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媛媛
(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學 210000)
多年的教學經驗仍然對初入高中的學生課堂教學顯得不得章法,喜歡講得細致入微,但是,學生仍然學的一塌糊涂,在高一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很多好的做法讓筆者茅塞頓開.
案例1預習導學案
(1)默寫位移公式____.
(2)圖1表示的是位移在____圖像,對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的意義是____.

若某質點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其初速度——v0,加速度——a.研究下列問題:
(1)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按圖2分成幾個小段,用圖1的方法可知每段位移可以近似看作是____,因此可以得到整個過程的位移是____.
(2)采用數學極限法,將圖2中的小矩形分的更細,很多小矩形合在一起形成____形,如圖3,在相應時間間隔內表示物體的位移是____.
由梯形的面積換成各條線段換成其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變成公式x=____,然后將v=v0+at代入上式中,可得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是x=____.
在導學案的背面給出預習診斷:
(1)5~6道判斷題
(2)一道簡單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的計算題.
[案例感悟]集體備課是聚團隊的整合力量解決教學的實際需要,讓學科組每一位教師從班級情況出發完成教學任務、形成教學能力的一項準備工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和能力的最終歸宿是學生.因此,集體備課必須是針對教學全過程,是一個最基礎性環節,課堂預習凝聚備課組集體的智慧結晶,讓備課組成員分工合作,對資源共享和個人精力都是一次合理的優化;同時也考慮了學生的學情,從實際出發,讓學生在課前就行動起來,更有利于課堂知識的快速提升.
案例2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
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關系式挖掘

②當a=0時,則x=v0t,表示什么樣的意義?
例題若某物體以初速度為0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a=3m/s2.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是第3 s末物體的速度多大?
問題(2)是前2 s的位移多大?
問題(3)是第2 s內的位移多大?
設計目的問題(1)旨在檢測讓學生熟練應用v1=v0+at1公式的程度.因為這是勻變速直線運動速率最基本的公式,只有熟練掌握,才能舉一反三.
問題(3)讓學生注意區分與問題(2)的特征,理解“前2 s的位移”與“第2 s內的位移”的區別與聯系.讓學生明確第2 s內的位移是1s末到2s末這段時間的位移,警示學生做題要細心讀題、悉心做題.
例題之后選擇四道相關的選擇題,讓學生分組演板展示.
案例感悟因為學生才是教學的根本.在集體備課中,就有教師提出把過去僅僅為單一的教師備課與學生獨立的預習變成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研磨課”,讓學生在鼓勵、引導下走進物理知識的海洋,從而激發學生創造能力,為終身學習與科學探究服務.然而,物理大課堂的做法還只能是一些小范圍的嘗試.本案例以“釋疑、導疑、練疑”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完全能夠較大限度地提升備課質量,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最大效益.
案例3一輛以72 km/h的速度行駛的汽車(假設公路是平直的),司機看見前方有一行人橫穿公路,他便立即踩下制動器,此后,汽車開始減速.若汽車減速過程的加速度大小為8m/s2,請解決下列問題:
(1)制動后的前3 s內汽車行駛的距離是多少?
(2)制動后的前5 s內汽車是否終止行駛?
(2)若汽車以40 km/h的速度行駛,制動后的多長時間內汽車終止行駛?
[設計目的]本案例旨在解決剎車時的減速直線運動問題,讓學生明確在日常生活中車速是緊急制動的關鍵所在.通過計算學生足以通過物理原理去明白一些生活中常識:剎車制動后汽車在摩擦力作用下可近似看作是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汽車停止后的速度就會減小到0.因此,剎車制動需要學生明確的兩個問題:一是汽車停止所需要的時間,二是汽車停止過程滑過的距離.
[案例感悟]生活案例是鮮活的,在驚嘆一些車禍的發生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減慢行車速度,遠離交通樞紐都是安全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計算盡管是理想化的、模型化的,然而,案例是可以具有促成學生達成科學素養的.
總之,通過本次集體備課,讓筆者獲益匪淺,感受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內在涵義.集體備課不但是一種能量的聚焦,更有一種智慧的結晶.唯有在集體備課中不斷地歷練自己,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