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
課堂上,運用多種策略與生活相聯系,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會表達,品味語言,應用語言,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提高語言的素養。
一、觀察自然,認識生活,感受語言的準確生動
由于生活經驗的缺乏,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觀察事物,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如《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對于學生而言并不罕見,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學生卻不多。我們學校就有一墻爬山虎,利用這一生活化情境,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首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帶領學生一起觀察,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通過觀察,學生對葉圣陶先生描寫的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顏色、形狀以及腳的位置有了比較形象的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學完課文后,學生興奮地說,原來爬山虎的腳上有這么多秘密啊!這樣的課堂,不但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品味了語言,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往能力。繼而引導學生觀察教室窗臺上的一種植物的葉子或者花朵,注意觀察它的顏色、形狀、位置等,進一步學習作者細致的觀察方法和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
二、表演模仿,再現生活,感悟獨特的寫作手法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并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學習。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使得學生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如在教學《搭石》一課時,我首先引發生活的聯系點,引導學生利用課文的插圖了解什么是“搭石”,并與學生交流:“你在生活中見過搭石嗎?”學習課文時,我又鼓勵學生扮演文中的父老鄉親演一演走搭石,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更好地體驗了人們走搭石的韻律美及互相謙讓、互相關心的美好品質,同時體會了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最后,我再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這種寫法,自主選擇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如:粉筆、黑板、課本、鉛筆盒、橋等寫一段話,這樣學生不但運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表現了生活中的美,也積累了對生活的感悟,鍛煉了習作的技巧。
三、實踐體驗,走進生活,體味語句的深刻含義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例如《觸摸春天》這一課,生活中健康的孩子根本體會不到一個盲童的艱難處境。在學習,“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磕磕絆絆。”這句時,我用紅領巾蒙住幾位的眼睛,讓他們依次從教室的一邊走向自己的座位或講臺,有的同學就走得歪歪斜斜,有的碰到桌角上或者摸到同學的頭上、身上等,更別說“悄然攏住”正在飛翔的蝴蝶了。同學們不禁哈哈大笑。
在這樣的實踐體驗中,學生明白了“流暢”“磕磕絆絆”的意思,聯系上文明白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連”,聯系下文“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從而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實踐體驗使學生明白了詞句的含義,明白了文中的道理。
我又布置小練筆,回家后,自己蒙上眼睛洗洗紅領巾或者到小花園中走走,然后把自己的體驗寫下來。孩子們寫出了真情實感,感受到了一位盲童的不易,感受到光明的美好,生命的可貴。
然后,我又啟發學生結合本學期四年級必讀書目《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充分地交流了自己的收獲,對海倫,凱勒的敬佩之情及對生命的敬畏溢于言表。
四、創設情境,感悟生活,靈活運用相關句式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境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開始,演示一段展現海底世界的視頻影像進行欣賞:絢麗的色彩,變化無窮的神秘海底,以及優美的音樂,給學生的視覺、聽覺帶來美的享受,使課堂教學進入輕松、愉悅的氛圍,這樣創設情境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課文后,再鼓勵學生把從錄像中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想到的按照總分結構,用上“有……有……還有……”寫一段話。如果不喜歡寫視頻中的,還可以寫一寫生活中熟悉的場景,比如課間的操場上、熱鬧的菜市場等,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會了運用這一句式,提高了表達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活,體驗生活,品味生活,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并在這種生活化的課堂上實踐語言,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
?誗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