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
摘要:2008年“山寨”一詞迅速在國內躥紅。隨著社會的發展,“山寨”的內涵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具有了越來越豐富的含義。通過運用共詞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法,對山寨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以形成對整個研究現狀基本的整體的認識,發現新的研究方向,為下一步的研究做數據支持。
關鍵詞:山寨;共詞;社會網絡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2-0050-04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Shanzhai”in China
——Based on Co-word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Zhang Yu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Abstract: he “copycat”word quickly in domestic fame in 2008.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nnotation of “copyca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ith more and more rich meaning.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co-word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opycat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form the whole research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find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do the data support for the next research.
Key words: cottage; co-occurrence; social network
“山寨”一詞來源于粵語,專指替品牌生產的中小型代工企業,沒有自己的設計與核心技術。“山寨” 從2008年出現后,迅速躥紅,從最初的山寨手機、山寨品牌到山寨文化。山寨現象已經從技術域延伸到文化領域。山寨在其發展和社會化傳播過程中,形成了越來越豐富的含義。從最開始的模仿性,發展到現在的創新性。從草根性發展到現在的平民化、大眾化,從開始遭人詬病,到現在的大行其道,“山寨”一詞也在互聯網的發展與其自身在社會化的傳播過程中,形成著越來越豐富的含義。面對眾說紛紜的論斷,層出不窮的話題,想要對“山寨”文化研究的現狀做一個清晰的認識,是非常困難的。鑒于此,筆者通過搜集中國知網上的學術文章采用共詞分析和社會網絡,構造知識圖譜,剖析當前研究熱點,總結主題研究態勢,以期進一步地總結山寨現象的存在規律,對目前的研究作出一個基本清晰的總結與分析,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知網。在中國知網,以“山寨”為關鍵詞,選擇從2008年到2015年之間的時間段進行搜索,共得到6 687篇文獻。在這些文獻中,2008年以前的文獻多涉及地理,鄉土風情,并不是本文中要研究的內容,故在選擇日期時舍去。在2008年之后的文獻中,本文又進一步選取了被引用次數多于1次的文獻進行研究,以保證抓住本領域的研究焦點,共得到650篇文獻。同時,由于時間的原因,可能最新發表的文獻被引用的概率比較低,且為了研究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和趨勢,本文又選取了2012年到2015年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總庫中的所有文獻,共726篇,來做趨勢分析。故兩個數據表中的數據會有重復,但研究目的不同,并不影響。
在數據整理過程中,對所得的關鍵詞進行了篩選。對相同詞匯、同義詞進行了合并,如山寨文化與“山寨”文化,山寨手機與山寨機,假冒偽劣與盜版、仿冒等。同時,對一些不相關的詞匯進行刪除,如云南、哈尼族、村民等。這樣使得數據更加集中地反映所研究領域內的核心內容。
(二)研究方法
共詞分析(Co-Word Analysis)是文獻計量學中常見的分析方式,主要通過分析一對詞在文獻中出現的次數,如果這兩個詞在同一文章中頻繁出現,說明這兩個詞匯之間的相關關系程度較高。通過對詞匯之間的共現關系來描述某一學術領域的組成關系,進一步可以揭示這一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本文利用SPSS2.0軟件對知網中提取出來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聚類分析的思想是“物以類聚”把整個分類的系統畫成圖譜,用它來表示關鍵詞之間的親疏關系。
社會網絡分析法:主要研究群體成員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單一個體的特點,并視群體為“個體的群體”,因此它將整個群體的結構定義為整體的網絡。社會網絡分析法,一般有三個關鍵環節:數據收集與整理、分析和繪制網絡圖、分析和調整改進。本文中主要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了關鍵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相對重要性;主要作者,以及主要合作關系,作者的重要性等。
二、研究熱點分析
(一)關鍵詞詞頻統計
本文統計了2008年至2016年為止中國知網所有的文獻,并按照年份,繪制了基本的數據圖。同時將每年發表的被引用次數超過1次的文獻篇數也統計在同一張圖上,得到如下所示的圖表:
由上圖可以看出,兩個數據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同時,亦表明,用被引用文獻來作為統計樣本是比較合適的。兩個數據都在2009年取得最高值:2009年共有1912篇關于山寨的文獻發表,共有322篇關于山寨的文獻被引用超過1次以上。2009年以后,文獻篇數開始下降。2010年以來篇數平穩下降,說明這幾年關于山寨的相關研究的熱度在平穩下降。但是在2015年數據又有所回歸,說明關于山寨現象的研究熱度還是有所上升的。
(二)構建關鍵詞共現矩陣
在CNKI的數據庫中以Endnote的格式下載相關文獻,并且保存相應的文獻題錄信息,之后導入到SATI中,提取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本文對32個關鍵詞進行兩兩檢索,用ochiia系數構建了高頻關鍵詞的相似矩陣。相似矩陣中數字代表關鍵詞之間的相似性,數值越大相似性越高,反之亦然。部分數據如下表。
從上述的共線矩陣中我們可以看出,山寨產品和山寨文化的相似性更高,與創新的相似度很低。山寨在一定程度上不等同于山寨文化,兩者之間并無直接的關聯。山寨手機與手機市場和山寨產品,山寨文化的相似性很高,說明在現有的研究中,山寨手機是山寨現象具體描述和研究。山寨產品的創新性為0,在山寨手機市場的知識產權的研究較少。山寨現象就是單純的模仿。
(三)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的主要原則就是基于對象之間的相似程度,將其化為不同的類型。通過對高頻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可以更加直觀和清晰地展示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熱點。
將表2的相似矩陣導入到spss中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的樹狀圖如下表。
從聚類分析的結果來看: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主要分為四類:
1.山寨模式與新興市場:在新興的市場運用技術創新的手段去發展山寨產業,形成集群式的山寨模式。
2.創新、模仿和山寨經濟:低成本市場上,企業通過模仿和創新去創建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很快在一些高新科技的產業中被應用。高新技術的產業除了核心技術,其他的產品生產很容易被模仿,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會形成山寨產業,從而形成山寨經濟。
3.文化經濟和文化模式:山寨不僅僅表現在高新技術產業中,山寨同樣被適用到文化當中。關于山寨文化的研究,從無到有,引發對草根文化、主流文化的思考。山寨文化、山寨產品開始蔓延到互聯網這個迅速擴張的媒介當中,并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有逐步滲透到移動互聯網中來,特別是自媒體,如微博、微信等,使得山寨的含義不斷地泛化。
4.山寨機與手機市場:山寨研究的重點的變化,在產品研究,特別是手機的研究方面,從最初的功能手機如諾基亞,不斷地遷移到智能手機,如蘋果。同時,手機的制造,從最初的模仿到自主創新,設計等。對于品牌的研究始終是重點,既涉及到山寨手機、國產手機對于品牌產品知識產權或專利的沖擊,又涉及到山寨產品或企業由生產山寨產品到打造自己的品牌。
三、山寨研究作者合作關系分析
(一)主要關鍵詞與主要作者
首先,在得到的所有關鍵詞中和作者中,對前十個關鍵詞和發表文獻篇數排名前十的作者進行統計,十大關鍵詞可看出山寨領域的研究主要針對于消費者本身、手機制造與手機市場、模仿、品牌與知識產權、山寨文化等,其中關于消費者作為關鍵詞,出現的次數多達271次,手機作為關鍵詞出現的次數多達252次,品牌作為關鍵詞出現了153次,模仿出現了134次,互聯網出現133次,手機市場出現了131次,山寨文化出現了121次,智能手機出現了116次,知識產權出現了113次,國產手機出現了95次。
主要的作者,杜舟共有13篇文獻,李光斗和吳勇毅分別有11篇文獻發表,廖海兵、張書樂與潘九堂分別有6篇文獻發表,方旭東和劉洋分別有5篇文獻。從所有作者所構建的矩陣來看,學者之間的共現率比較低,既學者之間關于山寨的研究合作關系較差,所形成的研究團隊不多。
(二)學者協作關系分析與關鍵詞共現分析
為保證關鍵詞的質量和充分性,現從被引用次數超過一次的650篇文獻中抽取100個關鍵詞和作者進行分析。
主要研究團隊如下圖所示:
由100名主要學者所構成的相關矩陣存在著較差的相關性,其所形成的圖譜所顯示的研究團隊亦不是很多,且多為兩人團隊,可見學者之間的協作性較差。結合每年發表文獻的篇數,以及發表文獻的主要學者,可知,關于山寨的研究可持續性較差,較為分散。
四、關鍵詞共現分析
中國學術期刊網總庫中從2008年1月到2014年3月1日共有文獻2852篇。在中國知網中,選中文獻,以EndNote的格式進行導出和存儲,用SATI進行數據處理。在輸出項目中依次選擇作者、關鍵詞進行抽取、頻數統計和構建矩陣,選擇前100個數據導出。將數據導入Ucinet 中,整理后制作可視化圖譜。在對數據進行整理的過程中,對無關的數據或相關度過大的數據進行了刪除,如中國、記者、時代等;同時為了增強數據的集中程度,對一些同義詞或詞義非常接近的關鍵詞進行了合并,如將模仿、抄襲、仿冒等近義詞合并,將智能手機、智能機等同義詞進行合并,以及諸如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相近的詞匯合并。
其中顏色的深淺和大小表示該關鍵詞與自身共現的頻數較大,或者概率較高;關鍵詞之間帶箭頭的線表示了關鍵詞之間存在著共現關系,其長度表示兩者的相關程度。
按照關鍵詞之間的相關性,利用Ucniet將這些關鍵詞分為三組,如下圖所示:
由圖可見,關于山寨的研究可分為產品制造、山寨文化、創新與品牌三個大的方向。在產品制造方面主要集中于電子產品的制造、市場分析、產業分析以及商業模式與策略分析等等。在山寨文化方面,主要體現在對于大眾文化、草根文化等與精英文化的對比沖突,山寨文化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等新興傳播媒介中的滲透與應用,大眾的話語權要求與文化壟斷等等。創新與品牌主要集中于模仿與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品牌等方向。
五、研究趨勢分析
為了分析目前的研究趨勢及方向,本文抽取了中國學術期刊總庫中2012年到2015年發表的726篇文獻的關鍵詞構建矩陣,抽出前100個關鍵詞并整理,利用Ucniet進行可視化輸出。如下圖所示。
其中顏色深淺與圖標大小表示關鍵詞與其本身共現的概率大小,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相關性,連線的長度表示關鍵詞之間相關性的大小。
由上圖可知,山寨研究最被關注的仍然是手機制造領域,特別是智能手機與平板手機領域。其次的熱點是創新與品牌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是其中最重要的熱點,對自主創新的關注也是重要的方面。在山寨文化研究方面研究的文獻較少,其中,對網絡的關注是山寨文化研究的熱點。
參考文獻:
[1] 廖勝姣,肖仙桃.基于文獻計量的共詞分析研究進展[J].情報科學,2008(6):855-859.
[2] 楊利軍,魏曉峰.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外社會網絡分析領域可視化研究[J].情報科學,2011(7):1041-1048.
[3] 范少萍,李迎迎,張志強.國內外共詞分析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情報雜志,2013(9):104-109.
[4] 儲節旺,郭春俠.共詞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EXCEL實現[J].情報科學,2011(6):931-934.
[5] 銀 路,李天柱,程 躍,邱 杉.“山寨”現象的一般規律及其政策建議[J].科學學研究,2010(3):321-327+338.
[6] 周江華,仝允桓,李紀珍.基于金字塔底層(BoP)市場的破壞性創新——針對山寨手機行業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2):112-130.
[7] 劉明宇,駱品亮.基于長尾理論的品牌手機集成創新與山寨手機模塊創新比較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4):1-9.
[8] 劉宏程,葛滬飛,仝允桓.創新網絡演化與企業技術追趕:中國“山寨機”的啟示[J].科學學研究,2009(10):1584-1590+1598.
[9] 宋 艷,銀 路. 基于“零利潤區”的“山寨”模式研究——以“山寨”手機發展為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6):39-46.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