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青
7月1日開始,上海將面臨垃圾分類的“大考”,國內其他城市也將陸續“開考”。垃圾分類是伴隨城市化進程出現的一種“新時尚”,盡管發達國家已經積累了較多經驗,但事實上,換一個國家,換一座城市,垃圾分類中碰到的情況就會變化,現有的成功模式不一定有“普適性”。因此,探討垃圾分類仍應回歸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本源。
第一,垃圾分類是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性選擇。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唯有在代際之間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才能保證代際延續。垃圾分類并不是誰來強加于我們的,而是公眾集體反思的必然結果。從全球視野來看,或早或晚,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垃圾分類都必然會進入我們的城市空間和家庭空間。在這個趨勢面前,我們沒得選。
第二,垃圾分類蘊含消費文化特性。作為工業化時代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垃圾分類直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技術特性,但就像一篇傳播很廣的文章所提到的:大骨頭是干垃圾,碎骨頭是濕垃圾,這樣的技術細節讓公眾很困惑。關心技術特性固然沒錯,但過于糾結技術特性則偏離了垃圾分類的本質。中國文化強調“民以食為天”,“講究吃”的國情意味著分類更加復雜,其他國家沒有的垃圾我們可能有。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追求過度極致的垃圾分類,或完全沿用其他國家分類方式。此外,還要重視互聯網消費文化的沖擊,尤其是外賣消費文化的沖擊。總體上,好好找尋并尊重垃圾分類背后的文化特性,將有助于我們推進這項工作。
第三,垃圾分類折射市場經濟體系發展水平。作為理性需求和感性特征綜合的結果,垃圾分類同時也是一項“技術活”。也許很難將垃圾分類與市場經濟掛鉤,但垃圾分類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能否與市場經濟體系相融。就垃圾分類而言,其本質是經濟學中的期限錯配問題,居民當期在垃圾分類上的投入,可以在長期產生收益或效用。
這里面存在兩方面的經濟問題,一是長期收益可預期嗎?比如通過垃圾分類提高房價,這樣的收益也許存在,但需要通過時間證明;二是長期收益即便存在,與短期投入相比,仍然是錯配的。
那怎么辦呢?出路在于要相信市場經濟。比如近期上海出現的“代扔垃圾服務中介”,居民購買第三方服務來解決垃圾分類問題。目前還不清楚這個新事物是否有生命力,但值得肯定的是,這為解決期限錯配提供了一個市場出口。通過第三方中介服務,社會長期的環境收益就化整為零,與短期垃圾分類努力相對應。如果垃圾分類執行夠堅決,執行范圍夠大,服務中介市場就會夠大,產生更多的規模效應和收益,最終通過某些綠色經濟金融的政策手段,將它們引導到資本市場中,這將成為立法之后,再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當前垃圾分類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是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