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摘 ?要 ?典型人物專題片對新聞宣傳、輿論引導、塑造社會模范都產生著重要影響。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典型人物片的傳統創作觀念和模式都面臨重大挑戰。文章旨在探索在新媒體環境下典型人物專題片的創作觀念。
關鍵詞 ?新媒體;典型人物專題片;理念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9-0117-02
1 ?在創作方法上尋求創新
1.1 ?采用大眾視角,符合時代精神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受眾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可以再次傳播。能否符合大眾的審美顯得尤為關鍵,典型人物專題片既要具備專業素養,還需要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精神,才能受到普通受眾的青睞,否則作品也無法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受眾在關注先進人物優良品質的同時,也會好奇他們的缺點。所以要求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可以適當表現他們的某些確實存在的缺點、弱點。這樣才能使人物“立”起來,這樣的人物形象才更加有血有肉,為受眾所接受。央視播出的人物專題片《我們都是追夢人》塑造了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等普通勞動者,不僅在自己平凡的崗位默默奉獻,還努力去追求著各自人生的新目標,實現更高的人生理想。這些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給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昭示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時代精神。人物專題片《履責盡責勇挑重擔——唐旭東》就塑造了一名一心撲在基層扶貧工作上黨員領導干部唐旭東,在展現他走村入戶為美麗鄉村和扶貧工作盡職盡責的同時,也通過鏡頭流露出對母親和女兒照顧不到的自責之情。
1.2 ?運用電影級鏡頭語言拍攝人物專題片
新媒體能夠將海量的信息資源實現碎片化的傳播。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獲得受眾的青睞,勢必要提高專題片的制作水平。電視鏡頭講究信息的捕捉,強調真實親切,語言風格樸素平和。電影鏡頭語言更注重時空造型,意味著更講究機位、角度、景別、運動方式、構圖等鏡頭語言。我們創作的人物專題片《在垃圾堆中燃燒二十三年青春——鄧衛忠》,講述的是陽山縣垃圾填埋工人鄧衛忠默默奉獻、愛崗敬業的故事。為了真實展現他開推土車填埋垃圾的實況,我們運用大疆無人機航拍垃圾填埋場整體環境的惡劣,采用全畫幅相機拍攝推土車全景,利用GoPro運動防抖相機拍攝鄧衛忠在駕駛室內工作的近景和神態。通過多機位多角度多景別的創作方法使得影片鏡頭語言更豐富,觀賞性也更強。
1.3 ?采用故事凝練、緊湊的敘事節奏
盡量避免長鏡頭、慢動作等藝術效果,在簡短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情節線索和信息量。專題片《在垃圾堆中燃燒二十三年青春——鄧衛忠》整個片長是3分45秒,我們用了3分5秒展現出了他工作環境的艱辛,講述了他如何從開始不適應到堅守了23年的心路歷程,最后用40秒來抒情和結尾,2~3秒的鏡頭切換也保證了整個敘事故事凝練、節奏緊湊。
1.4 ?重視細節的影片才具有感染力
創作者要有敏銳的眼光和觀察事物的能力,注重捕捉主角的真情實感。在專題片《在垃圾堆中燃燒二十三年青春——鄧衛忠》中,我們記錄下了鄧衛忠從垃圾填埋場回到家后馬上清洗工作服的小細節,不僅真實而且從側面反映出他工作的艱辛與不易。人物專題片《堅持愛心善行締造山區愛心教育-馮路養》講述的是南粵優秀教師馮路養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山區教書育人的故事。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在他書柜里發現了學生們在教師節給老師們畫的彩筆畫。其中一幅作品《大樹和小花》將老師比作大樹,將學生比作小花。這一細節的呈現既傳遞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敬意和感恩,又傳遞出老師們對孩子們真切的愛。使整條片子主題得到升華、情緒感染力得到提升。
1.5 ?后期精心制作,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后期編輯是體現節目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重要工作。敘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心理狀態都要通過畫面和聲音效果來表現。
如人物專題片《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頭雁——黃火焱》中,當村支書黃火焱告訴貧困戶鄺土祥,他們家的危房得到財政補助得以改造時,鏡頭切給了危房中鄺土祥的小女兒,她正在昏暗的床邊寫著作業。此時配著旁白“等危房改造好了,女兒便能有一間明亮的小書房來讀書寫字”舒緩的音樂也跟著起來。旁白結束后剪輯師并沒有急于切換畫面,而是加上了一組八秒鐘的她在讀書寫字的近景和特寫鏡頭,觀眾能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她不懼困難的樂觀態度,和鄺土祥一家生活條件的艱苦,通過對比蒙太奇將她勤奮讀書與艱苦的家庭環境相對比,更讓觀眾明白鄺土祥一家危房改造的必要性,不僅能畫龍點睛,還升華了主題思想。
1.6 ?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豐富觀影體驗
VR技術透過頭顯給觀者塑造的是一個“沉浸式”360度的空間,貼近親眼所見,它突破了畫框的限制,不再是一個有限制的平面。觀眾能參與到故事當中,形成某種情節走向。VR紀錄片《消失的綠洲》展現的師摩洛哥的一片綠洲因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逐漸發生變化的故事。這部紀錄片使用沉浸式的敘事方式展現了這里是如何被撒哈拉沙漠吞噬的。利用VR人們可以深入了解影片中的故事,設身處地的感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從而激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2 ?在媒體融合上尋求突破
新媒體環境下典型人物專題片應利用新媒體平臺來提升作品影響力。典型人物專題片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來擴大收視范圍。新媒體也需要優質的內容來增強平臺的吸引度。在媒體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下,典型人物專題片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更好地突破,需要的是融合。
2.1 ?建立全媒體的傳播格局
基于網絡媒體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專題片在新媒體平臺上能實現循環播放,觀眾可通過多種媒體形式接受信息,能有效擴大專題片的傳播范圍。比如全國和各省市級的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站及微信公眾號、中國網絡電視臺在內的各省市網絡電視臺、還包括騰訊、網易等大型網絡媒體。同時在設置互動點評區域,滿足受眾發表意見的需求,而且創作者能根據評論優化和調整節目形式和質量。
2.2 ?建立多維度傳播途徑
新媒體支持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文本形式,超文本與超鏈接為廣泛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典型人物的傳播不再是局限于文字,而是可以實現專題視頻、推文和投票活動等。通過這種全方位的報道和傳播,形成一條完整的傳播鏈,產生持續的影響力。如陽山縣共產黨員梁清雁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故事,就運用多種傳播形式和符號,先由“清遠婦聯”公眾號發表推文《梁清雁:挖掘生態農業優勢,帶領農民發家致富》來引起廣泛關注,再由專業的影視團隊跟進繼續挖掘,以梁清雁先進事跡為線索,為其拍攝人物專題片《百花齊放春滿園-梁清雁》。完成專題片制作后,在電視臺、黨員遠程教育網、騰訊視頻、市組織部公眾號分別發布,形成聯動和多次的傳播效果。
2.3 ?建立與時俱進的傳播手段
新華社在2019年3月發布全新升級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并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節目,這是人工智能與新聞采編深度融合的最新突破性成果。在2019年央視《我要看春晚》等融媒體直播特別節目中實現VR內容在電視端和移動端同步播出。現場布放的6目8K超高清全景攝像頭采集現場信號,通過5G網絡回傳至融媒體平臺,使用戶可以突破以往平面直播的局限性,看到不一樣的立體春晚。用戶可以隨心所欲的調整觀看角度,真正實現同步式、沉浸式、高清晰的虛擬體驗。隨著AI(人工智能)和VR(虛擬現實)技術逐步成熟和普及,這些新媒體的手段同樣也為人物專題片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3 ?結束語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媒介生態的巨變和媒體格局的重組,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媒體的迭代更新,而且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一起帶入了全渠道、多終端的深度融合的融媒體時代。典型人物專題片只有積極融入新媒體并結合新媒體的優勢,不斷更新創作理念、提升專題片制作質量、堅定走本土化、多樣化的道路,才能制作出更多優質的典型人物專題片。
參考文獻
[1]袁紅.電視專題片攝像的創作與編輯意識實踐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7(10):178.
[2]李剛.電視專題片攝像的創作與編輯意識的重要性[J].電視指南,2018(3):74.
[3]陳一葦.淺析VR技術在紀錄片中的運用[J].今傳媒,2018(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