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苗 于明亮 阮曼芝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和發展,中國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逐漸成為世界上的貿易大國。近期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但中國仍然在風口浪尖舉辦了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眾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參與,這一行為正是中國從貿易大國邁入貿易強國的轉折點。但在新時期,我國貿易仍然面臨著出口企業規模偏小、規模效益差、外貿層次低、服務貿易發展滯后、貨物貿易結構不合理、貿易條件較劣、自主品牌競爭力水平不高、對外依賴性強、國際貿易制度性話語權較低等問題。在分析當前中國貿易面臨的多種形勢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過渡的戰略措施。
關鍵詞:科技興貿;結構高速;創新;貿易大國;貿易強國;轉變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2-0158-02
一、研究意義
作為全球貨物貿易出口國的中國,在全球位居第一,雖然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無論是出口的商品結構還是競爭力,均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新時期下,我國勞動力得到了普遍性的提高,尤其東南亞營商環境的優化與改變,使得勞動型密集產業對于我國出口企業的優勢不再,單純地依靠數量規模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中國貿易的發展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出口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提高產品自身質量、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等方式,推動我國向貿易強國地位邁進。此外,我國目前在動車、輸電技術等方面已經形成中國尖端制造的品牌,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也說明,中國貿易具備了走向高端的潛力,如若合理布局、措施得當則可以進一步實現轉型升級。
二、中國貿易現狀分析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自1978年至今,已經走過將近四十余年,各方面發生的變化是驚人的。我國經濟格局亦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轉變,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總量為3 645億元人民幣,截至2017年,已經達到了82.7122萬億元,是四十年前的200多倍,成為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除此之外,在1978年中國的貿易總額僅居于世界第32位,只占世界貿易總量的0.78%。到了2017年,我國貿易總額已經達到4.1052萬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1],占全球比重為11.48%[2]。從這些數據和現實的事實可以看出,中國這四十年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取得了卓越的戰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貿易上所獲成績斐然,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這些輝煌的數據的背后,仍存在著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
1.出口產品處于下游,整體實力較弱。目前各類企業的利潤還是主要來自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手機組裝、服裝鞋類加工等,這些產品的出口主要依賴于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及廉價的土地資源。目前隨著東南亞國家營商環境的優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因我國勞動力價格的提高而轉向其他國家。
2.外貿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弱。2008年金融危機給中國出口企業帶來的災難性影響依然存在:我國沿海地區一大批以出口為主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金融海嘯中,因應對能力不足,大批破產。最為嚴重的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且有大部分的外貿勞動密集企業分布于此,在金融海嘯中,由于應對風險能力的不足,很多企業因訂單減少、產品滯銷而停業,因資金不足、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3.企業的自主品牌意識不高。我國很大一部分出口企業都是來料加工,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包括服裝、食品、電子、家具等行業,生產的大多是那些貼著外國品牌的“中國制造”產品,具有自主競爭實力的品牌很少。2018年6月,美國商務部對中興的技術封殺又解封事件就是我國企業過分依賴國外技術所引發的企業危機的真實寫照。
4.未能形成實力較強的跨國企業。在我國具有較強實力的、且技術實力較強的跨國企業,只有華為一家,其中在2017年《跨國公司排行榜》榜單評估中,僅有37家中國企業入圍。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激烈的競爭是其最顯著的標志,如果企業缺乏創新、科研的實力,跟不上世界經濟形勢變化的步伐,勢必被淘汰。
5.服務貿易發展遲緩,阻礙對外貿易的前進。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國際貿易總額16 090億元人民幣,其中貨物貿易收入繼續保持順差;但是服務貿易卻出現了巨大逆差,逆差值達到了1 361億元人民幣,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制造業大國,服務貿易小國”的事實。
三、面臨的主要問題
1.出口企業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中小企業仍然是我國當前對外貿易發展的主力軍,但其企業規模較小,利潤較低的現狀也成為我國貿易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尤其是在電子裝配、服裝制造、化工產業方面,國內的自主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且沒有行業聯合以及議價機制,在國際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此外,國際貿易形勢不斷變化,成本不斷提高,也同樣造就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局面。
2.外貿整體層次低、服務貿易成短板。外貿發展整體來說層次較低,服務貿易發展相對落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低端產業居多。在國際上,簡單運用材料加工進行貿易交易的國家獲得的外匯相對較少,反之,也就導致了制約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局勢。因此,無論是之前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國際貿易之路,還是2008金融危機的種種教訓,低層次的貿易方式著實不利于我國向貿易強國方向的轉變。在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著服務貿易,其高低成為了評判貿易強國的標志,相較于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我國的服務貿易起點低,發展遲緩,對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相對不利。
3.貨物貿易結構不合理,貿易條件較差。首先,貨物貿易結構不合理、條件不佳。主要體現在貨物貿易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市場競爭力。我國出口的主要是技術含量低、價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容易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2008年的金融危機即是血的教訓。其次,貿易摩擦不斷,外圍貿易條件較差。低附加值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產品,通常是貿易壁壘限制的對象。此外,市場大多集中于發達國家,未形成多元市場,一旦反傾銷,出口企業的低端產品輕則損失慘重,重者可能倒閉;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國內廠家沒有形成聯合議價機制,彼此之間低價競爭,產品出口到國外后,易被認為是出口傾銷。最后,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尤其美國特朗普上臺后動作不斷,對中國貿易實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301調查”;巴西新任總統博爾索納羅揚言收緊中國投資公司條件。貿易保護主義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新貿易壁壘出現,貿易摩擦不斷,貿易條件惡化,外貿風險加大。
4.企業自主品牌競爭力弱,對外依賴性強。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對外貿易實力挺入,對外貿易方式形成了長期以追求貿易數量、貿易規模和總額為主的局勢,忽略了貿易產品的質量建設,使得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競爭中缺乏核心競爭力,整體的利潤水平偏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國企業自主品牌競爭力弱,對外依賴性強,核心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出口的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優勢、附加值不高。
5.國際貿易制度性話語權較低。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在國際貿易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在國際貿易具體規則制定上,卻具有與之十分明顯的反差。尤其在知識產權制定、技術轉讓等方面。在現實國際貿易實踐中,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政府和企業在參與國際經貿協議及規則制定能力有待加強,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二是企業參與國際規則能力不足,主要體現為企業大多埋頭生產,忽視域外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因此企業在“走出去”,參與國際貿易的過程中,頻繁碰壁;三是中國雖為大宗商品(如原油、鐵礦粉等)消費大國,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卻沒有此項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其定價機制被少數發達國家操控,使得中國的市場極易受世界貿易市場的影響。
四、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對策
1.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當前,經濟全球化向著縱深發展,在整個產業鏈上,簡單依靠低端下游產業貿易必定會出局。新時期,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國際貿易的發展,早日實現我國向貿易強國方向的轉變,首先應該推動科技興貿戰略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技興貿主要分為四方面:一是大力鼓勵企業創新,包括知識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二是加快企業科技成果的產品 轉變效率,政府可以對科技轉變效率高的企業資以財政稅收獎勵,最終實現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增加;三是盡快實現貿易手段的現代化,例如優化國內對外貿易的各項硬件條件,提高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等;四是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打破技術壟斷。可以借鑒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日本在當時對國外的技術一方面是積極引進;另一方面就是加大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要實現科技興貿,首先要政府加大財政支持、貿易補貼,同時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人力資本的整體實力。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推動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強有力實施。
2.優化產品結構,注重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我國目前的對外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亟須調整。此外,還要加大產品自身科技含量,國家也要合理布局對外貿易的格局。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于促進對外貿易的健康有序發展。主要途徑就是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大力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與人才培養,加強企業的技術轉化能力,增加貿易產品附加值,從而實現對外貿易的長遠發展。
3.改變傳統的貨物貿易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優化貨物貿易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主要途徑是大力發展國際服務業,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從整個國家貿易發展的階段來看,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當一個國家的貿易實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其結構必然向貿易服務業轉變,是貿易發展的規律,反映了貿易的升級與優化。當前世界各個發達國家調整產業結構后的主要動力就是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美國的國家服務貿易即為代表,地位穩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貿易大國,當前應該以發展服務貿易為契機,加快我國國際貿易貿易結構的轉型。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積極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增加中國企業的世界影響力。當前我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問題顯著,服務貿易相對落后的局面從另一方面表明我國在服務業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且不可忽視。
4.加大品牌戰略的實施力度,培育國家競爭力。加大品牌戰略的實施力度,有利于創造和提升中國對外貿易的國家競爭力。自主品牌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保障,也是企業健康長遠發展的終極目標。只有擁有堅實的自主品牌,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才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擁有了自主品牌,企業也就抓住了對外貿易的重點。盡管我國企業經過了四十多年的發展,但是還有部分企業目前都是用國外知名企業的品牌生產,為外國企業“打工”[3]。
5.提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度性話語權和推進國際市場多元化。擁有國際經貿規則制定話語權是中國要發展為貿易強國的道路之一。中國貿易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主動順應國際經貿規則演變與重構的趨勢,全面提升多邊經貿治理參與的能力,積極培育國際規則的專業人才,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談判;另一方面要推進國際貿易市場多元化,主要途徑是推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和自貿區的建設,主動依托“一帶一路”“金磚論壇”“中非論壇”合作平臺,在提升與大國雙邊經貿規則博弈能力、全力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和規范制定的同時,開辟多元市場,減輕對發達國家的市場依賴。
五、結語
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過程是一項長遠的計劃和使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兩頭抓好且抓緊。一是國家要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國家競爭優勢,提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話語權,積極開辟多元化國際貿易市場,促進國際貿易的市場多元化,勇于應對各種挑戰,規避歐美國家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二是企業要積極調整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優化貨物貿易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從全球發展的視角出發,早日實現中國發展過渡到貿易強國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中國2017年貨物貿易總額超美國重奪全球首位[N].參考消息,2018-04-13.
[2]? 4.1052萬億美元!中國2017年貿易總額排行世界第一[N].一牛財經,2018-10-14.
[3]? 柯然,李薇.中國作為貿易強國的現實差距及外貿戰略選擇[J].國際經貿,2013,(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