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光
關鍵詞:國土資源管理? ?農村建設用地? ?合理流轉
在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土地資源尤為關鍵,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國土資源管理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管理部門必須要立足國家經濟建設的現實條件,通過對不同土地資源管理要求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來更好的體現該資源的作用和優勢。另外在農村建設用地流轉的過程之中,因為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勢相對比較復雜,因此難以避免會存在許多的困難和障礙,我國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必須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了解問題產生的實質原因,從而采取合理的對策。
(一)遵循法律實施土地流轉
在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建設和實現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過程之中,我國提出了土地承包制度,該制度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我國出臺了許多的規章制度和措施,保證農民在社會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穩定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突破。其中大部分的政策主要以農民承包土地為主體,在實施該制度的過程之中,我國的綜合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其中發包方不能夠直接動用私權動搖這一政策,學術界和理論界在對土地承包制度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提出這一政策能夠實現農村土地的合理化,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根據法律開展土地流轉的辦理過程
農村土地承包法符合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質條件和具體要求,能夠規范土地流轉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式,另外土地承包法與我國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對推動土地流轉工作的帶來落實意義重大,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必須要嚴格按照該法律的核心要求和具體的內容明確各自的工作權限和工作情況。土地承包法和發包者需要以土地承包法為個人行為的依據和規范,通過正常的程序來辦理相關的土地流轉工作,另外為了維護雙方的利益,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之中,雙方需要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規范個人的言行舉止,盡量避免各種不良現象的產生,否則就會嚴重影響農村的土地秩序,導致農村的生產效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三)遵循農民意愿開展土地流轉
合理流轉土地工作所涉及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同時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建設。在農村經濟體制中,農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經濟建設工作和政策實踐工作都必須要以農民的現實意愿為主體,其中土地流轉工作也需要結合農民的發展條件和生產意愿,結合各大工作環節的核心要求,以實際條件為出發點對不同的土地流轉方式進行深入的界定。在任何條件之下需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真實意愿,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落實相關的管理工作,保障土地關系更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管理工作人員還需要對潛在的土地矛盾進行深入的界定和解讀,掌握運作技巧,盡量避免不良社會現象的產生。
從上文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所涉及的內容和影響要素非常的復雜,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大量的損失和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在對目前的農村建設用地的合理流轉工作進行分析和研究時不難發現,大部分的土地流轉問題,主要以下幾點為主。首先與農村建設之中,集體土地流轉相關的問題在法律中沒有明確的界定,具體包括土地流轉的盈利、土地流轉的程序、土地流轉所涉及的相關權益,建設和法律建設相對比較落后,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大部分只能夠采取內部自行解決的形式為主體,同時所涉及的工作程序以及不規范,存在較為明顯的主觀影響,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還導致許多的土地使用關系矛盾,破壞了原有的土地管理秩序。
另外如果站在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不規范的操作模式會直接混亂現有的土地使用關系,最終導致農村土地市場出現了嚴重的波動,嚴重影響了集體的土地安全。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在農村建設集體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標準,直接降低了實際的規范要求和標準,將實際的土地承包面積限定賽具體的氛圍之中,導致實際的土地市場體系極不規范,另外在土地交易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秘密交易行為,嚴重違反了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求,出現了許多的不良土地使用利用現象。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之中存在許多的經濟利潤空間,為了實現自身的利潤最大化,有一部分地區直接用于不同的工業用途,導致這一問題持續惡化。
除了上文中所提出的各類問題之外,在農村建設集體土地流轉的過程之中,收益分配不均也非常的常見,因為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規范,在現有的土地流轉的過程之中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因此在時間運作時難以對潛在的價值和收益進行充分的考量,大部分的土地流轉在使用上還存在許多不規范的現象,無法很好的保護集體的權益和資產,其中收益分配不均現象非常的明顯。
針對社會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之中我國必須要結合農村建設用地合理流轉的相關要求,明確各個工作的具體情況,促進土地資源使用效率的穩定提升。
(一)建立合乎法律制度的土地流轉制度
從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結合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相關要求提出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這一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和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我國可以嚴格按照中央地方的相關要求促進地方立法,出臺相應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管理法規,明確相關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標準,促進整個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將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要求納入其中,保證讓每一個操作者都能夠嚴格按照相應的工作要求,對土地使用權進行合理的應用和分析。另外管理工作人員還需要明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條件和具體的使用范圍,提出切實可行的操作標準,嚴格禁止改變原有的要求用途和相關的商業貿易行為。如果符合土地使用的相關要求,就可以直接進行整體規劃和集體實踐,通過對土地使用權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來了解實際的管理和分配意愿,保障整個土地資源使用效率的穩定提升,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穩定發展。
(二)明確集體建設用地的相關產權
土地產權制度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意義重大,作為整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流轉的基本和原則,土地產權制度要求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對人們所擁有的不動產進行分析,其中流轉的根本是土地權的轉讓。從目前來看,我國需要以提高農村集體土地擁有權和地籍管理效率為主題,明確土地的使用權擁有者,采取土地登記的形式來實現這一工作的大力落實。其次,上級主管部門需要細化集體建設用地的相關權利,具體包括買賣權、使用權、繼承權、收益權和抵押權,保證土地所有權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能夠對各自的言行舉止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之中的要求辦事,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分配利益的清晰性和科學性。
(三)合乎科學方案的土地流轉形式
國土資源管理與農村建設用地合理流轉對推動國家的經濟建設意義重大,在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有償使用方法分析的過程之中,可以結合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具體情況,采取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和運作策略,分析不同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之間的相關性,實現兩大權力的有效隔離,以集體土地的有償轉移為核心。其中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和出租權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管理工作人員需要了解兩大權力的核心要求和具體的策略,分析不同土地流轉形式的具體要求和所存在的各類不足。對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來說,主要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者出讓為主題,保證其能夠獲得整個用地的使用權,在對這一權利進行轉讓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相關的條件和具體的辦理時間,嚴格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辦理相關的手續,其次在對集體建設用地進行量化分析時需要結合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的具體條件,采取多種方式促進集體土地流轉工作的大力重視,更好的實現前期的建設目標。
土地資源管理與農村建設用地合理流轉,是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之中的重點工作,相關的管理部門需要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相聯系,了解土地資源使用的限制條件,不斷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參考文獻:
[1]黃海.國土資源管理與農村建設用地合理流轉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10).
[2]胡小娟.國土資源管理與農村建設用地合理流轉[J].四川水泥,2016,(03):166-166.
[3]金鳳廣,張素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國土資源,2010,(06):29-31.
[4]常翔宇.河南省登封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中的制度因素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5.
[5]周建春.關于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的思考[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2,(05).
(作者單位:單縣國土資源局蔡堂國土資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