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教育部于2016年9月公布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將學生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融合教育也應該以生為本,面向全體兒童,促進殘障孩子融入班級主流人群,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融合教育就是讓大多數殘障兒童融入普通班,讓他們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學習,消除心理上的不適感,進而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融合教育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特質的孩子,精心預設學習目標,創設學習環境,改進教學方法,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完全包含的目的,最終讓特殊兒童充分融合于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主流內。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融合教育過程中,要做到有教無類就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堅持從所有學生的需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制定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目標和計劃,確保兒童能夠獲得全面發展。首先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單純從教學內容出發的教學思想,而把目光投向全體學生,尤其要關注弱勢兒童,蹲下身子,傾聽訴求,盡可能全面了解兒童的心理訴求,行為特點和家庭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建立兒童發展檔案,尤其對于殘障兒童更要細致入微,以便對兒童的思想和行為動態建立近景和遠景發展目標,從而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改善學生心理和行為狀況,以此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和立德樹人的效果。其次要重視兒童在語文課上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是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要求,更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語文教學要立足于全體學生包括殘障兒童未來能夠走進社會、融入社會的長遠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為他們搭建合作探究的平臺,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就大家熱點關注的問題進行探索性研究,讓殘障兒童也興趣盎然地主動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數,規范自身行為,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二、創設富有人文的育人環境
環境能夠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在以語文為媒介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充分借助環境的布置去對兒童施加積極地影響。例如,開學時,我精心設計了《好學生》《好吃的水果》《我的學校》等墻飾,彰顯班級的溫馨和諧。學習了《秋天的校園》之后,在教室里面布置關于秋天的圖片,帶領大家走進校園觀察花草樹木變化。除了物化的情境外,我還力求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人際環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于兒童包括殘障兒童的無私關心,另一個是之兒童之間友好相處。教師用愛心去關愛孩子,尤其是殘障孩子,與他們建立深厚的感情,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品格,以便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例如學習了《好吃的水果》之后,我們要求孩子們帶來秋天的水果,彼此分享;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水果的模型并陳列,配以娛樂節目,在歡聲笑語中增進了解,增進感情,讓殘障兒童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
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殘障兒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對于較為枯燥的學習內容往往缺乏興趣,無法保證學習效果。語文教學內容題材多樣,有的富有興趣,有的則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等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激發兒童的興趣,讓兒童充分融入到學習過程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多媒體技術在運用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呈現圖片,還需要配以音樂,最好是視頻,向兒童生動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調動殘障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獲得新奇的體驗,讓課堂變得高效。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完整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化抽象為具體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中國人》教學時,單純靠教師描述“祖國”則比較抽象,學生無法理解。此刻,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祖國的概念具象化,通過播放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祖國風景美好,經濟發展下城市農村巨大的變化,最后通過動畫將地方風俗民情片,國慶慶典活動等動態呈現在孩子面前,流動的文字、圖像、聲音的繁多,讓孩子們對祖國就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激發愛國情感,對于文字的描述就更容易理解,教學效率就會大幅度提高。
四、開展扎實有效的實踐活動
融合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著眼與特殊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也要重視他們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實踐證明,殘障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品德就容易融入社會,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把知識的傳授和人格的塑造有機結合。在教學環節中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情境,確保語文學習的效果。首先教學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用殘障學生神話中熟悉的事例來協助理解。比如學習二年級下冊《身體好》一課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復習二年級上冊內容《不挑食》,建立新舊知識鏈接,更好地理解“按時吃飯”的意義。在交流過程中,讓兒童充分認識到運動的好處,兩者更真切了解彼此生活,互相融入,消除心理障礙,達到真正的融合教育。其次,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例如學習了《秋天的校園》后,帶領孩子走進田野,走進小公園,走進樹林觀察秋天的各種變化;學習了《兒子女兒》之后,引導孩子們給父母寫一封信、做一張賀卡……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殘障兒童融入正常兒童的生活,將所學語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總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有教無類,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分層教學,分類提升,但又要讓特殊兒童和正常兒童一起充分享受教師的關愛,使他們從心理上覺得自己是正常人。這就要求教師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學生需求出發,制定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預案,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從而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