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祥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作為民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民營文化企業,在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日益提高和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持續提升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新格局的形成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做出了貢獻。事實上,我國許多民營文化企業在創業伊始都是在不自覺間叩開文化產業大門的,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逐步從被動投資到主動投資,轉而直接從事文化產業投資經營,一旦參與了文化產業,民營資本就彰顯出自己的獨特優勢。
首先,民營文化企業家大都具有強烈的開拓精神,其經商經歷與經驗比較豐富,對經濟社會發展有思考,對我國國情有自身認識,很多民營企業家在發展過程中也普遍面臨著文化轉型、文化升級的需求,這就使這些企業家有了強勁的內生動力。
其次,民營企業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其自身特點與獨特優勢日益凸顯。由于民營資本的天然屬性,決定了民營企業的權屬關系清晰,生產經營的決策務實,所投資的文化產業項目注重連續性和現實性,加之民營企業家目標感強,主動性強,企業運行機制靈活,行動效率較高。
但應清醒地看到,盡管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態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有待進一步增強。一段時間以來,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引來社會輿論關注,特別是隨著貿易摩擦的逐步升級,以及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結構性矛盾的顯現,一些民營文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大壓力,一些人借此渲染負面情緒。
有些人認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是由國有文化企業構成的,如果想要實現文化產業大發展,就要有“航母”級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在文化領域,這種觀念在一段時間內具有一定的市場,以致于某些地方在發展文化產業時都明確提出要打造國有文化企業“航母”。不能說這種觀念不對,因為國有文化企業對一個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的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不論在哪個產業哪個行業,民營企業的作用都不可小覷,在文化產業中情況更是如此,因為文化產業所具有的智力經濟、知識經濟、創意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必須從民營文化企業成長而來,其核心競 爭力也很難依靠單純的規模擴大和資本運作來獲取。因此,如果僅僅將目光放在國有文化企業上,而對民營文化企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清,那么不僅中小文化企業不能獲得很好的發展,文化“航母”也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是立足實際制定出臺扶持政策。要根據中央有關要求與部署,研究出臺鼓勵本地區民營和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發布本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擴大發展引導基金數額,鼓勵民營企業介入文化產業。拿出相應的扶持資金,建立完善投融資平臺。同時,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根據國家相關原則和要求,降低民營企業進入文化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簡化準入程序,減少審批環節。引導和鼓勵民營文化企業依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整合本地區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文化等相結合,努力實現文化資源稟賦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
二是打造民營文化企業品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眾多民營文化企業在進軍文化產業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膽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大實力的民營文化企業還為數不多。因此,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組建,加快發展各類文化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它們在招商引資、推介產品、組織生產、活躍市場中的積極作用,引導民營文化企業圍繞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盡快構建一批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把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文化產品鍛造為強勢品牌,并通過商標注冊和版權等形式進行保護,扶持其不斷做大做強。
三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文化產業與一產、二產的根本區別在于,創意是其發展的靈魂與核心,缺乏創意的文化產業其生命力難以長久,也不可能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在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通過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民間資本和外地資本介入和進入本地文化產業,不失為一條捷徑。各級政府應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文化資源稟賦和地緣區位優勢,拿出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吸引更多戰略投資者到本地區投資,共同發展繁榮文化產業,做到互利互惠、共生共贏。
四是增加對民營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債券信用增進公司等機構,應在加強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的基礎上,運用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多種手段,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各級政府在財政政策方面,應設立專項發展資金,采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巨大市場潛力的文化產業項目進行重點扶持,通過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有效破解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在投融資政策方面,對于重點公益性文化建設項目,要確保財政資金及時到位,并鼓勵民營文化企業自籌資金參與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改造。▲
(作者是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