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

內部審計在我國中小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增值作用,本文梳理國內外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歷程和研究內容,為中小城市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研究提供方向。
一、內部審計的歷史發展
縱觀世界歷史,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實踐先于理論體系的建立。古代社會分權和分工的思想導致了民營組織內部審計實踐萌芽,中世紀官僚制度派生的官員之間監督和行會內部民主監督訴求,在不同的民營經濟組織中出現受托責任關系。二戰后,美國成立IIA“內部審計師協會”。1948年,阿瑟.肯特明確提出了“經營審計”概念。1971年,IIA發布了內部審計新定義:內部審計作為一種對管理部門的幫助,是組織內部審計經營業務的獨立評價活動,它是一種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和評價其他控制的有效性。
20世界90年代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公司治理、內部控制以及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內部審計更加注重對企業風險的分析,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關注于企業風險,幫助企業識別評估各種內外部風險,使內部審計成為創造企業價值鏈條中的必要環節。2001年,IIA修改《內部審計實務準則》,內部審計的目標從為管理服務變為為組織實現其目標服務;內部審計的職責變為增加企業價值。
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提出了加強審計委員會的建設和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內部審計的職能和作用。首次從幕后被推到了臺前。我國對內部審計的研究起步較晚,產生于20世紀 80年代初,國家審計署于1985頒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的若干規定》,1989年頒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這兩個規定對我國的內部審計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規范和推進作用。
二、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研究內容
我國學術界對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研究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領域:
(一)內部審計外包:王紅(2007)首次提出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外包概念。趙建良(2008)從中小企業增值角度,提出了適合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主要包括全部外包、合作內審、審計管理咨詢和協力式委外四個外包模式。彭正輝(2012)提出了建立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外包質量評價體系:合同履行評價、過程質量評價及結果質量評價三個方面。張昭星(2017)應用層次分析決策模型將傳統人為主觀定性選擇的決策方法,引入層次分析法,總結了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外包優化后的決策流程。陳延(2018)對重慶某縣民營中型借貸公司的內部審計外包現狀進行了實證研究,最終建立其自身專業化的審計部門和審計制度才是企業完成審計職能最為理想的選擇。
(二)內部審計內部化:耿建新等(2006)認為,地方民營中小企業單設內部審計部門治理效果好于未單設內部審計部門的企業。程平(2016)建立了大數據時代基于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內部審計實施框架。沈琦敏(2017)認為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為內部審計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帶來了機遇,提出經濟新常態下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應對策略。高小林(2018)提出大數據技術對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應用創新,對內審的對象、方式、成果的轉化、管理人員的思維等方面帶來的沖擊和機遇。
結合我國目前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問題的研究狀況來說,研究的主要內容主要是比較發達的內陸城市或者沿海二線城市內部審計發展中的問題及相關的措施建議。大數據新時代下,中小企業的民營中小企業作為企業中的特殊范圍,其內部審計制度應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異于普遍性的特征,但大部分研究均未涉及。
研究方向:
1.研究對象:本人將以三線城市-常德市,其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情況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對內部審計的相關理論進行闡述,同時對常德市“十三五”期間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介紹, 分別從民營企中小業內部審計的動因、內審的目標和職能、內審機構設置模式及內審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抽樣走訪調查。以湖南新宇宙建筑公司現狀入手,借鑒內部審計行業2018年的調查數據,以此分析常德民營中小企業同時參照國內行業調研資料、內陸三線城市的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現況,發現它們之間的差距,最后針對常德市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存在問題的提出幾點有助改善內部審計狀況的措施。
2.總體框架:
三、研究意義
(一)有別于前人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或者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相關研究,筆者從企業性質維度和企業規模維度兩個方面對研究對象的范圍進行界定。
(二)考慮到常德市民營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并不理想、反映內部審計整體狀況的數據幾乎為空白的現實情況,本文通過參照他人組織的我國中型城市內部審計行業調研得出的數據來分析常德市民營中小企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三)在當今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分析內部審計從業人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而幫助企業更好的迎接和利用大數據。(作者單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農經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