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倒逼著傳統媒體加快融合的步伐。也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有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必備素養,還要加載新的技能。
關鍵詞 融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素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8-0136-02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舊有格局。新媒體的強勢崛起,也倒逼傳統媒體加快革新的步伐。融媒體時代,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適應市場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才能符合融媒體的需求呢?本文嘗試對此進行一些簡要分析。
1 融媒體時代的人才結構性變化
媒體融合,說到底,實現全方位的融合還是需要專業人員去落實,所以,地市級融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的理念、技術、業務能力的融合非常關鍵。傳統媒體本身就有一大批政治素質過硬、業務水平高的專業技術人才,但是,在互聯網浪潮的沖刷下,傳統媒體人才結構的不合理日益凸顯,一些骨干人才的出走更放大了這一缺陷。新興互聯網企業對新技術人才的流向和配置具有先天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在這方面,地市級傳統媒體無疑更顯弱勢。因為體制上的用人不靈活,地市級傳統媒體對新技術人才的招攬又不盡如人意,這就對地市級融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地市級傳統媒體來說,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備政治素養、文化素養、專業技術素養和身心素養。進入融媒體時代以后,從自我完善方面來說,新聞從業人員還要具有與時俱進的更新能力;從產品生產方面來說,新聞從業人員還要具有機智百變的創新能力;從市場運營方面來說,新聞從業人員還要具有無比強大的策劃能力和推廣能力。
2 地市級傳統媒體新聞從業人員必備素養
2.1 政治素養
針對新聞工作,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政治家辦報”的著名觀點。進入互聯網時代,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提出,要政治家辦報、辦臺、辦新聞網站。這就要求黨的新聞工作者政治頭腦時刻保持清醒,政治思想必須正確,政治立場必須堅定,政治鑒別力必須敏銳,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工作,指明政治方向。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喉舌,肩負著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引導輿論、服務群眾的政治使命。融媒體新聞從業人員更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黨性原則,認同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和一致性,具備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始終和黨中央保持一致,堅定不移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決不能發表同黨中央不一致的聲音,決不能為錯誤思想言論提供傳播渠道,模范遵守黨紀、政紀和國法[1]。
2.2 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包括知識儲備、寫作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知識儲備是文化素養的底蘊,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采訪對象涉及各個行業,遇到的事情多種多樣,所以要成為雜家,更需要從各個方面汲取知識的滋養。如何增加知識儲備,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多看書,多學習。進入互聯網時代,學習途徑更多,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腦、手機等,但是這種碎片化的學習,不僅耽誤時間,成效還不明顯。會學習的人,會把自己的知識建成一個體系,彼此鏈接起來。在某段時間內,針對某一類知識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強化記憶,爛熟于心,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做學習筆記,多做記錄,時間久了,寫作能力和水平自然而然就會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注重訓練自己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參加辯論,能有效提高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大數據時代,還要學會善于利用數據分析來指導自己的新聞工作。
2.3 專業技術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作為融媒體新聞工作者,必須在熟悉傳統新聞采編業務的基礎上,掌握新的技術傳播手段。對地市級媒體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過去說,要求記者做到五勤:嘴勤、耳勤、腿勤、腦勤、手勤,現在要求更多,不僅會寫稿,還要會拍照,會編輯,會排版,會攝像,會使用相關的編輯處理軟件,來制作精良優美的新媒體作品。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新聞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務必窮根究底,對每一個細節都盡量精準把握,不能一味追求發稿速度,而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2]。新聞需要搶,面對海量的新聞線索,我們還需要有敏銳的新聞嗅覺和新聞洞察力,準確地找出新聞熱點,去偽存真,精準判斷新聞價值。在謠言傳播更迅速更廣泛的時候,更需要我們新聞從業人員去尋求真相,擊潰謠言,還網絡一個晴朗天空。
2.4 身心素養
記者這個行業一直是高危行業。近幾年,中青年記者的過勞死現象時有發生,工作節奏快,飲食不規律,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都是威脅新聞工作者身體健康的罪魁禍首。大多數從業者身體都處于亞健康狀態,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方式也需要新聞從業人員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平時一定要加強鍛煉,努力使飲食規律。心理健康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也不容忽視,首先,三觀要正,心中浩氣長存,方能成就華章;其次,要有過硬的抗壓能力,面對困難要有不屈不撓的勇氣和戰斗精神,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最后,情緒要收放自如,在寫稿時需要激發自己的情感,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寫完后要適當調整回自己的心情,以便于迅速進行下一個任務,不能長期保持激昂的心態。
3 融媒體新聞從業人員新修技能
3.1 更新能力
時代在飛速發展,知識技術的更新日新月異,作為站在時代前端的新聞工作者,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引領潮流。這個更新能力包括知識的更新、技術的更新、思想意識的更新。新聞工作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要像電腦軟件一樣,時刻保持最新狀態,經常充充電,加加油。如果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術和思維能力,沒有新的“加速器”,就會被飛速行駛的時代列車狠狠地甩在后面。
3.2 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永遠必不可少。當前,人們獲得新聞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沒有新意的報道很容易湮沒在海量的數據流里。同一個新聞事件,如果不能挖掘出新意,不能有奪人眼目的標題,不能有新聞事實現場的照片或者視頻,就很難在競爭中獲勝。所以在內容創新方面,一定要學會擬定鮮活的標題,挖掘深度的內容,抓取現場感強烈的圖片或者視頻,編輯成圖文并茂、與眾不同的新聞稿件。為紀念建軍90周年,人民日報借助人臉識別、融合成像等技術,制作一款《“軍裝照”H5》產品,可以讓網友自己在線生成虛擬“軍裝照”。這支H5一上線就火爆全網,明星和網友紛紛參與。8月1日建軍節當天的瀏覽次數(PV)達到3.94億,截至2017年8月7日,H5的瀏覽次數(PV)超過10億。2018年,人民日報在兩會期間推出的《中國一分鐘》首集全網觀看量破1.67億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作的時政微視頻,播放量過億的有三個。
3.3 策劃能力和推廣能力
對一些可預知的新聞的來說,策劃能力必不可少。在2018年河南省兩會前夕,省政府新聞辦策劃了對十大民生實事完成情況的系列新聞發布會,經過縝密的策劃和精當的時間安排,關于河南省十大民生實事報道的稿件點擊量突破了一個億。作為地市級媒體編輯記者,在策劃報道選題時,一定要選取群眾關心比較多、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熱點難點問題,找準影響力比較大、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實,精心提煉,深度挖掘,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報道,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新聞生產出來以后,也需要像商品一樣進行推廣,和產品營銷一樣,也需要去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如果只會生產精美的新聞產品,“養在深閨無人識”,不懂得營銷和推廣,那么就失去了新聞傳播的意義。
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傳統媒體新聞從業人員必備素養和融媒體時代新修技能掌握的越全面,越深入,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記者編輯。在這個各方面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只有時時刻刻不斷刷新自己的技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才能挺立潮頭,在新聞工作中具有強大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捷.堅持政治家辦報 確保黨刊始終姓黨[EB/OL].(2017-02-16).https://chuansongme.com/n/1576157752422.
[2]劉顏濤,淺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8(8):235-239.
作者簡介:張青坡,許昌廣播電視臺,許昌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副主任、許昌電視網副總編輯,致力于媒體融合的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