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日,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見長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召開“科技人文發展專家咨詢會”,宣布將大力發展新文科,建設科學文化、應用文科以及文化傳承等學科。無獨有偶,不久前,有“中國理工科最高學府”之稱的清華大學也專門召開了文科工作會議,要求共同推動清華文科建設發展邁入新的階段。目前,多所傳統意義上的理工類高校都有向文科發力之勢,新增多個文科或文理科交叉的學位點。
新文科與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等一起,將開創我國高校學科建設的新局面,以此提高培養質量。那么,“新”究竟新在哪里?是換湯不換藥的“概念創新”,還是“新瓶裝老酒”?在筆者看來,新文科建設應該有新的思維,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快上規模、快出成果,而應加強內涵建設,把精力用在培養有人文底蘊的一流人才上。
其實,包括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內的“理工名校”早已是綜合性大學,但為何這些學校給外界留下的印象還是“理工名校”呢?是因為這些大學辦的文科專業相對于其理工科專業來說,仍顯得比較“弱勢”。而“弱勢”往往是由于學校追求快上規模、快出成果所致。
一方面,不少理工名校建設文科專業,追求的是“高大全”——高層次、大規模、學科全。興辦文科學科、專業,讓學校從形式上很快就變為了綜合性大學。但是,這一出發點,就導致文科更多地扮演了點綴功能,學校并沒有充分論證,學校是不是要辦文科專業、舉辦哪些文科專業、怎樣辦出文科專業的特色與高質量。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的排名可謂飆升,而這得益于學術研究,尤其是發表論文的“成果”。在乎大學排名、圍著排行指標辦學,讓我國大學更像“論文中的大學”,這既對人才培養不利,更對文科發展不利,因為相對于理工科,文科能發表的國際論文少,課題經費也遠不如理工科,于是文科不被重視。在理工名校,文科的地位就更低了。
建設新文科,如果不轉變傳統的辦學思路,尤其是重學術研究、強調論文發表的評價體系,新文科建設將很難有新氣象。針對文科的“弱勢地位”,有人建議,應該實行分類評價,建立符合文科特點的評價指標,但即便是實行了分類評價,如果還是主要看論文,其實并不能改變什么。發展新文科,不能變為文科與理工科搶奪資源的游戲。事實上,要建設新工科、新醫科,也需要破除“唯論文”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讓我國高校的學科建設浮躁、急功近利。
為此,需要高校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充分發揮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作用。目前高校實行量化評價,主要原因是沒有專業同行評價,而是行政主導評價。只有讓大學真正成為學術共同體,推進專業同行評價,才能在評價教師時,堅持教育標準和學術標準,而非功利的指標。同時,學校在舉辦新學科、專業時,也才會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進行充分的論證,能辦出高質量、特色的才辦,分散辦學精力、只為充數的就不辦。像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就沒有開設時髦的醫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原因是學校教授委員會認為,辦這些學科,不但分散精力,也辦不出頂尖水平。
而社會也需要轉變對大學的辦學評價,我國大學追求“高大全”,這和社會看重這些是有密切關系的。比如,很多學生、家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就盲目地追名逐利,“大學”就比“學院”好,帶時髦詞匯的學院、專業就“熱門”,這也讓大學熱衷更名,迎合考生和家長,除了更校名外,有些大學的新增專業也只是對原來專業進行改名、包裝而已。因此,要促進大學辦學、重視質量和特色,也需要社會在評價、選擇大學、專業時,摒棄功利的教育觀,理性地分析學校的辦學內涵。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