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
摘要? ? 總結太和縣淀粉型甘薯“兩膜一線”育苗技術,包括選地、做畦、營養(yǎng)土配制、品種選擇、種薯處理、排種、苗床管理、采苗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當地淀粉型甘薯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淀粉型甘薯;育苗技術;兩膜一線;安徽太和
中圖分類號? ? S531?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52-01
淀粉型甘薯育苗的方式、方法很多,如熱物育苗等[1-2]。通過試驗篩選出了“兩膜一線”營養(yǎng)土育苗法。“雙膜”,是指出苗前除了苗床上邊搭斜坡或小拱棚所需用的一層塑料薄膜外,苗床上再蓋一層地膜或常用膜,用以增加床溫;“一線”,是指在苗床內每15~20 cm寬鋪設一條地熱線。該方法操作、管理簡便,省工節(jié)時,甘薯苗質量好,一般可提早出苗3~5 d,增加20%~30%的出苗量。
1? ? 選地
苗床用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排水良好、靠近水源、管理方便、土質肥沃、沒有鹽堿、至少2年內未種過甘薯的地塊。
2? ? 做畦
苗床要建成東西走向,一般畦寬以2個人站在畦寬的兩邊對手能夠接手為宜(130~150 cm),畦的長度應根據地熱線的長度確定,一般以25~30 m較為適宜。畦床的深度(地面下)30~35 cm,便于采苗。畦與畦之間留一個寬30~40 cm的走道,畦做好后,在苗床內每15~20 cm寬鋪設一條地熱線。地熱線鋪設好后,在地熱線上面鋪蓋一層20 cm厚的營養(yǎng)土即可,待排種[3]。
3? ? 營養(yǎng)土配制
通過試驗篩選,營養(yǎng)土的配制以肥沃的土壤及腐熟的農家肥料按照100∶30的比例混合為宜;如果沒有腐熟的農家肥料,可用工業(yè)有機肥料代替,將肥沃的土壤及工業(yè)有機肥料按照100∶15的比例混合為宜,營養(yǎng)土過篩。
4? ? 品種選擇
甘薯可選擇商薯19、徐薯食5、龍薯9號、蘇薯8號、安平1號等高產優(yōu)質品種。
5? ? 種薯處理
一是嚴格挑選種薯,剔除病斑薯、傷口薯、受凍害薯以及與品種特征不相符的雜薯和變異薯。二是將大、中、小薯分開,進行分級和分床排種育苗。三是用多菌靈800倍液+甲基異柳磷(或甲拌磷)800倍液浸種10 min,以防治甘薯苗期病蟲害。四是將浸種后剩余的藥液于排種后噴灑在薯種上[4]。
6? ? 排種
排種前要往床面上灑水,灑水程度至床面有明水,待明水滲入后,通電將育苗床預熱至18~25 ℃時進行排種(播種);排種一般采用斜排和平排2種方式,大、中、小薯要分床育苗;排種(播種)時間一般在3月上中旬,即驚蜇與春分之間;薯種排好后澆足水,使水面與薯種上面持平,待水全部滲下后,將浸種后剩余的藥液噴灑在薯種上,再蓋3~5 cm厚的過篩營養(yǎng)土,蓋膜、搭建小拱棚,棚寬140~160 cm,棚頂高30~40 cm,棚長25.2~30.2 m,棚的四邊要用土封嚴,以防風吹。
7? ? 苗床管理
7.1? ? 溫度管理
控制溫度是苗床管理的關鍵,苗床高低溫都應以溫度最高處(高溫點)為準,在晴天的中午將溫度計插在苗床中間、薯種以下1~2 cm處,5 min后讀數。排種后至萌芽前溫度保持在35~37 ℃,萌芽后溫度保持在30~35 ℃,薯苗出土后溫度保持在25~30 ℃。薯苗在25 ℃左右生長最快,溫度過高、過低均不利于薯苗生長。
7.2? ? 濕度管理
催芽、長苗、煉苗3個育苗階段床土的相對濕度應分別保持在90%、80%、70%。出苗前對濕度敏感,濕度過大,易造成缺氧爛種(癥狀是稀爛,由里向外爛);濕度過小,易造成高溫烤種(癥狀是干爛,薯塊先爛外皮,由外向里爛)。排種7~10 d即開始檢查濕度,每隔5 d檢查1次,檢查時不僅要看表層,也要看薯塊周圍。根據苗床濕度情況,要小水勤澆,在晴天的上午用噴壺或水管安噴頭噴水(溫水更好),噴透即可,噴后立即蓋膜,當天提升至適宜溫度。在薯苗出齊之前,嚴禁大水漫灌,避免缺氧爛種[5]。
7.3? ? 通風煉苗
薯苗出土后,及時去除地膜;當苗高15 cm時開始通風,根據風向先從棚的兩頭進行通風,再從棚的兩邊揭棚通風,棚膜保持白天開、晚上關,晝夜煉苗,4~5 d后即可采苗。煉苗時如遇強寒流或雨雪天氣,應及時蓋棚,以保溫防凍。
8? ? 適時采苗
壯苗早栽是實現(xiàn)甘薯豐產的基礎。壯苗標準:甘薯苗高20~25 cm,頂三葉齊平,葉片較大而肥厚,葉色深綠,莖粗節(jié)短,具有一定韌性,基部無氣生根,斷口漿汁較濃,百株鮮苗重0.5~1.0 kg,無病斑和蟲害。采苗時高剪苗,即距床面2~3 cm用剪刀剪苗,不僅能增加下茬采苗量,還能減少薯苗病害的發(fā)生,特別是病毒病和黑斑病,提高甘薯產量10%以上。采第2茬苗后噴一次液體肥料或尿素25~30 g/m2+磷酸二氫鉀20~25 g/m2混合水溶液,并注意通風,防止氨氣燒苗。
9? ? 參考文獻
[1] 寇旭超.甘薯育苗技術與推廣模式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2] 王海山,宋聚紅,劉玉芹,等.甘薯育苗技術規(guī)程[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7,21(2):23-24.
[3] 李保衛(wèi).高寒地區(qū)甘薯釀熱溫床育苗技術[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7(4):118.
[4] 李保衛(wèi).甘薯回籠火炕育苗技術應用的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4):69-72.
[5] 樊曉中,豆利娟,劉明慧,等.太陽貯溫釀熱溫床雙膜覆蓋甘薯育苗技術[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9,55(6):256-257.
作者簡介? ?孫欣(1975-),男,安徽太和人,農藝師,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