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儀
摘 ?要 ?2018年歲末,“錦鯉”被評選為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之一。大眾一味追捧“錦鯉”形成了一場盛大的互聯網狂歡,然而卻缺乏實際意義,符號意義成為了主導。背后體現出的是現代社會的商業邏輯和負面的社會情緒,還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顛覆以及麻醉精神。
關鍵詞 ?媒介奇觀;符號建構;狂歡;儀式;錦鯉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9-0108-02
近年來,在網絡中“轉發錦鯉”成為熱潮,其表現形式往往是文本“轉發這條錦鯉一切順利”,加之以錦鯉魚的圖像。然而真正的“錦鯉元年”是2018年,“錦鯉”與更多象征符號關聯起來。偶像養成類節目《創造101》中的選手楊超越,因其一路走來的幸運際遇,被網友戲稱為“超越錦鯉”,并制造出大量相關表情包,在社交網絡中迅速傳播。國慶期間,支付寶發起了尋找中國錦鯉的微博轉發抽獎活動,微博昵稱為“信小呆”的IT工程師在300多萬參與抽獎的網友中成為幸運兒,贏得了豐厚獎品,成為網友眼中的新一代“錦鯉”,隨之而來的便是一陣火熱的錦鯉營銷?!板\鯉”這一符號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所指意義,其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人們對于“錦鯉”的需求,由最初的求得心理安慰,逐漸變為參與狂歡的儀式。
1 ?“錦鯉”奇觀的符號建構
根據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符號學的相關理論,符號由能指與所指構成。“能指”指的是語言文字的聲音形象,“所指”即人們通過該聲音形象所喚起的某個具體事物的概念?!板\鯉”這一能指最初只是錦鯉魚,而錦鯉魚自古代起就被中國人賦予了“吉祥”“如意”等涵義,因此“錦鯉”所指的不僅是魚本身,還有其延伸出的祈愿含義。
法國社會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索緒爾能指所指理論的基礎上區分了符號表意系統的“所指意義”和“內涵意義”??v觀楊超越、信小呆、魏瓔珞等被冠以“錦鯉”名號的代表人物,均擁有著幸運經歷,并得到了較好的結果。網友將其制成表情包,將人物頭部拼貼上金光閃閃的“佛光”,并在表情包上添加祈愿類文字,如“心想事成”“財源滾滾”“考試通過”。至此,“錦鯉”這一符號的所指意義已由最初的錦鯉魚,發展成了擁有幸運經歷的人以及網友內心深處的情感寄托等更為豐富的內涵意義。
媒介奇觀(media spectacle)指的是那些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1)其具體表現一般為“盛大場面”“名人文化”“娛樂經濟”等。2)各類傳播主體均參與到了錦鯉熱潮之中。根據百度指數顯示,關鍵詞“錦鯉”的媒體指數在2018年10月10日出現了第一個峰值,媒體的相關報道大多為“支付寶否認‘中國錦鯉為內定”的議題;第二個峰值出現在10月17日,媒體報道的核心議題為“各大高校辟謠‘錦鯉騙局”,直至2018年12月依舊時而出現報道高峰。社交平臺中的自媒體、網友等傳播主體,更是其中的主力軍?!兑慕雷帧肪庉嫴窟x出了“2018十大流行語”,“錦鯉”名列其中。
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普通網民均參與進這場盛大的“錦鯉奇觀”中,各個層級的傳播主體都是積極的參與者,構成了盛大的網絡狂歡,充分體現出了網絡的全民性,“不分演員和觀眾,人們不是消極地看狂歡,而是按照狂歡式的規律在過活”。
2 ?“錦鯉”奇觀背后的商業與社會歸因
2.1 ?奇觀建構背后的商業邏輯
在“奇觀”概念出現前,居伊·德波(Guy Eenest Dobord)在《景觀社會》一書中充分闡釋了“景觀”的概念。德波認為,“景觀是物化了的世界觀”“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會生活的時刻”。支撐這樣一場全民狂歡景觀的,是物化的商業邏輯,大批商家在利益的驅使下加入到這場錦鯉狂歡中,設置“轉發朋友圈就有可能成為‘錦鯉,獲得豐厚物質獎勵”的規則,引發朋友圈的病毒式傳播。在消費主義的語境下,所有的文化資源都會被符號化,經過利益主體的重新包裝,成為文化消費品,從而制造虛假需求。轉發錦鯉祈福原本是網民在互聯網交互多元的語境下生產的信息內容,楊超越、魏瓔珞等一系列被網友戲稱為錦鯉的主體逐漸符號化,原本的意義淡化,被商業包裝成文化消費品。
2.2 ?“錦鯉”熱暗含的社會情緒
人們將情感與希望寄托于轉發各類“錦鯉”之中,背后傳遞出的,是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更由此打破了正常的信息流動秩序,虛假信息肆意滋長。在信小呆成為中國錦鯉的一周內,朋友圈被大量“高校錦鯉”“北京錦鯉”等信息覆蓋,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不得不發布辟謠公告,表示“高校錦鯉系商家促銷活動,與校方無關”。
另外,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帶來的是現代人面臨著工作、生活、學習等各種壓力。根據百度指數,關注關鍵詞“錦鯉”的用戶所在城市,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前四位均為一線城市,杭州則是《第一財經周刊》評選出的新一線。這些城市經濟高度發達、生活節奏快,面臨著更多挑戰。人們通過“轉發錦鯉”、制作傳播表情包等符號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行為,尋求精神慰藉,同時通過娛樂化的方式進行調侃,為負面情緒找到出口,在保持娛樂精神的同時暫時忘記現實生活中的煩惱,以此進行情感宣泄。
3 ?批判視角下的“錦鯉”奇觀
3.1 ?傳統文化的消解與顛覆
據《太平御覽》記載,春秋時期,孔子家誕下一男丁,恰巧有人送了幾尾鯉魚,孔子“嘉以為瑞”,于是為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妒酚洝ぶ鼙炯o》中記載“周王朝有鳥、魚之瑞”。另有成語“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梢娮怨乓詠?,鯉魚在中國就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提出“話語即權力”。中國傳統主流話語中,錦鯉是祥瑞的代表。而在互聯網時代,話語權下放,普通公眾獲得了媒介近用權,進行大量混制化、大眾化的內容生產,逐漸延伸、消解甚至顛覆錦鯉在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義。在巴赫金看來,“狂歡節的生活是一種脫離了常規的生活,它打破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以及與之相關的恐懼、敬畏、虔誠和禮節”。網絡錦鯉文化看似是對迷信的繼承,實則是顛覆傳統文化的網絡狂歡, 在互聯網中進行“錦鯉”的傳播活動,并不能得到“負熵”,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對錦鯉祈福抱有虔誠的期待,更多的是享受參與的快感。
3.2 ?娛樂至死的社交儀式
美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家詹姆斯·凱瑞(James Care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在儀式觀的視角下,傳播行為的核心并不在于信息的傳遞,而是“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禮”。在“錦鯉”熱中,人們創造出楊超越、信小呆等眾多“人形錦鯉”進行膜拜、祈禱,形成了奇特的“互聯網迷信”景觀,與傳統宗教儀式不同的是,人們的“錦鯉崇拜”并不源于內心深處的虔誠信仰,更多的是娛樂至死的狂歡儀式。人們轉發錦鯉的行為于無形中形成了社交網絡共同體,以此表明“我也是錦鯉大軍中的一員”,從而尋求社會認同,加強自我安慰的心理確認,進一步逃避現實。
然而這樣的社交儀式并不能使得現實狀況有任何改變,反而陷入了機械式尋找娛樂的泥淖。英裔美國心里學家威廉·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提出了傳播的游戲說,他認為有一些傳播活動不帶有傳遞信息的目的性,而是傳播本身就是目的,能帶來快樂,并且可能因為過于投入,連根本的快樂也感受不到。人們陷入“錦鯉奇觀”之時,本身目的早已不在于真的祈禱,而是已經轉化為了一種社交儀式行為,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說,一切公眾的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娛樂的附庸。
4 ?結束語
“錦鯉”充斥在手機屏幕中,甚至已經成為消費社會中的一種營銷方式,麻醉大眾的精神,“以戲劇化的方式解構社會沖突和心理斗爭,進而影響大眾文化的建構和發展”。在“錦鯉”奇觀的熱潮之下,我們需要更多的冷思考。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凱勒著.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葉虎.巴赫金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網絡傳播[J].理論建設,2006(5):67.
[3]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