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玲
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作文水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寫作技能對于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是非常典型的衡量標準,也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現在的許多中小學生都怕寫作,尤其是初中生,初中是小學向高中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非常關鍵,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重要時期。然而初中生不同于高中生的一點就是,初中生心智還不夠成熟,獨立意識較強,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于是他們對寫作難以產生很濃厚的興趣。其次,初中生的語文功底和語言基礎不夠扎實,存在諸如寫作構思簡單、缺乏創新、語言蒼白無力等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到底在于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教師為學生的作文命題,甚至提供寫作模板和范本,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墨守成規。長期下去,怎么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傳統的教育形式必須改變,要結合教學經驗,改革作文教學模式。
一、閱讀,為寫作奠定良好基礎
閱讀有利于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寫作靈感。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教學生如何寫作前,第一步就要培養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閱讀的目的是欣賞、品味,更是學習,通過閱讀大量書籍,從閱讀材料中吸收豐富的營養,為寫好作文奠定扎實的基礎。所以要想寫出優秀的文章,必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書籍積累素材,從閱讀中學習社會經驗,慢慢地,對我們周圍的事情和事物形成自己的認知。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閱讀,可以從閱讀中看到豐富的寫作范例,了解社會時事熱點,積累寫作素材,為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前人總結的寫作經驗,閱讀有益于寫作,閱讀是吸收和積累的過程。在寫作時,學生對在閱讀中得到材料和知識完全可以信手拈來。
其次還要重視與文本對話。閱讀其實就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文本不是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它是以靜態的形式,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文本卻具有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生命力,要真正地喚醒它,就要與之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是對話的主體,在對文本的初讀階段,開始以多元對話的形式與文本直接進行心靈的交流,用心欣賞品味,我想,這就是與文本對話的魅力所在。
二、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寫作的靈感源于生活,生活是巨大的素材庫,如果不能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的素材,那么寫出來的作文肯定空洞乏味。假如把學生與外界隔絕,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學生絞盡腦汁也難以尋找到合適的素材,由此可見,這樣的封閉式寫作訓練是百害無益的。學生在寫作時沒有靈感,為完成寫作任務而東拼西湊,長此以往,就會對作文失去興趣。學生的想象力本來是極其豐富的,思維也較活躍,但如果不能認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那么寫出來的文章也會枯燥無趣、蒼白無力。許多名人如魯迅、朱自清的文學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讀者,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作品中無形的力量,感受到父愛如山。其實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在于他們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以及他們對語言文字恰到好處的運用和表達能力。要學會觀察生活,首先就要明確觀察目的,確定觀察對象,然后全面、深刻地對觀察對象由表入里地進行觀察和思考。在觀察的同時也要比較不同事物的典型特征,把事物的真實一面挖掘出來。寫作時,可以依據觀察對象的特點進行不同的順序描寫,例如《臺階》《老王》按時間順序寫,《蘇州園林》按照總分總的順序進行描寫。同時也要注意觀察的角度,從仰、俯等多個角度觀察,從不同的角度描寫,給予讀者的直觀感受也不同。觀察要長期堅持,觀察到的特別之處要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觀察和積累的東西,可以化為創作的靈感。
三、練筆,提升寫作水平
要真正有效提高寫作水平,就要勤于練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一門技能。要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寫作提出要求,不僅僅只是按照教學計劃讓學生完成課內的寫作,還要為學生布置課外寫作任務。教師不規定寫作主題,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自由練筆,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教師在課內講完寫作技巧后,要讓學生活學活用、現學現用。學生在課外寫作,不要求文章的篇幅和內容,寫作內容可以是生活瑣事,社會中的所聞所見,抑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等等。總之,自由練筆不是依葫蘆畫瓢,而是大膽發散思維,充分發揮想象力,用文字記錄生活,寫出自己個性。
四、結語
初中生的寫作教學要從閱讀、觀察、練筆這三大方面入手,教師的寫作指導只有具有獨特的方法,才能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凡事要靠后天努力,作文也一樣,要培養閱讀習慣,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勤能補拙,要堅持練筆,用自己的文字去記錄生活、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