筑單位依托現有安保隊伍組建微型消防站,并針對文物古建筑固有特性,積極推廣安裝使用獨立煙感報警系統等防控設備,指導文物單位對建筑內木質結構部位涂刷阻燃材料,利用阻燃PVC管對用電線路穿管保護。定期組織開展滅火應急演練,確保聯防區域內一旦發生火災,能夠快速響應。
此外,今年國家文物局考慮到文物建筑類型比較復雜,將出臺《文物建筑電器火災防控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