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華
摘 要:泉州作為南音的主要發源地,當地人民將南音視為“鄉音”。南音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其中更加蘊含著豐富的音樂文化與藝術涵養,成為我國民族音樂中的瑰寶,并且在2009年被聯合國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通過泉州南音在小學課堂中的開展,有助于促進南音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針對如何將泉州南音引入小學課堂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泉州南音;小學課堂;傳承;創新
一、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程度不足,雖然我國大力主張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但是僅僅憑借理論、道理的講述,難以讓小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南音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泉州人的榮耀,更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榮耀,那么如何讓小學生感受到這份榮耀,從而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譽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對此,在小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嘗試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將南音融入,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搜集有關南音的圖片、視頻、宣傳片等,回顧南音被列入“世遺”的情景。那天,泉州人民振奮人心的場面,讓小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南音是泉州民族文化的經典,小學生需要肩負起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播放2010年的泉州國際南音大會、2012年聯合國春晚中的《南音鬧元宵》、2014年巴黎南音專場演出,以眾多的南音盛世讓小學生感受到身為泉州人的自豪,進而建立起弘揚民族文化的強烈意識,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創編南音故事
南音曲目來源于生活,其中講述的大多都是生活中的優美故事或者生活場景,而小學生對南音曲目的理解能力有限,平鋪直入的課堂教學方式,難以吸引小學生對南音曲目學習的興趣。而小學生對于故事往往情有獨鐘,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個學習特點,將南音曲目的創作背景、包含的故事情節、故事發展的場景等元素,創編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小學生在南音曲目中的學習難度。小學生在了解南音曲目中所表述的故事、包含的情感之后,演唱起來會更加具有感情色彩。如在《直入花園》中,主要講述的是紫姑的故事,教師利用媒體課件以及生動的語言描述春天的場景,讓小學生了解到春天花園應該是生機勃勃的場景,演唱該曲目的時候應該以一種歡快的節奏。
三、拓展教材內容
曲子長是南音的一大特點,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曲目過長的音樂形式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厭煩心理。對此,小學課堂中的南音教學內容應進行適當的刪減,在其中融入其他新鮮元素,不僅拓展了南音曲目的內容,還滿足了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如在一次下鄉調研時,看到基層學校中一位音樂教師有《唐詩宋詞南管唱》一書,以《靜夜思》《登鶴雀樓》等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譜以南音編曲,演唱起來別具一番風味。于是,我們便挑選幾首學生熟悉的唐詩作為南音“新”教材,曲子不長,意境與感情深遠,適合學生欣賞與學唱,學生有熟悉感,更容易記憶,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四、創新教學舉措
1.創新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南音課堂中,教師僅僅憑借單純的理解與技巧講解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難以吸引學生學習南音曲目的興趣。而利用微課的短小精悍、直觀可視特點,發揮教育信息化技術的優勢,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還原曲目中的故事情節與場景,帶給小學生視聽盛宴,豐富南音課堂的教學資源,為小學南音課堂提供更好的服務。小學生在微課的觀看中,聽、看、學、仿同步進行,解放小學生的手腦,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對南音曲目的鑒賞能力。
2.創新教學方式
因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喜歡具有歡快節奏的音樂曲目,而一些傳統的南音曲目有時幾個字能唱上幾分鐘。以往在南音曲目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采用由慢到快的方式,小學生南音曲目演唱會異常難受。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方式上加以創新,遵循由快到慢的原則,使音樂曲目更加輕快,在掌握曲目整體演唱方法之后,適當放慢節奏,讓學生感受南音曲目中所包含的“曲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新教學素材
南音屬于音樂藝術課程中的一種,在小學課堂教學中,不僅需要培養小學生的南音藝術能力,更加需要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通過教學素材的創新,培養出具有創新性、創造性的人才。對此,小學教師在學生掌握南音樂曲的演唱后,也可以適當加入其他藝術元素,如:木魚、碰鈴、小叫、四寶、響盞等(合稱“下四管”)打擊樂器,也可以將舞蹈藝術融入南音,編排南音樂舞。教師還可以策劃、組織學生根據曲目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即興表演,使南音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綜上所述,泉州南音作為我國民族經典音樂文化之一,融入小學課堂中,有助于小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民族文化,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并且為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奉獻一份力量。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巨大危機,人們的國家民族文化意識淡薄,在小學課堂中引入泉州南音,讓民族文化的傳承從娃娃抓起,以全新的解說方式、創編方法、拓展性的內容,促進泉州南音在小學課堂中的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陳恩慧.泉州南音傳承教育的再思考:基于不同階段南音教育的探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2]嚴迪紅.中小學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3(13).
[3]孟迪,阿軍.要善待每一根竹子:訪南音洞簫制作師杜志陽[J].樂器,2018(10).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