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棠
摘要: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擴大有效供給,我國人口的快速老齡化是推動養老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加快養老產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也有助于減輕政府面臨的社會壓力。通過分析產城融合與養老產業的關系出發,以廣東省江門市為例進一步研究了外包-競爭模式;養老產業園區模式等養老產業的不同發展模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產城融合;養老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1-0133-02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老年人口數量日益龐大,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并且逐漸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將養老產業培育成為其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日本政府計劃利用醫療和看護產業的巨大規模,將其順勢發展為新興的服務業產業,以拉動未來經濟發展。實際上,契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隨著家庭收入水平、年齡結構、消費觀念、家庭構成等的層次性差異的出現,養老產業作為“夕陽事業、朝陽產業”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江門市養老服務業在供給總量和結構方面,與需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需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增加有效供給,以適應規模龐大并不斷增長的老齡人口多樣化、多層次需求。
第六次人口普查江門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602 27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3.53%。近十年江門市老年人口數基本保持逐年遞增,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數據顯示,江門市已超前全國12年于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十二五”時期是江門人口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它是人口老齡化、特別是獨生子女父母老齡化開始加速的時期。當前,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概念,其中主要包括:城鄉一體化、產城融合、節約環保、優化城市功能以及促進產業與城市的和諧發展等。現將結合江門市的自然環境優勢,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探索基于產城融合理念的養老產業發展模式,從而帶動并促進江門市的經濟發展。
一、產城融合與養老產業的關系
(一)產城整合的理念
產城融合雖沒明確定義,但其核心思想是一定區域范圍內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協同共進、良性互動的一種科學發展狀態,是新階段產業和城市發展的戰略要求,是對過去產業園區發展模式的再思考、新探索,更是一種發展趨勢。其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城市與產業共生。二是生活與就業并存。三是制造與服務互動。其中城市可以作為產業的發展基礎,而產業則作為城市的發展保障,因此,實施產城融合戰略,可通過引進產業鏈較長的產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不同人群的就業問題,從而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產業融合也可以通過產業調整和建設促進城市功能改進。
(二)養老產業發展的動因
1.老齡社會不可逆轉。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近十年江門市老年人口數基本保持逐年遞增。根據年增長率公式計算,10年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保持平均每年2.7%的增長率,且老少比在逐年提高。
2.產業目標人群龐大。2010年江門市老齡人口占比已近14%。目前江門市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數量約為9萬多人,2020年將超過12萬人。
3.市場需求亟待開發。據有關部門測算,中國老年人每年的離退休金、再就業收入、親朋好友的資助等加在一起,城鄉老人可支配的收入達到 4 000-5 000億元人民幣,到 2010 年將達到 10 000 億元人民幣,但在目前市場上,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尚不足 1 000 億元人民幣。同樣,江門市在市場上給老齡人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也是嚴重不足。
(三)養老產業的發展促進產城融合
養老產業是圍繞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保健用品、投資理財、護理機構、老年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服務,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特別是其中的老年護理服務業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擁有很長的產業鏈。養老產業的發展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拉動各行各業的經濟增長,實現產城融合。
二、江門市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自然環境優勢
(一)江門市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
1.養老服務供需失衡。在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新形勢下,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削弱,難以滿足老年人快速增長的服務需求。目前,江門市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76個,養老床位6 869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僅有11.4張,與發達國家每千人平均50-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且能提供專業護理的養老機構幾乎沒有。老年人用品、老年理財、老年休閑旅游、養老房地產、老年護理人員的培養等還不成規模或剛起步,還遠遠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2.潛在養老需求尚未激發。潛在的需求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夠形成現實的市場,為了促進現實市場的形成我們要構架一個幫助老年人來支付養老服務尤其是長期護理服務的資金體系,如要有覆蓋全民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老年護理補助,開展商業老年人長期護理險,要出臺從用地保障到財政資金支持到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等有關支持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3.養老產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早期的養老產業只是養老服務業,基本上是福利性事業,由民政部主導,主要靠財政資助,體現為重設施輕服務,重機構輕護理。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市場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成為制約江門市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瓶頸和障礙。
(二)江門市發展養老產業的自然環境優勢
江門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生態環境優勢明顯,如有美麗的海濱城鎮臺山,有豐富的溫泉資源恩平、新會古兜、臺山,有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雕樓與村落,有優質水資源的西江流域江門蓬江區,有國家級的森林風景區圭峰山及特色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等,是一座具有現代特征的宜居城市,具有大力發展特色養老產業的自然稟賦,適合發展多類型養老產業。另外,江門市毗鄰港澳,養老產業可以輻射港澳。
三、江門市養老產業發展模式探討
(一)外包—競爭模式
政府首先可通過財政投入建設公辦養老機構,然后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用外包的方式即向私營機構和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鼓勵民間養老機構提供專業的養老護理等相關服務。引入競爭機制,一方面,有助于激發養老服務外包機構提高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還又可以降低外包服務成本,而且政府通過制定標準和細則,滿足不同層次的個性化服務需求,讓老年人自主選擇相應的服務,促進了養老服務的人性化和社會化。
(二)養老產業園區模式
它實質上就是在一定區域內以某養老服務機構為中心并圍繞養老產業的價值鏈,建立各種設施、服務比較完善的養老相關產業的聚集區,使公益性服務與市場行為相結合,這就是社會養老或市場養老。
養老產業園區具備如下幾個特征:一是完善的養老服務。產業園區以社區養老機構為中心,建立完善的養老配套服務設施,如保險、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生產、旅游、娛樂、房地產等。二是市場化。不同的服務功能可全部或部分實現市場化運營,既提高了產業運營的效益,又提高了養老服務的質量。三是政府主導。養老產業園區的建立離不開政府主導,如項目規劃、宣傳普及、私人機構的選擇、資金的調控等等。四是一體化與多元化。產業園區的服務功能應該實現一體化,同時城市與農村又具有不同的個性,城市可以結合城市的土地資源發展養老地產,而農村則可結合農村的個人房產來規劃建設。養老產業園區是未來我國社會養老及養老產業的一種發展趨勢。
(三)PFI模式
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主要指政府部門根據社會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提出需要建設的項目,通過招投標,由獲得特許權的私營機構進行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與運營,并在特許期(通常為 三十年左右)結束時將所經營的項目完好地、無債務地歸還政府,而私營機構則從政府部門或接受服務方收取費用以回收成本的項目融資方式。
我們可以把養老產業園區看成一種基礎服務設施或產業設施,從政府角度來看,公辦養老院的長期維護成本高,阻礙了公辦養老院規模的擴大。通過 PFI 模式引入民間資本,有效地彌補了養老院建設和運營的資金缺口,減少了財政的支出,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作為私人機構,單獨建立民辦養老院需要大量的醫療、基礎設施的建設,容易出現資金鏈緊張。通過 PFI 融資模式進入養老院的建設、經營,擁有政府財政補貼作為保障,可以有效緩解資金壓力。
養老是全社會的重要責任,若僅依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這些過程必須要有社會力量的加入,進行市場化運作,才能夠滿足現在養老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需要。養老產業的發展還應建立協同管理平臺,應明確界定各方權責利及利益分配機制、協調機制及激勵機制并確立管理過程中程序,通過協同管理平臺,整合養老產業鏈上下游價值鏈不同優勢資源及能力,統籌養老產品規劃、養老產品營銷、養老醫療保健、醫療護理服務、養老休閑娛樂及老年資產管理等。只有這樣,養老產業才能得以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程 強.人口老齡化下的養老產業發展[J].勞動保障世界,2012(12).
[2] 盧 布,黃 贏,等.54321 養老產業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1).
[3] 王子嘉.中國城市養老商業化運行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3.
[4] 閆希成.我國養老地產發展模式研究 [D].重慶:重慶大學,2014.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