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花巴·伊明
(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與社會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目前學術界對我國民國時期自然災害研究較多,但對烏魯木齊等地區的災害以及環境等方面涉及不多。本文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新疆災荒史》以及《新疆通志》等文獻入手,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民國初年至新中國成立(1912-1949年)的38年間該地區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如水災、蝗災、旱災、雪災、霜凍、風災和冰雹等氣象災害進行系統梳理,力圖在此基礎上初步分析其時空分布特點和災害演變規律,以便了解這一時期該地區自然災害的總體概況和對社會的影響。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農牧業生產每年都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破壞。民國時期新疆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頻發,對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失。歷屆新疆政府也曾開展社會救災等工作,并在防御自然災害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以下依據災害文獻對該地區各類災害進行梳理分析。
水災在自然災害中最常見且短時間內危害性最大,屬于氣象災害。“根據統計暴雨洪水占新疆各種洪水比重的24%,這種洪水造成的災害對鐵路、公路的危害很大,因此暴雨洪水是新疆主要的洪水災害。”①民國時期,水災主要集中于烏魯木齊河的市區河段及下游。民國四年(1915年)七月,“迪化大雨,烏魯木齊河洪水暴發,沖毀北郊民渠數十丈,地方當局派新軍幫助迪化北郊農民整修大道灣灌渠。”②民國八年(1919年)六月,“烏魯木齊河爆發洪水,淹沒烏拉泊一帶農田一百二十四畝。”③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28日,“晚雨頗大,后又變雪。早起天漸晴,后又轉陰。檐溜淙淙如大雨,十一點鐘許,又一陣雨,所住纏頭平頂房子差不多全漏。”④由此得知,此次水災持續時間長,房頂皆漏水,成災面積較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烏魯木齊夏季雨水稀少,而眾人有謂今年雨水特多。”⑤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十五日,“迪化達坂城忽下大雨,山洪突發,水深一至五尺不等,沖毀東溝、西溝兩保耕地一千四百多畝;緊接著九月二十日,迪化達坂城復降猛雨,較前更甚,山水爆發時耕地全部被沖毀,共計三百六十六畝,不能耕種,顆粒無收。”⑥可見,兩日連續發生的大雨,造成的大片農田沖毀,無法耕收,受災面積不僅范圍大,而且給這一地區各族人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一日、二日,“迪化天雨淋漓,三日山水爆發,西北鄉八家戶民及東鄉戶民地畝被沖成災,莊房沖倒數間,所種麥地沖壞,共計三十一石一斗地。”⑦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初,“省城(迪化)降大雪。未及數日,氣候驟熱,附城東、南、西的山崗積雪消盡,融水奔流齊歸低處,地畝受災,房子倒塌數間,水勢過猛,各渠無法容納,于三月十七日下午漫流至西南關一帶,淹塌房屋數百間,市區橋梁被沖毀。”⑧說明此次水災是由連續下雨和積雪融化所造成的,使房屋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五日,“迪化東鄉山洪爆發,沖毀已種之地十石之多,莊房多已沖毀,損失甚巨。”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烏魯木齊河洪水泛濫,沖毀鞏寧橋,后在橋南側十米東建長五十米寬十米的石墩木面橋,稱西大橋。”⑩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11日,“迪化縣城,西關一帶發生水災,大水沖倒房屋398間,災民157戶603人。”?之后九月,“迪化又是暴雨、洪水,日降水量達八十毫米,年降水量達六百三十九毫米,是一般年份的三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烏魯木齊河水泛濫成災,損失民房共計71間。”?由此看出,受災情況較為嚴重,破壞性強。由于大雨積雪融化或山洪暴發所造成的洪水,導致房屋倒塌,百姓受災。
旱災亦是新疆經常發生的、危害最嚴重的氣候災害。對民眾的經濟生活,特別是對農業生產危害極大,表現為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后果嚴重。旱災一般分布面積廣,持續時間長,而且災情的發生往往是緩慢發展。民國時期烏魯木齊地區的干旱類型主要以黑災這一特殊形式為主,黑災是特指對畜牧業的災害,是發生在冬季到初春的無水草場和冬春牧場的一種旱災。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烏魯木齊旱災。“……再前高處皆翻種,但無苗,聞所種雅片,因天旱未生,亦有麥苗,但因天旱,且蝗蟲極多,收成似還有問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迪化縣屬東五道及蘆草溝二處旱災,顆粒無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迪化縣南山春旱乏雨,發生蟲災,受災農田面積達五分之二,當年歉收。”?旱災嚴重威脅到民眾的生活,不但使農作物難以種植,同時生長也受到損傷,可見旱災的嚴重程度。
以上旱災都造成了農作物顆粒歉收,莊家破壞程度較大,旱災發生的同時也有蝗災并發,救濟力度和難度大大增加,尤其是農民的生活壓力頗重。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作物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蝗蟲極喜溫暖干燥,蝗災往往和嚴重的旱災相伴而生,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烏魯木齊南山地區或丘陵旱田里常發生蝗災,蘆草溝每年都有蝗蟲危害農作物及草場。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烏魯木齊地區發生旱災的同時也發生了蝗災。據記載“因天旱,且蝗蟲極多”。?一般蝗災的成因與干旱是密不可分的,新疆是蝗災頻發地區,造成的危害極其嚴重。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17日,迪化西北鄉等六鄉,“近日約屬各渠發現螞蚱甚多,輒傷麥苗,共損傷23戶田地禾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7日,“南山田野發現螞蚱食傷田禾,致田禾呈黃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迪化發生空前蝗災,政府使用飛機二十余架次滅蝗,旬日內,蝗蟲滅。”?干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干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以上蝗災大多都是由于氣候干旱引發的,也就是說旱災之后容易招致蝗災。旱災和蝗災結合在一起,使得災情更加嚴重,農作物的收成減少,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百姓受災嚴重。
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等多種原因,除水災、旱災、蝗災以外,民國時期烏魯木齊地區還遭受雪災、霜凍、風災、冰雹等災害的侵襲,給當地農業生產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通過對上述民國時期烏魯木齊地區各類自然災害的考證,共梳理出發生氣象災害35次。但是,由于有些災情官方記錄模糊,記錄比較分散,沒有詳細的救濟措施,也影響了數據的統計與整理。據此,筆者對已成災性災害如水災、蝗災、旱災、雪災、霜凍、風災和冰雹等七種災害作了全面統計并編制出以下災況表,以便清楚地了解烏魯木齊地區氣象災害在各階段發生的大致輪廓,如下表1所示。
從上表統計的各類成災性災害中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烏魯木齊地區共發生35次災害。據統計,水災發生于1915年、1919年、1928年、1933年、1935年、1936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2年、1945年;旱災發生于1928年、1935年、1937年;蝗災發生于1928年、1935年、1937年、1940年、1942年、1946年、1947年;雪災發生于1928年、1933年;霜凍發生于1928年、1945年;風災發生于1928年、1942年;冰雹發生于1919年。
說明從1915年至1947年,烏魯木齊地區處于各類災害之中。其中水災發生頻次最多,冰雹發生頻次最少,水災、蝗災最為嚴重。至今烏魯木齊地區這類災害都時有發生。干旱是新疆的主要常發性自然災害,大體上三年一中旱,六七年一大旱,年年有局部旱災。新疆的旱、蝗災害的發生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且發生年份多有重合,說明旱、蝗災害的發生具有并發性特點。

綜上所述,各類氣象災害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災害頻次較高,強度大;災害面廣,破壞性大;災害相互誘發。主要表現在旱災和水災幾乎每年都有可能發生,若寒潮入侵,大風、暴風雪、霜凍同時發生,旱災誘發蝗災相繼發生等。
民國時期我國烏魯木齊地區各類自然災害記載較少,記載較多的是災情范圍比較大的事件,小災沒有記錄完整,政府應對救濟措施記錄也不全面。但是我們從上述災害的收集來看,該地區各類災害頻發,給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上文主要對烏魯木齊地區的氣象災害做了簡要的梳理和分析,以便了解該地區氣象災害發生概況,也為今后防災減災以及救災提供借鑒。

表1 民國時期烏魯木齊地區受災統計表
資料來源說明:以上資料參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叢書:《新疆通志·民政志》,《新疆通志·水利志》,《新疆通志·氣象志》等,以及其它歷史資料匯編和市志綜合整理而成:《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烏魯木齊市志·總類》。
[ 注 釋 ]
①劉星.新疆災荒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70.
②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2.
③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2.
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M].內部資料,1981.35.
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M].內部資料,1981.38.
⑥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3.
⑦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4.
⑧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4.
⑨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5.
⑩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5.西大橋是清政府1763年在烏魯木齊河上架設的第一座橋,因在城西,故稱西大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民政志.第二十四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30.
?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86.
?烏魯木齊市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烏魯木齊市志·總類.第一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21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M].內部資料,1981.3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M].內部資料,1981.40.
?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1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M].內部資料,1981.3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候歷史史料[M].內部資料,1981.40.
?烏魯木齊市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烏魯木齊市志·總類.第一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216.
?溫克剛,史玉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新疆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