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巖 ,張 艷 ,羅明亮 ,余自娟,韓浩冉 ,何淑嫻
(1.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2.華南理工大學數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當前我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高齡化是人口發展的新常態,老年人口數量已突破2億[1],成為整個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弱勢群體。同時,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失能老人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國失能老人總數已達3 700萬[2]。城鄉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別為5.0%和6.9%[2],且多數失能老人以家庭照顧為主[3],尤其是農村失能老人,因思想意識、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居家養老現象較為普遍[4-9]。然而,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涌入,“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觀念受到沖擊,依靠土地和子女養老的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加之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較差,醫療服務落后,公共基礎設施短缺,致使農村失能老人生活質量較低。幸福度是個體對自己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等綜合狀態的一種感覺和體驗[10]。目前,我國學者對農村失能老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長期照護與養老方面[11-16],對其幸福度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通過調查農村失能老人幸福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改善和提升農村失能老人生活質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2017年7—8月,采用便利抽樣法,對鄭州市中牟縣兩個鄉共350名失能老人進行調查。納入標準:年齡≥60歲;意識清楚,能正常交流;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有認知功能障礙者,聽力嚴重受損者。
1.2.1 一般資料問卷自行設計失能老人一般資料問卷,內容包括個人情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時間、所患疾病)、家庭成員情況(配偶情況、當前居住安排、子女數量、子女經濟能力、與子女的感情交流情況)、照顧者情況(照顧者關系、照顧者能力、照顧者文化程度)、日常心態、醫療條件、收入情況、社會救助、自理程度。
1.2.2 巴氏量表 巴氏量表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評定患者生活能力的工具,其評定內容包括進食、修飾、洗澡、穿衣、如廁、控制大小便、平地行走、床椅轉移、上下樓梯等10項。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需要幫助程度將選項計為0、5、10、1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低說明日常活動能力越低,獨立性越差。
1.2.3 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 該量表由Albert在對比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編制而成[17],重測信度為0.70,信度良好。量表由24個條目組成,分屬4個維度,10個條目反映正性情感(PA,5個)和負性情感(NA,5個),14個條目反映正性體驗(PE,7個)和負性體驗(NE,7個)。幸福度得分=正性情感得分-負性情感得分+正性體驗得分-負性體驗得分,得分范圍-24~24,為便于計算,加上常數24將得分范圍變為0~48,得分越高表明幸福度越高,反之幸福度越低[17]。得分<13分表明幸福度低,13~35分為中等水平,得分>35分表明幸福度高[18]。
在調查準備階段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熟悉問卷內容、注意事項及重要意義,保證現場問卷調查的質量和準確度。對符合入選標準的農村失能老人入戶一對一展開調查。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兩變量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變量間的相關性研究采用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幸福度和一般資料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06份,有效率87.4%。農村失能老人基本情況見表1,幸福度量表得分見表2。農村失能老人幸福度量表均分為(21.95±14.85)分,表明其幸福度處于中等水平。
將失能老人日常心理感受分為兩類:消極心態和積極心態。具體做法為線性組合,將3項消極的心理感受得分之和作為消極心態得分,將3項積極心理感受得分之和作為積極心態得分,得到兩個新的變量——消極心態和積極心態。分析幸福度量表及各維度得分與一般資料中各因素的相關系數,發現幸福度與文化程度、所患疾病、子女經濟能力、與子女的感情交流情況、希望得到哪種精神慰藉、日常醫療費用、年收入、慢性病醫藥費報銷比例、社會提供的幫助、失能程度、積極心態、消極心態這些條目顯著相關(見表3)。因此,可認為農村失能老人幸福度與上述因素存在某種因果關系。

表1 農村失能老人基本情況

續

表2 農村失能老人幸福度量表得分
將幸福度量表得分與具有相關性的自變量進一步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數據處理方法:相關性分析中與幸福度有關的變量均為分類變量,因此將這些變量轉化為啞變量,選擇線性回歸分析方法,變量進入方程的方式為進入,保證同一類啞變量同進同出。回歸結果顯示,與幸福度顯著相關的因素為dis6,abi1、abi2,n.f1、n.f2、n.f3,這 3 類啞變量對應的原始變量為所患疾病(外傷)、失能程度、消極心理感受,故這3項是與幸福度相關的因素。其中,與幸福度呈正相關的因素是外傷、失能程度,呈負相關的因素是消極心態(見表4、5)。

表3 農村失能老人一般資料與幸福度量表各維度的相關性

表4 模型擬合優度檢驗

表5 幸福度量表得分與一般資料各因素的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3.1.1 幸福度偏低 表2顯示,農村失能老人幸福度量表總分為(21.95±14.85)分,處于中等水平。但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維度得分之和高于正性情感和正性體驗維度得分之和,表明農村失能老人的負性情緒多于正性情緒,心態消極,心理不樂觀。在被調查的306名失能老人,幸福度量表得分0~29分的有191人,占62.4%;得分30~48分的有115人,占37.6%。如果將幸福度量表得分<30分視為不幸福,得分≥30分視為幸福,那么被調查的老人中,超過一半的認為自己不幸福。本次所調查的失能老人中,年齡在70歲以上的占59.8%,患病時間1年以上的占92.5%,所患疾病中一半以上是腦血管病(57.8%)。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身體各器官功能逐漸減弱,生活能力下降,加之患病時間久,給老人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因此,農村失能老人很容易出現悲觀消極的心理,感覺自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成為家人的負擔和累贅,所以幸福感就會降低[18]。
3.1.2 經濟拮據 經濟拮據也是影響失能老人幸福感的一大因素。在所調查的失能老人中,其子女收入穩定的僅占25.8%,大多數收入不穩定或根本沒有收入。而老人大多數年收入偏低,年收入3 000元以下的共占78.8%。盡管失能老人大多數辦理了不同的醫療保險,但較之數目龐大的醫療費用,這些收入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他們仍然感到壓力很大。調查顯示,認為慢性病報銷比例低的老人占49.7%,而且認為社會提供的幫助沒有意義的占60.8%。經濟的緊張和生活的拮據導致失能老人心理抑郁。
3.1.3 情緒悲觀 表1顯示,在所調查的老人中,遇事想不開的占56.9%,感覺生活不充實的占83.3%,面對失能的身體現狀感到緊張害怕的占67.6%,感到生活寂寞的占60.5%。顯然,大多數老人心情并不愉快,覺得自己越老越不中用,加之因身體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很多老人(85.9%)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凡此種種,都影響著老人的主觀幸福感和精神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農村失能老人的幸福度與所患疾病(外傷)、失能程度(完全依賴、嚴重依賴)和消極心態密切相關(見表5)。這與王維[10]、陳芳[19]等的研究結論一致,即失能老人幸福度與其健康狀況有相關性,其中陳芳等認為健康狀況是影響老人幸福度的主要因素。
3.2.1 外傷 統計結果表明,外傷是影響失能老人幸福度的首要因素(見表3、5),外傷與老人幸福度呈正相關。由于老人機體和各臟器功能減退,而且所患疾病以腦血管疾病為主(57.8%),因此,身體不易保持平衡;加之行動不便,活動量減少,極易發生各種難以預料的外傷[10],如交通事故、機械性損傷、骨折或軟組織損傷等。一旦遭遇意外則康復比較緩慢,如果不及時救治或治療不當,極易引起并發癥,嚴重影響老人的身體健康和幸福度,且病死率較高[20]。因此,應加強對失能老人日常生活的照護,避免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
3.2.2 失能程度 本次調查顯示,在失能程度中,完全依賴他人和嚴重依賴他人的老人占59.2%。幸福度和一般資料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失能程度中,完全依賴他人和嚴重依賴他人是影響失能老人幸福度的第二大影響因素,與幸福度呈正相關,嚴重影響到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這與陳芳等[19]的研究結果相似。健康狀況導致老人生活能力下降,對外界和身體變化的適應能力也隨之減弱。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被動、退縮等消極心態,社會參與度降低[21],加劇了老人心理失衡狀態。失能程度越高的老人,其幸福感和幸福度越低。
3.2.3 消極心態 統計表明,消極心態與失能老人幸福度呈負相關,心態越消極,幸福度就越低。本研究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消極心態是影響失能老人幸福度的第三大因素。消極程度對失能老人幸福度影響程度依次為非常消極>消極>有點消極,其中,非常消極的心理狀態對失能老人幸福度影響最大。因此,如何調整失能老人的心態,保證其心理健康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心理健康能夠減緩功能衰退,降低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應加強對失能老人的生活照護,盡量避免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國外有研究表明,在早期診治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老人進行本體感覺訓練、力量訓練和伸展運動等,促進其身體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恢復,從而改善老人的認知能力、情感狀態和社會交往的積極性等[22],延緩失能程度的加劇。另外,還要特別關注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因為心理健康是人順利過渡至老年期的一個保護因素[22]。
表1顯示,希望通過聊天解悶獲得精神慰藉的失能老人占44.1%,而照顧者中除飲食起居、醫療照顧外,能夠兼顧精神慰藉的僅有13.7%。照顧者大多數文化程度較低,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占62.1%,他們不善于與人進行心靈上的溝通交流。經常與子女進行交流的僅占14.1%,有時交流的占55.9%,還有一部分子女(24.5%)則與老人完全沒有交流,因此失能老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滿足,其心理狀況堪憂。王維[10]、陳芳等[19]的相關研究結果與此相次,老人的幸福度與其文化程度、子女數量等有一定關系。
因此,可根據農村失能老人實際身心狀況,制訂相應的心理健康計劃,定期與老人進行情感交流與溝通,增加老人的積極體驗和積極情感,消除不良情緒,減輕對疾病的緊張和恐懼感,以豁達、平和的心態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此外,應重視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23],對人的健康狀況具有很大影響。社會還應致力于解決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對農村失能老人等弱勢人群予以更多關注。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因本課題組是首次進行類似課題的研究,經驗不足。第二,僅便利抽樣調查了鄭州市中牟縣兩個鄉農村失能老人情況,調查地區少,覆蓋面較窄;第三,僅調查了306名農村失能老人的情況,調查的樣本量不多,樣本代表性不足。建議以后開展更大樣本的研究,擴大研究的覆蓋面,并嘗試進行不同地域之間農村失能老人幸福度影響因素的橫向比較分析,進一步探討影響農村失能老人幸福度的多種因素及政府干預策略,以改善其生活現狀,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