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興楠 吳妍妍 曾佳琪 王麗文 徐琳琳
摘 ?要 ?隨著老年群體的壯大和社交媒介在老年人中的普及,老年用戶接觸社交媒介的獨特性逐漸顯現。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文獻研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針對太原市老年人的媒介接觸行為,以微信為例,探尋老年人的媒介接觸特點及形成原因,并從多個角度提出解決老年人媒介接觸問題的方法,以促進老年人融入現今復雜的媒介環境,推動積極老齡化的發展。
關鍵詞 ?老年人;媒介接觸;微信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9-0055-04
1 ?研究背景
隨著老年群體的壯大和互聯網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社交媒介被更多的老年人接受,不少媒體也嘗試為老年群體設計新產品和新功能,但學界的關注還不足。
1)老年群體日益擴大。隨著人口壽命的延長,老齡化現象逐漸普遍。據國家數據網顯示,2017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有15 847萬,占總人口11%,人口老齡化發展勢頭迅猛。豐富的空閑時間和足夠的購買力使得老年市場擁有巨大潛力,老年群體已不可忽視。
2)老年網民數量增加。2018年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60歲及以上網民增長70多萬,上網已經成為老年人交流、溝通以及消磨時間的新方式。但因人們所持有的刻板印象,老年群體在互聯網時代通常被當作弱勢群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部分老年人面對互聯網時產生的自我否定和失落感。
3)部分媒體開始關注老年群體需求。在這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沒有理由忽視與我們一同步入網絡社會的老年人的存在,他們在如今的信息化社會中也需要符合其生理及心理特征的內容出現。如今已經有一些媒體看到老年群體的媒介訴求,并嘗試使用多種方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如微信在2017年推出一個教老人玩微信的小助手,幫助老年人使用微信。
4)學界對老年群體的媒介接觸情況研究相對缺乏。相較于媒體對老年群體的日益重視,學界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則顯得有些不足。在中國知網上以“老年+媒介”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有252條結果,而以“青年+媒介”為主題進行檢索則有1 892篇相關文獻。數量上的對比顯示出了學界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注度依然不高。
5)微信的普及。2017年中國60歲以上網民已有4 014萬,相較于2013年的1 172萬,互聯網在老年人群中的普及率提高了10.8%。廣泛使用的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保證了老年人的硬件設施,而微信的擴散則在軟件上為老年人提供了支持。2011年騰訊公司正式發布微信,截至2018年,微信用戶已超過10億,是當今中國互聯網最活躍的服務應用之一。目前,微信三成以上的新增用戶都來自于老年群體。對于60歲以上的用戶來說,微信承接了其中60%用戶超過一半的數據流量消費。(來源于《微信2018影響力報告》)
2 ?研究方法
根據實際情況,本文主要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太原市5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調研。具體的研究方法如下。
1)問卷調查法。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線下問卷以代填式問卷法為主,線上問卷以自填問卷法為主的方式,將自行設計的問卷以電子稿和紙質稿兩種形式發放給太原市各個區域的老人,最后統一回收分析。
2)深度訪談法。本研究隨機選定了8位老人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微信使用情況。在訪談過程中將關鍵詞記錄在問卷上,以此來提高收集信息的效率。
3)文獻研究法。根據本項目研究主題的需要,項目成員們閱覽了相關書籍和論文,內容觸及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希望能夠綜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對研究主題進行全面分析。
4)數據分析法。在回收有效問卷后,將線下問卷信息錄入問卷星平臺,得出了各個問題的統計數據。同時在分析時省去了一些參考價值不高的數據,對相關性較高的幾個數據進行了交叉分析,以期在復雜的數據中尋求各個信息間的隱含的內在規律。
3 ?調研情況
1)問卷發放情況。本研究小組計劃采用網絡問卷和實地問卷1︰1的比例發放問卷,但受年齡、接觸群體和常住地的限制,實際發放網絡問卷的渠道較少,故最終以線下問卷為主。
為了使接受調查的老年人范圍覆蓋到不同地區、年齡和身份,小組成員們分別到太原市的各個公園以及一些小區和菜市場等地進行了問卷調查。在發放過程時,采用的是老年人回答問題組員填問卷的方法,并用更親切、口語化的方式進行提問。最終基本完成了問卷調查的預期數量。
2)回收情況。經統計,線下問卷共收回192份。在對問卷的性質、調查對象的年齡以及問卷內容進行分析后,最終判斷有效問卷220份。
4 ?研究結果
4.1 ?結果分析
1)太原市老年人微信使用率偏低。最終的數據分析顯示,受訪的太原市老年人的微信使用率為45%。根據深圳大學所做的調查顯示,受訪的深圳老年人的微信使用率為58.4%,相比而言,太原市老年人的使用率偏低。
這跟兩地的經濟發展情況,科技發展現狀和思想文化水平之間的差距有很大關系。太原作為一個內陸城市,由于在經濟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發展相對緩慢,思想較為保守,人們對新技術和高科技的接受程度較低。
本研究以受訪老人的受教育程度為自變量,是否使用微信為因變量,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使用微信的可能性越大(圖1)。未接受學校教育的受訪者中不用微信的比例高達87.5%,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不用微信的比例僅為23.53%。受教育水平高的老人接觸到新媒介的機會更大,更容易接受新技術。
2)大多數老年人接觸微信是為了滿足親友聯系的需求,接觸的微信功能少。調查發現:在使用微信的受訪老年人里,有79.8%的老年人接觸微信是為了與親友聯系(圖2),有91.91%的受訪者平時使用微信聊天,而較少使用其余功能。微信對老年人來說可能只是個聊天工具,且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研究中,老年人瀏覽朋友圈,關注公眾號,使用小程序以及接觸微商的比例都不高。對于微信的功能,老年人的了解程度較低。在被問及使用微信中遇到的困難時,有41.41%的老年人選擇了不了解功能。
一方面因為身體器官老化,比如視力下降、聽力下降等客觀的身體原因,降低了老年人接觸微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變老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身體衰老過程,它還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過程。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曾提到,“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本研究發現這種“習得性無助”使許多老年人在對微信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就習慣性地自我否定:“我們歲數這么大了,腦子已經弄不清了。”他們在微信與自己的生活間畫上了楚河漢界,這樣主觀的心理排斥與客觀的身體原因相比,是他們接觸微信的更大障礙。
除此之外,“科技恐懼”也是阻礙老年人接觸和使用互聯網的原因之一。在實地調查和訪談過程中筆者就發現許多老年人存在科技恐懼的現象。“我怕受騙,所以朋友圈那些東西就都不看。”“不敢綁銀行卡,涉及錢的就一概不用。”出于對上當受騙、隱私安全等問題的擔憂,大多數老年人拒絕嘗試微信的許多其他功能,對高科技產品也敬而遠之,從而產生疏離和落后感,變成互聯網邊緣人群。
3)老年人瀏覽健康養生類文章較多,但并不完全相信微信閱讀內容。調查數據顯示:老年人在微信使用中的關注點集中在健康養生、生活常識和新聞資訊三個方面。但值得關注的是,有81.91%(圖3)的老年人只是偶爾相信微信閱讀的內容,而從不相信朋友圈內容的占8.51%。這與人們印象中缺乏判斷力的老年人形象相去甚遠。他們對于媒介信息的真偽有著自己的判斷,甚至態度更為謹慎。
4)老年人的微信使用不僅推動了家庭內部成員的溝通,而且加強了整個社會跨年齡層間的溝通。訪談發現,多數老年人是在年輕一代的幫助下學會使用微信。筆者在實地詢問一位老人在微信使用中是否遇到困難時,他就指著身旁的孫子說,“我有啥不明白的就問他!”這就體現了技術反哺的正面效果,在增進親情聯系的同時,也讓晚輩向長輩介紹了新事物和新的知識信息,讓老年人更愿意主動地接觸新媒體。這樣的“數字反哺”促進了老中青三代人的溝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為老年人營造了一個和諧美滿的生活。隨著老年網民數量的增多,這樣的“數字反哺”從少數事例朝著現象級的方向發展,在宏觀層面上促進了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溝通和了解,為老年人進入新媒介環境提供了一個可發展、可依賴的方式。
5)老年人對微信的評價負面居多。當被問及“微信使用有沒有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時,很多老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方便”。但是,在談論對于微信有什么看法時,老年人對其評價卻比較負面(圖4)。主要內容為以下幾個方面。(1)虛假信息、黃色信息和騷擾信息多。一些老人表示在使用過程中總是遇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許多鏈接點進去就是不堪入目的圖片,朋友圈總有許多廣告。(2)擔心詐騙信息。本研究發現老年人對微信內容的信任感很低,他們感覺微信當中的詐騙內容很多,即使一些高學歷的老人也不例外。(3)內容負能量。老人們認為微信傳播的負面信息太多。筆者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得到過這樣的反饋:“微信有毒,都把人都搞壞了”,這話聽起來或許很滑稽,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部分老人使用微信后的感受。大多數老人都希望微信可以管控發布的內容,多傳播正能量。
4.2 ?發現的問題
1)社會上缺少針對老年人的智能機設備,客觀上阻礙了他們的媒介接觸行為。
2)相比于客觀的身體情況而言,老年人主觀的心理排斥更加強烈。慣性的自我否定、科技恐懼等都使得多數老年人被排斥在媒介等高科技產品之外。
3)社交媒介上日益復雜的信息使老年人無法辨別真偽,且傳播內容枯燥無味、充滿負能量也讓老人對媒介傳播內容產生不適感。
5 ?建議
1)推進老年機的智能化,提高老年人對微信的依賴度。調查發現,由于很多老年人使用老年機,所以他們接觸不到微信。因此,市場應嘗試在保持老年機優點的同時,增加其上網功能,為老年人接觸互聯網提供可能性。同時,微信需要切實考慮老年人的需要,推出相應的功能或者專供老年人使用的微信版本,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體驗感。
2)媒體應該傳播積極的老年人形象。大眾媒介的作用在信息化社會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這在老年群體的形象塑造上可見一斑。前幾年媒體接連報道的“老年人上網被騙”,固化了大眾認知,也影響了老年人的自我認知,他們逐漸產生自我否定心理。在調查過程中不少老人會說:“我已經老了,這是你們年輕人的東西。”“我就是個文盲,搞不懂。”或許,媒介應傳播更多積極的老年人形象,增強老年人融入新社會的信心。
3)年輕一代要主動幫助老年人使用媒介產品。有研究表示表示:“擁有老中青三代的家庭里已經自發形成了‘數字反哺行為,即兒女晚輩時常會教授父母長輩使用數字產品。”[來源于《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與親友聯系是老年人接觸微信的主要原因,這啟示年輕一代要多關注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在教老年人如何使用微信時保持耐心,幫助他們克服困難。
社區也應組織微信學習活動,建立社區老年人微信群,不定期舉行各種活動,填補老年人缺失兒女陪伴的時光。推動老年人接觸新的媒介產品,需要媒體、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努力。
4)微信加強自身信息把關,為老年人營造良好的媒介環境。微信作為一個信息傳遞的大平臺,應當加強信息管控,甄選信息,減少老年人上當受騙的可能性,傳遞更多正能量信息,給老年人更多安全感。而微信的設計初衷——極簡模式,也應一直貫徹下去,減少廣告的插入,提高老年人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家庭、社會、媒體都應幫助老年人提高信息鑒別能力。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告誡老人避免接觸不知真假的信息,更應是提高他們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裕瓊.數字弱勢群體的崛起:老年人微信采納與使用影響因素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5(7):66-86,127-128.
[2]騰訊研究院S-Tech工作室,周裕瓊.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M].浙江: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2018:07.
[3]趙菁.媒介訴求、場景使用與傳播依賴:關于北京市老年群體微信使用的調查分析[D].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
[4]齊權.保定市主城區老年人微信使用情況實證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5]凌惠.積極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新媒體素養研究[D].杭州:浙江傳媒學院,2016.
[6]李梅.城市老年人媒介接觸行為實證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7]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08-20].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8]微信2018影響力報告[EB/OL].[2018-05-18].http://www.199it.com/archives/725398.html.
[9]中老年人互聯網生活調查報告[EB/OL].[2017-12-20].http://topics.gmw.cn/2017-12/20/content_27191250.htm.
[10]陳賽.專注力:一種與歲月對抗的力量[J].冶金企業文化,2010(4):62.
[11]莫華懿彥.淺議老年群體微信使用行為——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J].今傳媒,2017,25(11):24-26.
[12]曹進,呂佐娜.大眾文化視角下的“新新”媒介探析——以騰訊微信為研究對象[J].東南傳播,2012(9):14-16.
[13]龔月超.《新民晚報》報道中的老年人形象分析[D].保定:河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