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上個月初,我在門診同一天接診了兩位老年女患者,兩人的原發病都是高血壓,但不同的病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個是剛出院不久來復診的患者,73歲,被兒子用輪椅推進診室。我看她愁眉苦臉的樣子,就問她最近怎么樣。她唉聲嘆氣地說,還是沒勁,什么都不想吃。說話的表情和虛弱程度比住院時好不到哪里。
她不到50歲時發現患有高血壓。開始血壓不太高,她沒當回事,既沒改變飲食習慣,也沒用任何藥物治療。10年前血壓明顯升高、感覺經常頭暈才開始吃藥,但用藥很不規律,頭暈時吃,頭不暈就不吃。每次檢查血壓都偏高。
兩年前因為心肌梗死,她的心臟被放了一個支架,住院時還被發現腎臟受損,血肌酐升高。此后,她聽從醫生的建議,飲食改為低鹽、低脂、優質低蛋白,降壓藥的使用也比原來規律了,但血壓仍沒有降到過正常值,她也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檢查。
今年春節以后,她感覺全身無力、食欲減退,甚至吃不下飯。她開始以為是春節期間勞累所致,沒太在意,后來休息幾天不但沒減輕,反而越來越重(原來還能散散步溜達溜達,到后來都感覺走不動了)。孩子帶她來院就醫,經檢查發現她血肌酐明顯升高,貧血較重,需住院治療。
住院后結合多項檢查結果,她被診斷為高血壓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右腎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腎血管性高血壓、腎性貧血、腎性骨病、慢性胃炎等。
我分析,她全身乏力是由明顯的貧血所致,而食欲減退是由慢性腎衰竭所致的慢性胃炎引起。我只好予以超大劑量降壓藥嚴格控制血壓,通過促紅細胞生成素及蔗糖鐵輸注補鈣和維生素D,并用質子泵拮抗劑抑酸治療。
經過治療,其病情好轉出院。回來復查,她血壓正常,腎功能穩定,但仍然貧血,所以感覺疲乏無力。
總結一下這位患者的病情,大概是因其長期未控制高血壓,引起腎衰竭,而腎衰竭又導致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等病情的發生。同時,高血壓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和一側腎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腎動脈狹窄又引起腎臟缺血萎縮和腎血管性高血壓。而腎性高血壓和腎血管性高血壓均非常難控制,所以,她后來即使堅持規律用藥,也未能控制住血壓。
第二個患者是我院一個職工的奶奶,88歲。老太太自己走進診室,60歲的兒子跟在后面。她精神矍鑠,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說話底氣十足。她的兒子開始要介紹病情,被她攔住了,她說:“不用你介紹,我自己說。”然后,她拿出一個筆記本來便開始介紹自己的情況。
她也是不到50歲發現患有高血壓,但她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聽醫生的話,嚴格遵守醫囑用藥,按時吃藥,從未間斷。早期用一種降壓藥,后來聯合用兩種,即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頡沙坦膠囊,血壓基本正常。有時,她會根據情況,將用藥略有調整。這一次是因為血壓略有升高,并且她想跟兒子出去旅游,所以提前檢查,好調整用藥。
他兒子補充說,母親從發現高血壓后就注意飲食清淡、生活規律。由于愛運動,她現在還能打乒乓球,還經常跟孩子們出去旅游。重要的是,她服用降壓藥非常規律,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口服降壓藥,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她每年至少體檢兩次,目前沒有發現任何并發癥。
我翻了翻這位老太太的記錄本,里面密密麻麻記滿了血壓、心率等體檢結果及用藥情況,近幾年的情況更是記錄得一清二楚,非常有序。我問她感覺身體怎么樣,她說沒有任何不舒適,笑容中流露出自信。
這兩個老人都有幾十年的高血壓病史,兩人年齡相差15歲之多,但較年輕者的身體卻不如較老者。這主要是因為:一個不當回事,一個當回事;一個不聽醫囑,一個聽醫囑;一個不堅持用藥,一個堅持用藥。
無論從壽命長度還是生命質量,本文中的第一個老人肯定趕不上第二個老人。不得不說,高血壓是一個終身性疾病,需要終身去控制。這不僅需要醫生的藥物治療,也需要患者自我的健康管理。同時,找一個專業的醫生,聽從醫生的建議,是最簡單有效防止悲劇發生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