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綜
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從古至今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同時,春節也是歷代文人最為津津樂道的主題。那么,這些作家筆下的春節,又是怎樣一番熱鬧的場景?
曹雪芹《紅樓夢》:花團錦簇 語笑喧闐
《紅樓夢》對古代春節描繪頗多,主要集中在第五十三回。從除夕到元宵,作者完整地為我們展示了古代大家族如何歡度春節的。
賈府從臘月就能開始置辦過年的事項。“當下已是臘月,離年日近,王夫人與鳳姐治辦年事。”而大戶人家過年的裝飾也與眾不同:“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并內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
到了除夕夜,賈母便在正室之中接受晚輩的叩拜行禮,“那晚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魯迅《祝福》:致敬盡禮,迎接福神
魯迅筆下的《祝福》,對準備過年場景的描繪,顯示出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沈從文《憶湘西過年》:獅子龍燈焰
身為湖南鳳凰人的沈從文,也描繪了家鄉過年時獨具魅力的風俗,將湖南鳳凰縣特有的龍燈焰火展現在世人眼前:
“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陳忠實《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到春節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
一提到陜西,人們會想到黃土高原、窯洞,提到陜西的食物,便會聯想到各種各樣的面食。而陜西春節中出現的各種面食,在陳忠實的筆下,讓人垂涎欲滴:
“到春節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地風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作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村子從早到晚都彌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出來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來吃,往往還要比一比誰家的包子白誰家的包子黑,無論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歡樂的。”
馮驥才《年意》:圓滿過年,來年圓滿
什么是“年意”?是紅燈籠、春聯、鞭炮?還是人們心中對于繼承傳統的感情?
“當窗玻璃外冷冽的風撩動紅紙吊錢敲打著窗戶,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點響爆竹,或是鄰人燉肉煮雞的芬芳躥入你的鼻孔時,大年將臨,甚至有種逼迫感。如果此時你還欠缺幾樣年貨未齊備,少四頭水仙或二斤大紅蘋果,不免會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轉來繞去,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必備的年貨買齊。圓滿過年,來年圓滿。年意原來竟如此深厚、如此強勁!如果此時你身在異地、急切回家,那一列列火車被返鄉度年的人滿滿實實擠得變了形,你生怕誤車而錯過大年夜的團圓,也許會不顧挨罵、撅著屁股硬爬進車窗。年意還是一種著魔發瘋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