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功能已經成為了各大媒體的“標配”,如何深耕社交以充分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也成為了各大媒體能否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文章結合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的發展現狀,重點從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傳統紙媒的社交轉型路徑。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傳統紙媒;社交轉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8-0069-02
任何新媒體的崛起必然引發傳統媒體的勢微,尤其是各種社交媒體的崛起,更改變了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分享方式,其在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引發了一輪全新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傳統紙媒注定要走向與社交媒體相融合的道路,注定要在思維、技術、營銷、組織等多個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傳統媒體該如何應對這樣一場已然到來的挑戰,該如何審視過往信息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而以融合之道深耕社交媒體,尋求發展的新出路,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與研究的重大課題。
1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的發展現狀
在傳統信息生產實踐中,許多專業媒體在整個信息鏈中都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而信息鏈的運作也基本以從業者對事件的不斷跟進作為根本驅動。但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社交媒體的崛起,這種“壟斷式”的信息生產格局被徹底打破,不管是信息來源還是信息傳播,都無需經過專業媒體的“加持”,就能快速形成完整的信息鏈,并產生巨大的新聞效益,顯然,這種傳播方式的改變對傳統紙媒帶來了巨大沖擊。
此外,移動互聯網時代,每一位受眾都能夠進入到媒體領域,雖然他們在專業素養上有所欠缺,信息生產能力稍顯不足,但在社交媒體的“加持”下,他們在信息傳播環節所釋放的效能,是專業媒體人所無法媲美的。專業媒體人的角色功能受到了嚴重削弱,再加上傳統媒體在管理機制、工作環境等方面的局限,造成了許多專業人才紛紛流向新媒體領域,并由此帶來了傳統紙媒內容質量的全面縮水,生存發展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
因此,傳統紙媒必須要及時轉變思維,擁抱信息技術,深耕社交媒體,以尋求自身的突破之道。
2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的社交轉型
對于很多紙媒工作者而言,社交媒體的存在等于讓紙媒有了捕捉信息和與觀眾互動的良性渠道,這就需要紙媒充分借勢社交媒體,發揮其在品牌建設、互動傳播、信息反饋等方面的優勢與價值。
2.1 借力“兩微”,打造社群
據統計,截至2019年1月,微博活躍用戶為4.46億,而微信活躍用戶為10.89億,而我國4G用戶總規模才11億多,也就是說,微博占據了半壁江山,而微信則成為了“必需品”,“兩微”已經成為受眾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和信息獲取平臺,并由此開啟了社群化時代。相比于以往的受眾,依附于社交媒體所形成的社群用戶呈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點,由被動型受眾向參與型受眾轉變、由獨占型信息向共享型信息演變、由封閉式傳播向開放式傳播發展,信息傳播與生產的范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所以,傳統媒體在進行信息傳播時,必須要適應社群媒體受眾的全新變化,對同一信息進行細分化處理,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語境將信息傳達給不同層次的受眾,這樣才能增強傳統紙媒信息傳播的滲透性。
例如,《新京報》在微信平臺上開設了28個相關微信公眾號,包括新京報、剝洋蔥、我們視頻、理財邦、趣健康、V房產等,形成了獨具新京報特色的微信矩陣,內容廣泛,涉及了新聞時評、財經報道、文娛八卦、消費生活等諸多領域,與傳統紙媒形成了深度互補。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垂直內容,《新京報》依托傳統紙媒的內容優勢,成功地將龐大的受眾市場細分成了無數小類別,為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受眾提供了重要的社群聚集通道,巧妙地形成了新京報線上“圈子營銷”,有效拓展了《新京報》忠實受眾群。因此,傳統紙媒要繼續深耕這兩大社交“神器”,迎合受眾社群化轉型實際,打造獨屬于自己的社群空間。
2.2 發力“一端”,多維互動
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受眾信息獲取與接受方式的轉變,能夠滿足受眾個性化、多元化、人性化需求的移動新聞客戶端成為了繼“兩微”之后的另一“新寵”,并成為了傳統紙媒實現媒體融合縱深推進的重要突破口。
上海日報報業集團推出的澎湃新聞客戶端,無疑是傳統紙媒發力“一端”的重要典范,該客戶端聚焦于嚴肅的時政新聞,以漫畫見長,成功打造了獨屬于自己的品牌個性標簽。針對當前信息碎片化、閱讀移動化、表達個性化等特點,澎湃新聞客戶端憑借上海報業集團得天獨厚的內容優勢,創新推出了深度化報道、全面化角度、原創化內容等諸多信息生產與傳播范式,極大地調動了受眾的參與積極性,有效激發了上海日報的發展活力。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澎湃新聞以“一端”為發力點,實現了與受眾的多維互動,如“問吧”,不僅是一個受眾話題聚合平臺,而且是傳統紙媒與受眾互動的線上延伸,這里既有能夠為受眾解答諸多專業問題的各領域精英人士,而且有能夠滿足受眾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個性專欄,同時有當紅影視明星、意見領袖滿足受眾八卦心理。可以說,這種近距離、開放化的互動,進一步提高了上海日報的品牌黏度,為其融媒體轉型夯實了基礎。
因此,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必須要深耕新聞客戶端的互動場域,加強信息傳播與服務方式的創新,堅持走差異化、小眾化發展之路,以便更多地尋求傳統紙媒融合發展的突破口。
2.3 瞄準“短視頻”,全面迎合
2018年可謂是短視頻的大爆發之年,短視頻迅速發展成為繼“兩微一端”之后的新型傳播媒介,各大媒體紛紛進軍短視頻行業,并將其作為全新的轉型契機。可以說,瞄準“短視頻”,全面迎合受眾新的信息需求,已經成為傳統紙媒業務創新的主流方向。
早在2016年,新京報就與騰訊聯手推出了“我們視頻”短視頻咨詢平臺,聚焦于用短視頻進行重大突發新聞和熱點新聞的直播型報道,上線僅一個月,就取得了播放量超5 000萬的不俗成績,截至目前,已經成為了新京報的一大品牌代表。而它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績,離不開其成功的社交傳播策略,特別是借助騰訊強大的社交傳播網,迅速完成了內容分發平臺的戰略布局,為其成功夯實堅實基礎。此外,“我們視頻”還成立了一個“移動直播愛好者”微信群,形成了一個由新京報記者、各大視頻新聞媒體人、新聞實習生、視頻科技人員等組成的“社群”,所發布的信息基本都是當日熱點視頻新聞、視頻新聞議題討論、視頻技術問題解答、重大制播預告等,不僅確保了信息生產的專業性,而且增強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為新京報的短視頻社交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因此,傳統紙媒要與時俱進,及時抓住短視頻新聞的發展機遇,結合自身實際,加強資源整合,或利用抖音、火山等短視頻平臺展開社交傳播,或自主研發短視頻平臺展開社群傳播,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傳統紙媒融合發展的縱深推進。
總而言之,面對日益復雜的信息環境,傳統紙媒必須要及時轉變經營思維和發展理念,深耕社交,尋求突破,盡快找到符合自身的媒體融合之道。但需要明確的是,傳統媒體在社交化轉型發展過程中,千萬不能盲目跟風,而是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持差異化競爭之路,加強個性化品牌建設,以原創內容和優質服務為發力點,積極培育市場核心競爭優勢,這不僅是傳統媒體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而且是傳統媒體實現創新轉型的根本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曦林,張勇軍.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紙媒退出的社交媒體用戶話語研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5):40-46.
[2]謝情.數字時代傳統紙媒轉型阻礙與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6):217-218.
[3]許思成.紙媒時代的社交邏輯與傳播的人際性——評《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J].傳媒,2018(15):97-98.
[4]張勇麗.移動互聯網時代紙媒新聞客戶端的發展路徑[J].新聞論壇,2018(3):44-46.
[5]翟曉林.移動互聯時代如何用好短視頻與網絡視頻直播——以長江日報的實踐為例[J].新聞前哨,2017(11):54-55.
作者簡介:文海燕,永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