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鳳蘭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是充滿趣味性的課堂,小學生有著天生好動的個性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氛圍中,加強學生的感悟能力。小學數學的價值在于學習效果的體現,單從教學方法上來講是如何做到有效的學科整合,將知識的學習變為學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思維導圖中加深對知識點的學習。因此,有效的學科整合,可以創建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學科教學的魅力。對學科整合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做簡要分析概述,做好學科整合與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強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滲透。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綻放數學的魅力。
關鍵詞:情境創設;思維導圖;學科整合
2018年10月25-26日,大莊中心校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我被邀請為評委,兩天共聽了七節數學課。其中鞏鑫老師的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使我感觸頗多。目前,隨著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提出小學課堂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并且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將課堂效益發揮到最大化,從而讓更多的教師認識到學科整合的重要性。
一、導入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一種學習的主動性,需要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設計的情境能夠讓學生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并且根據教師的引導自主地發現問題,不斷地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這節教學內容時,為了能夠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教學中的樂趣所在,教師可以拿一塊紙板,這塊紙板呈現不規則化,而學生要做的是將紙板最大化利用,并且能夠剪出一些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我們教學中常見的圖形。學生通過動手,手腦并用的方式尋找出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樣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既可以體會到課堂的趣味性,又能夠在遇到難題時,加強自身的探究能力。每一堂課都有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目標要求,教師應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充分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合作,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且在課堂的最后要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總結,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掌握和把控教學的重點。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能夠理解本節課的組合圖形的教學重點,也能夠對前面所學的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積知識做很好的復習。這樣的學科整合和情境創設能夠豐富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二、通過思維導圖找到最快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和理解只存在于視覺上。而在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對圖形的認知能力是教學中的重點。思維導圖是現階段較為合適的一種數學教學工具。思維導圖需要學生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解題框架,在變化中尋求不變,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能夠更快更好地找準解題思路,尋找出最優的解答策略。例如,在教材中有道題是這樣的:如圖,有兩個邊長是8厘米的卡片疊合在一起,求重疊部分的面積。一般情況下學生對于這種問題的解決會比較麻煩些。一步一步地列出計算過程,這樣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思路就會對其中的部分多算或者少算。而通過思維導圖,首先我們可以把這個圖形看做是一個正方形來解決問題,而圖形中重疊的部分也就是這個圖形中上方或者下方所缺失的兩個角中的一個角的面積。學生在腦海中把整個圖形補充完整,只要把缺失的角求出即可,也就是4×4=16。亦或者學生可以自行腦補重疊部分的圖形,將兩個4厘米的線段進行延伸就可以發現重疊部分是一個邊長為4的小正方形,這樣也可以求出面積。這種學生自主建立思維導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知識點的歸納和整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解題思路和邏輯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課堂時間總是有限的,作為教師必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案來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站在學生角度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中要想凸顯數學魅力,作為教師則要正確引導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利用各種有趣的方法和教學策略與數學進行有趣的結合,不但有助于刺激學生的大腦,而且還能讓學生真正地對數學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從而在學生的心中綻放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希仁.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流程模式的探究[J].學周刊,2011(31).
[2]趙冬臣.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衡永.打造數學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動”起來[J].考試周刊,2011(64).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