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菊
◆摘? 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當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后,其數學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都將得到顯著提高。因此,本文將對小學階段的數學創新能力培養展開相關討論,以求在正確認識當前培養實情的基礎上提出針對建議,從而最大限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關鍵詞: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培養和提高
小學階段的數學創新可以理解為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進行突破的活動,這種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還未定型,此時展開創新能力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聽課效率,幫助學生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1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興趣,為創新能力培養打基礎
1.1應用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模式是當前應用比較廣泛的學習方式,將其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收獲良好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童心未泯、天性好動,在面對枯燥的數學學習時,難以感受到樂趣,所以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聽課效率普遍不高?;谶@種現實狀況,教師應當創設合理的學習情景,將數學教學和生活、游戲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2發揮“三心”對創新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
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有直接關系。盡管小學生年齡普遍較小,但是這“三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當中,要注意教學方式和教學技巧的選擇,不能盲目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而打擊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等,應當用耐心的態度肯定學生在學習和創新中的努力,適當給與學生鼓勵和支持,提振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進而展開多種層次的數學創新能力培養。
1.3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突出作用,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有大量的時間表現自己的才能和知識,而這也有利于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當然,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指導,這不僅是因為部分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可能在合作學習中開小差,還因為學生認識水平不足,在缺乏有效方法論指導的情況下,探索能力和探索態度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在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所得,從而切實有效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1.4注重生活中教學資源的挖掘
小學數學的很多知識點可以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日常生活的教學資源,那么學生就可以從中獲得創新能力發展的啟示。所以,教師要注重對生活中教學資源的挖掘,用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例子拉近學生與數學學習間的關系,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到數學知識,從而更好的發展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2加強創新思維訓練的各項要求
2.1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創設合理教學環境
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都需要課堂教學的支持,對于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堅守課堂陣地,在課堂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從創新的內涵來看,學生只要在養成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刻意求新的精神后,才算真正發展了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應用各種教學模式創建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同時加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創新能力。
2.2培養質疑意識,促進創新能力發展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能力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發現問題,而質疑精神作為發現問題的開端,理應成為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內容。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小學生思維觀念尚未成型,正處于引導和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必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并非盡善盡美,正如某些數學問題就很難用教材上的知識解決,此時就需要學生自己思考解決方案。當學生養成質疑意識后,學習能力也會相應提高,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展,還有利于學生養成自我思考的習慣,從而形成獨立人格。
2.3思維拓展訓練
小學階段的學生富有想象力,所以在這個階段可以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的相關訓練,從而讓學生更能夠適應數學學習中的抽象部分。對于具體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師可以采用做題訓練的方式,讓學生對同一道數學題目提出盡可能多的解題方案,以此提高學生的只是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3結束語
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通過具有探究性的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緊密聯系教材,保證教學的各個環節能夠相互配合,如此才能在打好學生數學基礎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曉蓉.創新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心得[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
[2]高娟娟.著眼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后勁與長效——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與發展策略例談[J].小學數學教育,2012(06):9-10.
[3]蘇玉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