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東
摘要:黑龍江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省份,長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在建國初期及改革開放時期為國家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黑龍江越發跟不上國家改革發展步伐,經濟發展長期位居全國倒數。研究從黑龍江實際出發,從經濟、法治、文化三個視角對黑龍江發展進行分析,以期為龍江振興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黑龍江;振興;經濟;法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4-0019-02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情況,主要體現在經濟、法治、文化三個方面。三者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市場經濟時代,黑龍江的落伍以及振興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總結和反思。在這三個方面找準方向,實現有效改革,黑龍江的振興勢必指日可待。
一、經濟維度——抓住“互聯網+”機遇,做特色農產品深加工
對于一國而言,對外貿易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為保護和扶植本國幼稚產業的發展,往往實行保護主義貿易政策,除本國急需或不能生產的產品外,設置高額關稅,采用貿易壁壘的方式限制進口,促進國內制造業的發展。一旦本國經濟發展壯大,勢必走向自由貿易政策。而對于國內商品流通與國際貿易雖有不同,但是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條件下,物流商品運輸甚至已經深入鄉鎮,跨省商品流通更加迅速快捷,地域的商品流通限制已經不存在的時代浪潮下,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尤其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而言,農業產品經濟相對于南方商品經濟的競爭勢必處于劣勢。黑龍江國家商品糧供應基地的地位當然不應改變,因為這是黑龍江的優勢,如何把這種優勢做強做大是一個急需考慮的問題。
黑龍江經濟發展勢必走農產品深加工,或者農產品產業鏈的方向。在當前實現黑龍江流動經濟要素的優化配置成為難題。[1]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思維以及地處邊陲封閉的影響,黑龍江在“互聯網+”時代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還存在等、靠、要的思維,有些人任可外出務工也不在家鄉創造實業,當然經濟環境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絕對原因,“互聯網+”時代給各種實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另外,黑龍江在落實國家方針政策上過于教條,不能及時根據本省實際情況作出變化調整。比如,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稅收、貸款優惠政策,但是由于申請條件、程序等限制,大學生創業實際能夠取得優惠貸款的寥寥無幾。
我國是單一制國家,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在當前環境下,如何使黑龍江走出困境,單純依靠黑龍江的力量還不夠,內外因相結合,黑龍江自身有諸多地方需要改革,但是國家作為外因對于促進黑龍江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略。黑龍江長期為國家作出積極貢獻,無論在建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之后,黑龍江的資源源源不斷外輸全國各地,成為全國各地商品加工的原料地,對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而在信息時代,市場日新月異的環境下,黑龍江的優勢慢慢消失,走出困境的難度也在逐漸增大。需要國家在政策上有針對性的扶植,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和人才涌入黑龍江,開發黑龍江農業經濟,壯大黑龍江特色產業的發展。
大部分黑龍江人的收入來源除了農業初級農產品銷售之外,大部分來自行政事業單位、國企的工資,而第三產業的創收也大部分是這些群體的消費支出。能夠從外省創收的途徑很少。資金外流其他省份情況非常嚴重,依靠國家財政宏觀調控補給虧空。地方政府必須創造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加強政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的能力,提高服務政府的建設。為投資者創業者發展提供適宜環境,扭轉當前人們生活所需產品基本從外省購買的現狀,尤其要在“互聯網+”時代,實現農產品深加工,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外銷全國。
二、法治維度——善用法治方式,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實現營商環境的法治化。把市場、政務、社會等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在立法、執法、監督保障、糾紛解決、法治文化環境等方面進行革新。[2]消除投資者對黑龍江營商環境的信任危機,建設法治和誠信的政府與社會,從法治層面嚴格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提高政府的服務能力,改變“官本位”思想,提高行政審批的效率。提高司法公信力,改變東北“人情社會”“關系社會”的市場氛圍,實現市場經濟領域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高本地企業的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和競爭精神,為外地投資者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實現農業經濟的法治化管理。[3]保護農業經濟的基礎地位,迫切要求加強農業法治建設,依靠法治建設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使國家給予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能夠有效落實,使農民能夠真正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當前黑龍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發生的變化,大機械集中生產日益替代農民分散的生產,農民日益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甚至有些農民已經脫離土地,把土地轉包出去,收取租金。那么,對于新形勢下農業、農村、農民利益的保護就需要強化農業立法和改革決策的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實現經濟發展政策在法治的框架下的靈活運用。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黑龍江可以在法治化的前提下,實施經濟發展改革試點,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等激發市場活力、吸引各行業人才。馬克思主義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國家好的政策方針只有與黑龍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在黑龍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也只有把本地的優勢與國家的政策有機結合,才能在國家深化改革、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大潮中有所作為。
三、文化維度——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產業新高地
文化可以從“軟實力”與“硬實力”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文化軟實力主要指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文化軟實力對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影響之大不言而喻。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硬實力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軟實力與硬實力兩者是相互促進的一種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黑龍江有著大量的文化資源。體現文化產業的旅游業是哈爾濱經濟的主要支撐之一,外地游客主要體驗東北的冰雪文化,這是黑龍江的優勢,但是旅游還應該體現在人文文化上。東北二人轉文化是全國家喻戶曉的文化,而對于二人轉“雅”“俗”的爭論也從未間斷。對于這樣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除了市場發揮的基礎作用外,更應該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實現二人轉文化的綠色、高端發展。既要注重文化“硬實力”,同時也要在文化“軟實力”上下功夫,實現文化的提檔升級。
黑龍江由于受收入水平的影響,文化消費總量和結構還不充分。[4]單純依靠本地區人口實現文化硬實力的發展困難重重。在“旅游熱”的環境下,僅僅依靠自然景觀吸引游客可能只是“一次性消費”,一個地區旅游資源吸引游客的更多的是資源體現的文化價值,把自然資源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兩者互相補充,才能打造出更具消費價值的旅游資源。
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為一個地區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帶動相關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黑龍江文化產業市場前景廣闊,但供給不足,急需政府在文化產業驅動力方面有所作為。
總之,黑龍江的衰落不是單一原因的結果,黑龍江的振興也需要從多個方面展開。國家深化改革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黑龍江必須結合自身發展特點,抓住國家深化改革機遇,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實現“彎道超車”,推動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魏建國.東北振興為什么需要法治?——基于經濟要素流動與地方法治競爭視角所作的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8(6).
[2] 馮向輝.營商環境法治化促進東北振興[J].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9).
[3] 鄭英偉,孫成武.用法治助力農業經濟發展[J].人民論壇,2018(15).
[4] 孫曉春.東北地區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7).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