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
摘 要: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探索的關鍵點。可以從課前預習一直到課堂學習再到課后練習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培養,提升教學有效性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自學能力;途徑
自學能力主要是學生順應學科的教學規律,積極主動對知識進行獲取并且探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高年級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可以貫穿每一個過程,從課前預習一直到課堂學習再到課后練習,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展現出來,養成自學的好習慣。
一、如何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培養自學能力
1.教師為學生有計劃地布置預習項目
預習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教師在課前給學生預設預習目標,靈活地安排課堂計劃,目的是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重點組成部分,課前預習可以溫故而知新,在預習時審視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學習思路還可以提出質疑,這樣在課堂上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聽教師的講解。在自主預習方面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方法和步驟,例如先讀書,后標注;多動腦、勤動手;多練習、找疑難,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發現自己存在哪些不足,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夯實,增強預習的有效性,讓學生學習目標落到具體之處。例如,在學習“分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設定預習目標,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分數,提出問題,五個人怎樣平分一個蛋糕,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進行多種感知,讓學生去探索切蛋糕的方法。
2.有梯度地進行預習,實現自主性提升
課前預習還需要分層次進行,讓預習更有層次化。因為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家庭和教育情況不同,因此在預習上要設置層次性目標。基礎較弱的學生要預習一些簡單的問題,若是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預習有難度的問題,學生預習有效果才可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如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培養自學能力
1.課堂學習可以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升
不同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和消化知識的速度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巧妙地設計學生自學的情境,爭取讓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正方體”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魔方,明確正方體是怎樣構成的,然后思考正方體的面積計算。這樣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學就有理可依。興趣和問題導入讓學生的自學更加明確。
2.課堂上傳授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學生的自學方式有很多,不再是傳統環境中的自我學習,因此在自學方法上還需要學生加以創新。課堂中的自學方法有問題引導法、啟發學習法、案例分析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例如在學習“方程”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運用自主探究方法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增強,學生先復習如何使用字母表示數,字母和數的乘法表示,如5×a,變成5a,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方程和等式的區別與聯系,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如何讓學生在課后練習中培養自學能力
課后練習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重點部分,也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自主化學習。
1.實施分層自學練習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基礎不同,掌握知識程度不同,因此在練習上也要進行不同的分配,學生的自學才會更加自覺。學生的自制力是自學的重要方面,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自制力差,因此簡單的練習才可以增強學習自主性。
2.練習檢查自主化
課后練習是為了考查知識和檢驗知識,因此教學中教師需要鍛煉學生練習的自主性,可以在下一節新課開啟之前對學生的練習進行檢驗,運用五分鐘到十分鐘的時間了解學生的練習對錯及存在的問題,給予有引導性的點撥,后續學生的理解力和自主練習能力才會增強。
綜上所述,本文對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自學能力的提升可以從預習、課堂學習以及課后練習方面入手分析,更好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張海燕.提高六年級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教學方法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23):237.
[2]高玉慧.提高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之我見[J].神州,2017(28):212.
[3]沈文朋.培養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提高智育素質[J].師道(教研),2017(12):84.
注:本文系蘭州市教育科研個人課題《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培養策略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立項號:LZ[2018]GR128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