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 方振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繁榮富強,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鋼琴熱”至今持續升溫。本文從幼兒心理特征、鋼琴學習對幼兒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幼兒鋼琴學習中的問題與對策、幼兒鋼琴教學方法與實踐探究四方面闡明幼兒鋼琴教學目的、意義、方法,從大量的幼兒鋼琴教學實踐中提出幼兒鋼琴音樂教學理論。
關鍵詞:幼兒;心理;鋼琴音樂;教學實踐;教學法
一、幼兒的心理特征
幼兒從3歲開始心理特征更加明顯,情緒主導行為、思維具體形、無意識模仿性、想象力豐富、注意力不穩定等特征是幼兒發育階段內心世界的正常活動,隨著年齡和認知的增長,各項特征也會逐漸成熟穩定。
二、鋼琴音樂學習對幼兒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影響
1.智力與音樂
智力是人的一種心理品質,不易被人覺察。智力因素包含想象力,思維力,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注意力等。人的智力因素與音樂的創作表現關系密切。作曲家創作音樂作品時,首先通過敏銳的觀察力從日常平淡的生活中提煉出創作素材;其次作曲家在長時的形象與邏輯思維過程中,靈感突顯,音樂曲調整理和音樂結構構建需要其強大的專注力、思維力及想象力來完成。演奏家在表現音樂作品同樣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思維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來二度創作,表現出作品思想情懷。
2.鋼琴音樂學習對幼兒智力因素的影響
鋼琴音樂學習對幼兒智力有很大提高。
(1)識譜、唱譜能培養幼兒專注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識譜唱譜是學習感知音樂的首要方法。在此過程中要求幼兒手劃拍子、嘴唱音符、耳朵聽自己唱的音高及節奏是否準確,促使幼兒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三覺并用,在短小的時間內高強度培養幼兒的專注力、觀察力、模仿能力、控制能力和思維能力。
(2)不斷追求“美”的過程能培養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力。在幼兒鋼琴音學習過程中,引導其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樂譜,用豐富的想象力去表達音樂思想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極大的促進幼兒整體思維的發展,為音樂表現創造力的迸發打下基礎。
3.鋼琴音樂學習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影響
非智力因素指不直接參與認知活動的情感、意志、動機、興趣和性格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1)興趣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能開闊人的眼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在幼兒鋼琴音樂教學中,在教材的選用、教學方法豐富多彩、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等來激發幼兒對音樂的熱愛,讓孩子感知到音樂的美、體會到表現音樂的樂趣是鋼琴學習興趣培養的中心任務,更是其它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基礎。
(2)鋼琴音樂學習能培養幼兒的意志力。幼兒每天堅持練琴,并有目的性的把一個或者幾個難點克服,日積月累,幼兒的意志力就會有很大提升。
(3)幼兒在舞臺上演出,自信心大幅度提升。自信心來源于自我肯定,幼兒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并獲得聽眾的認可,這是提升自信心的最佳方式。
(4)幼兒能收放自如駕馭不同風格的曲目。更能學會控制自我情感,性格活潑的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沉靜的孩子學會展現自我,逐漸改善幼兒的性格發展。
三、幼兒鋼琴學習中存在問題與對策
1.如何端正幼兒鋼琴音樂學習動機
幼兒學習動機可分為主動和被動的兩大類。主動型學習者在最初階段表現的興趣源自于對鋼琴的好奇或是對鋼琴音樂的喜愛。被動型學習者由于年齡小,行為以及內心活動有限,不能很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他們是在家長的勸解下嘗試學習鋼琴。幼兒無論是主動型或被動型學習者在經過專業教師的引導和科學合理的鋼琴課程訓練,達到熱愛音樂并演奏出美妙的旋律為基本目的。
2.如何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培養其興趣,并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
幼兒階段的形象思維活躍,紅花、藍天、白云等自然事物他們都能直觀感受到。教師在教學中就更應該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例如,在教材的選用上,用彩色繪圖譜本就比黑白譜本能更好的刺激視覺神經,激發幼兒探究音符與音樂表現情之間關系的興趣;在幼兒對聲音音色及不同音域的學習與感知中,教師在鋼琴上彈奏不同音區的音,并描繪出這些音模仿的對象,通過形象的比喻讓幼兒自身感受來增強其興趣;在節奏訓練時,通常會用到梨和櫻桃兩種水果來隱喻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我們會邊打拍手邊引導幼兒去“吃”掉水果,培養他的節奏感。
3.鋼琴教師在幼兒鋼琴學習過程中有什么作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能力只能由能力培養,志向只能由志向培養,才干也只能由才干培養。”鋼琴教師在學生的鋼琴學習中起著主導性和方向性的作用。一位優秀的鋼琴教師具備如下素質:
具備鋼琴專業演奏能力與授課能力。精湛的鋼琴演奏技巧、豐厚的理論知識儲備、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崇高的藝術修養一位鋼琴教師的標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多與學生溝通,在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學生演奏中的問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課堂豐富與教師不斷拓展自身能力息息相關,教與學是教師的終身事業。
4.幼兒鋼琴教學基本目的是什么
幼兒鋼琴音樂教育從其讀譜能力、聽辨能力、演奏能力培養過程中,對幼兒進行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教育。發展幼兒的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幼兒鋼琴教學基本的目的。
5.幼兒在鋼琴學習過程中,教師如何進行因材施教
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作品處理要更精細;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降低作品難度,減少作品數量;對于不同性格的幼兒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性格較為內向的孩子,教師多肯定與鼓勵;性格較為外向的孩子,教師適當的給予一些壓力,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自我反思。
6.如何做好琴童的家長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家長是最好的“橋梁”。家長輔助教學對幼兒的未來發展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在學琴過程中的陪伴與鼓勵是幼兒堅持學習的無限動力,切勿急功近利。
7.如何制造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
良好的家庭環境會輔佐優秀的學習行為。在幼兒練琴的過程中盡量營造一個安靜的氛圍,讓他靜心思考,專注練習;同時家長與孩子一起經常觀看大師的音樂會和在家中長年聆聽古典音樂,幼兒音樂感知力會越發敏感靈活;家長經常為幼兒講述音樂家趣味故事,增加幼兒對音樂全方面的了解。
四、幼兒鋼琴教學方法實踐探究
1.以興趣培養為主要目標的鋼琴教學
幼兒形象思維活躍,常見“音樂游戲”、“身體律動”、“講故事”等教學方法運用來激發其對鋼琴音樂學習的興趣,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必定會大大提高。
2.教師課堂用語的準確性與藝術性
教師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比喻,讓學生清晰明白的理解專業技巧的彈奏方法。例如,彈奏跳音時,老師語言描述要精準,“聲音飽滿、有彈性,這就需要用手腕的力量帶動手指上下彈奏;向下時,靠手的自重下落并稍稍加速。向上時,仿佛拍皮球一般地自動彈起”;其次,演奏時的音色和情感把握,老師要教會學生將不同情感表達方式帶入到樂曲中,情景交融演奏音樂。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樂感的培養
幼兒樂感的培養從最基本的節奏節拍到音色強弱,再到后來的曲調性格表現要由淺入深,循序漸近。教師在鋼琴上隨意彈奏幾個中音區的單音,讓幼兒通過哼唱的方式來測試幼兒的音準,培養其對音高的感知;教師通過哼唱簡單的節奏型來讓幼兒模仿,以此來訓練幼兒的節奏感以及音樂記憶的能力。教師通過彈奏2-4小節的兒童熟悉的簡單兒歌,再讓幼兒模唱出來由此來考察幼兒的旋律模仿能力;幼兒時期對顏色的感受異常敏銳,老師教學生用顏色來表達感知到的音樂情緒。教師彈奏一段歡快的旋律和一段憂傷的旋律,規定藍色代表不開心,紅色代表開心,讓幼兒通過顏色來判斷樂曲表達的大致情感。
五、結論
幼兒鋼琴音樂學習是其自我認知、成長、提高的過程。教師在鋼琴音樂授課課過程中,要根據幼兒心里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有趣的教學語言,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激發學生興趣,磨煉其意志,努力練琴,刻苦鉆研,提高其對音樂美的感知力與表現力,增強其綜合素質,為逐漸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王莉娜(1978--)女,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項目導師。
方振(1995--)男,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音樂學院14音樂學學生,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