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靜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青少年在享受網絡帶來的福祉的同時,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而產生網絡偏差行為,主要表現為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犯罪等。針對此類現象,文章根據社會失范理論、文化傳遞理論以及標簽理論提出多種預防與矯治策略,主要包括提高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素養、健全社會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法律以及做好網絡內容的把關等。
關鍵詞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網絡越軌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9-0005-03
隨著我國互聯網用戶的快速增加,青少年網民日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8.29億,從年齡結構來看,10~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67.8%,而10~19歲這一青少年群體占比為17.5%,僅次于后兩個20~29、30~39歲的群體[1]。這一代的青少年因為身處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接觸網絡的時間早,“拇指”成了他們交流和生活的主要方式,滑動手機屏幕,點擊鼠標按鍵就可以進入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但是稍不留意,就可能走進網絡誤區,引發網絡偏差行為。
1 ?網絡偏差行為的概念
網絡催生出一個嶄新的社會模式,構建出一個更加自由、多元的網絡社會,很多現實中的道德準則在互聯網上的約束能力與存在感大大降低,生活在這種社會模式下的青少年幾乎從出生就開始接觸網絡,在他們的生活中網絡成了生活必需品。但是很多青少年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因不合理運用網絡而出現了一系列偏差行為,例如網絡暴力、網絡色情以及各種欺詐性行為等,這種偏離或違背社會規范與道德觀念的非理性化網絡使用行為即網絡偏差行為。
2 ?網絡偏差行為的特征
網絡偏差行為與現實偏差行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即都是一種不符合社會規范與道德觀念的行為,都會對行為主體以及行為客體產生不利影響。但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例如發生的手段、發生場域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網絡偏差行為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發生形式的多樣性、發生場域的虛擬性以及傳播擴散的快速性。
2.1 ?發生形式的多樣性
現實的青少年偏差行為主要表現為曠課、打架斗毆以及接觸黃賭毒等違規和違法行為,而網絡偏差行為與其相比,發生手段與途徑更加便捷發達,它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將現實中無法實施的行為借助網絡平臺表現出來,從而衍生出很多新的偏差行為,像網絡暴力、網絡謠言以及網絡黑客等。網絡中特有的偏差行為與現實的偏差行為相比,表現形式呈現出多樣化與復雜化,一般情況下,這些網絡偏差行為具有感染性和交叉性,終日沉迷各種網絡世界的青少年,難免會因不合理運用網絡而引發各種網絡偏差行為。
2.2 ?發生場域的虛擬性
網絡偏差行為是發生在網絡環境中的,或者是以網絡為載體而發生出來的動作與行為,這是與現實偏差行為最明顯的區別。因此,可以說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是存在于虛擬的場域中,但是這種虛擬是現實的虛擬,而現實又是虛擬的原型[2],所以說青少年的這種網絡越軌行為不僅僅是一種虛幻的行為,而是現實中行為舉止的反映與表現,是一種空間的拓展與延伸。因為,網絡偏差行為看似是一種虛擬的行為,但客觀上它是真實存在于現實中的且違背社會規范與規則,它的出現、發展以及治理結果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3 ?傳播擴散的快速性
網絡傳播不受時間與地域限制,這種傳播空間的廣闊性與傳播速度的即時性使得信息資源能被大規模大范圍的傳播擴散。青少年一般都有自己的小群體,群成員會經常在群內分享傳遞一些良莠不齊的信息,而某些不良信息共享的過程就為網絡偏差行為的擴散提供了契機。另外,青少年正處于敏感期,害怕被孤立或排斥的心理使得他們會刻意靠近一些群體,接受群體文化與群體思想。對此,他們更多注重的是能不能融入這個群體,而不是辨別群體的價值觀以及行為活動是否存在不妥之處,這種性格特征也在無形中加快了網絡偏差行為的傳播與擴散。
3 ?網絡偏差行為的危害
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沖突和行為問題發生的高危階段[3]。在這個年紀,他們還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與是非觀,對很多事情缺少辨別能力,但是好奇心又會促使他們不斷地探知新奇未知的事物。網絡世界就像一個未知的黑洞,永遠不知道一腳踏進去會踩在五彩斑斕的幸運石上,還是會陷入無法脫身的泥沼中。網絡偏差行為就好比明知道左腳已經觸碰到泥沼,而右腳卻還是不顧阻攔的往下踩,一旦陷進去,其危害自然不言而喻。那么,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過于熱衷網絡交往,影響身心健康與學習
成績
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上網目的中排名前三的是玩游戲、聊天交友、查資料學習,分別占比47.5%、45.0%、37.2%[4]。如今,很多青少年將虛擬的網絡交往當成生活全部,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聊天、網絡視頻以及網絡游戲上,這種行為很容易養成網絡性格,形成“網絡依存癥”。久而久之,這些青少年逐漸對現實世界產生陌生感、厭惡感,而這種線上健談線下啞巴的現象會使得青少年的現實人際交往能力退化,漸漸的與同學疏遠,與家人產生隔閡,甚至發展到自我封閉的狀態,出現交流恐懼癥、抑郁癥等,荒廢學業,危害身心健康。
3.2 ?強化現實中的偏差行為,給社會增加不安定因素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就強調主體因素對人類行為表現和人性潛能具有決定性作用[5],個體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以及三者間的交互作用影響人類行為。如果青少年經常性地接觸網絡暴力、黃賭毒信息的話,很難不受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與蠱惑,而一旦受其影響產生模仿心理,就會強化現實生活中的偏差行為,做出一些過激動作,而這種行為發展到嚴重程度,就會對社會與國家的安定產生影響。
3.3 ?降低、模糊青少年道德標準與法律意識
長時間沉迷于網絡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他們的法律意識與道德邊界感會逐漸模糊。網絡的虛擬性與相對自由性會使青少年形成一種網上說話做事不用擔責任的心理,例如匿名發表過激言論、參與網絡暴力等。長此以往,他們將這種偏差行為看作是正常行為,當成做事標準,形成不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意識。尤其是網絡游戲,大多以“射擊、打斗、競爭”為主要成分,長期沉浸在這種情景下的青少年一旦在現實中遇到問題很容易情緒化,采取暴力手段處理問題,但他們本身可能并未意識到這種行為違反了社會規范,甚至已經觸犯到法律紅線。
4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理論分析
社會問題是社會現象與時代特征的反映,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群體以及其自身都有誘發網絡偏差行為的因素,要想更好的預防或矯治這一行為,就需要從不同層次的理論分析,對癥下藥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來分析,即宏觀層次下的社會失范理論、中觀層次下的文化傳遞理論以及微觀層次下的標簽理論。
4.1 ?社會失范理論
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從價值上將社會結構劃分為兩大類:目標與達到目標的手段[6]。他認為在一個理想的社會狀態下,社會成員都可以用一種符合社會規范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但現實社會往往無法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因此部分社會成員會以一種非正常的手段去實現個人目標,從而出現目標與手段的不協調,導致社會出現失衡。網絡社會以一種迅猛的速度發展,社會價值由一元化發展到多元化,但網絡社會規范卻相對缺位,網絡管理制度也存在大量的不健全之處,這就使青少年的社會行為擁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間,很容易在缺乏社會規范的指導下出現“偏差”或“越軌”行為。
4.2 ?文化傳遞理論
文化傳遞理論認為,偏差行為者表現出的偏差行為其實是從他所處的生活環境中學習或模仿而來的,而且與教唆發生偏差行為的人聯系越密切,接觸的次數越多、越頻繁,且接觸時的年齡越小,當事人變成偏差行為者的可能性越大[7]。青少年在生活中接觸最多、最早的團體就是他們的父母,如果父母每天沉迷網絡生活,青少年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進行模仿。同時文化傳遞理論也能夠很好的解釋亞文化群體對青少年的影響。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更喜歡在網上構建自己的朋友圈,進行網絡交往,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會逐漸認同所處的“網絡圈”文化。但這種網絡文化并不一定符合現實的社會規范,也很容易引起網絡偏差行為。
4.3 ?標簽理論
標簽理論指出偏差行為是社會上的某些人或群體對某一行為下定義、貼標簽的結果。萊默特將偏差行為劃分為“初級”和“次級”兩個層次。他認為每個人都會發生初級偏差行為或有此傾向,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并不會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持續性的影響。一旦這種初級偏差行為被公開定義化、標簽化,很容易就會演化成次級偏差行為,即真正有影響的持續性偏差行為。青少年生活的時代使他們不可能拒絕網絡,也無法回避網絡,正確利用網絡是很正常的行為,但總有一些傳統觀念認為這是不好的習慣,給他們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簽。另外,網絡本身具有的特性也會使這種標簽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加重了社會的認可度與使用的隨意性,而這些被標簽的青少年會在潛意識里向這種標簽靠近,最終發展成真正的網絡偏差行為。
5 ?如何矯治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矯治,單靠個人是很難改變的。要借助社會和群體的力量。例如,家庭與學校的教育作用、網絡技術人員的技術控制、網吧從業人員的責任與法律意識、教育部門的教育管理模式與管理理念等,將這些社會力量結合起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的自控力與媒介素養,才能有效矯治網絡偏差行為。
5.1 ?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提高自我控制
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將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8]。本我遵循最原始的本能,只關心如何滿足個人需要;自我遵循現實規范,權衡需求與環境;超我是自我的升華,是人格中最有道德,最文明的部分。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未發展成熟的階段,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給了他們放飛自我的空間,為了滿足本我的需求可能會不擇手段的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這就需要積極推進青少年網絡道德建設,開展網絡道德宣傳教育,普及相關的網絡規范制度,增強青少年的規范意識與媒介素養,讓他們主動承擔起維護網絡文明的使命,學會自省,做到自律,實現超我。
5.2 ?家長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供健康良好的家庭環境
卜衛曾提出過“家長與子女共同提高網絡素養”的觀點。他說,“如果父母沒有相應的網絡素養教育,他們就沒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長關注、指導孩子使用互聯網絡,是保證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9]。根據文化傳遞理論觀點發現,父母在塑造青少年價值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價值理念以及提供的家庭氛圍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青少年。因此,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與榜樣作用;其次要提前打好“預防針”,從孩子開始接觸互聯網就要普及相關的互聯網知識與法律;最后,父母要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養成積極正確的互聯網教養方式,這對青少年的網絡偏差行為的矯治具有重要作用。
5.3 ?健全社會工作,完善預防與控制機制
社會工作的作用在于協調個人與環境的相處狀態,這里的環境主要指人文環境,即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社區以及各個小團體的環境。一個區域內的亞文化價值以及環境會對青少年的網絡偏差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學校與家庭或者其他團體的監督也有很大的相關,負面想法以及監督缺失會在青少年群體之間引起效仿與交叉感染,導致他們產生不良的行為和不健康心理。當前社會網絡發展迅速,但相應的社會管理工作卻略顯遲緩,社會預控機制弱化是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借鑒發達地區與發達國家的管理機制與管理經驗,將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建立相應的管理平臺,成立專門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機構,從多個角度預防與控制誘發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因素。
5.4 ?落實網絡實名制政策,嚴厲打擊“黑網吧”
“黑網吧”是青少年上網的集中場所,而大部分的“黑網吧”為了盈利會忽略網絡實名制政策,這種惡性商業模式無形之中就會增加青少年發生網絡偏差行為的幾率。而“黑網吧”能夠肆意橫行很大程度上是相關部門的監管缺失所造成的,正如顏雨在《追擊“黑網吧”》中指出:管理部門過于分散,導致有執法權的機構沒有執法力量,而有執法力量的機構沒有執法權[10]。因此,各個管理部門要協調好管理任務與管理權力,落實部門責任,創新執法監管模式,成立專門的部門來監查與整治網吧亂象。同時,讓社會群體參與監督,成立線上線下舉報點,實現“互聯網+監管”模式,暢通監管渠道,實現無死角監督,堅決取締“黑網吧”。
5.5 ?加大網絡內容的監管力度,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
網絡行為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行為始到行為中再到行為末,都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網絡控制[11]。青少年的本我意識較強,自控力差,社會就要主動做好內容分管的角色,用技術手段控制青少年信息接觸層次。要加快互聯網技術的研究開發,為有效過濾和控制各類有害信息提供技術支持,限制對不良信息的訪問權限,利用技術手段控制不良信息的傳播。當然,家長和學校要做好安裝信息分級過濾軟的工作,全方位控制與過濾,充分發揮“把關人”的角色,讓青少年在一個更加清朗綠色的環境上網。
6 ?結束語
目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已經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作為“拇指一代”,他們的互聯網使用方式與國家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網絡空間使得社會與個體之間的聯系受到弱化,這也使得管理增加了難度。對此,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做好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預防與矯治工作,推進網絡社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EB/OL].[2019-01-28].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htm.
[2]張兆根.隱性德育載體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3]王苗苗,相青,常瑞華,等.中學生生活事件、自我控制與現實、網絡偏差行為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6):936-939.
[4]千龍網.2017-2018年首都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EB/OL].(2018-07-13).http://xmj.qianlong.com/2018/0713/2696531.shtml.
[5]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33.
[6]吳志清.社會學視角下的青少年吸煙問題[J].衛生軟科學,2009,23(1):112-114.
[7]周振林,姚軍.社會轉型期領導越軌及其根源透析[J].理論探討,2007(4):166-169.
[8]馬金保.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1.
[9]陳維.農村初中生媒介素養現狀分析——基于對湖北省兩所農村中學學生的調查[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0(9):58-60.
[10]顏雨.追擊“黑網吧”[J].時代消防,2002(8):
39-41.
[11]宋佳玲.青少年網絡越軌行為的分析與控制[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26(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