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智

中國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和制裁。美國政府宣布,管制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美轄區內的公私財產,禁止一切在美注冊的船只開往中國港口,實行包括石油在內的全面禁運。有西方經濟學家預言:“石油短缺,紅色中國經濟機器也許在某一天早晨會驟然停止運轉。”西方軍事學家聲稱:“石油短缺,中共軍隊撐不住哪怕是一場防御性的戰爭。”
如何破除“貧油國”的“緊箍咒”,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為之殫精竭慮。1952年2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十九軍五十七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又稱石油師),由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張宗遜及十九軍軍長劉金軒、政委汪鋒主持,五十七師政委張文彬、師長張復振一起接受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命令,率部奔向石油戰場。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五十七師是由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十七師和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二旅三十六團共同組建的一支善于野戰的部隊。西北民主聯軍三十八軍十七師原是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創建和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1936年在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的領導下,參加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抗日戰爭中,十七師在趙壽山將軍的領導下,同八路軍一起并肩作戰在中條山,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英勇奮戰在抗日最前線,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解放戰爭中,僅在陜南戰場就殲敵2.5萬多人,解放縣城20多座,創造了輝煌的戰績。該師還是解放漢中的主力部隊之一。1949年11月25日,所部從湖北的蜀河口出發,沿漢白公路向西挺進,連克旬陽、漢陰、石泉,然后渡過漢江接連解放了西鄉、洋縣、城固,于12月8日進入漢中市與已到達漢中的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會師。共和國建立初期,五十七師又奉命參加了漢中剿匪。
1952年“八一”建軍節時,全師8000名官兵軍陣威嚴地在漢中市北校場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和命名典禮大會,聆聽由西北軍區代表中央軍委宣讀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的改編令,宣告共和國第一支石油部隊的誕生。此令說:
我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十七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過去曾是久經鍛煉的、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戰斗隊,我相信你們將在生產建設的戰線上,成為有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你們將以英雄為榜樣,在新的戰線上奮斗,并取得輝煌的勝利。
從此,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惟一的一支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序列的石油第一師部隊。這支部隊為建立和發展中國石油工業、甩掉中國是“貧油國”的帽子、成為世界第五位(2017年排位)產油大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在西北軍區、西北石油管理局的領導下,石油師在漢中市開始了各項準備工作。1953年下半年,各團陸續告別漢中,奔赴人煙稀少、氣候惡劣、一片荒漠的玉門油田。改編后,原五十七師師部機關變為石油工程師機關;原一七○團變為石油師鉆井教導團,改編為延安棗園鉆井大隊,去陜北油田;原一七一團組成了玉門礦務局基本建設工程處;師部直屬機關成立油田鉆井局(包括陜、甘、青、川四省的11個鉆井區),隸屬于中央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原一七二團與蘭州石油運輸總站合并,成立玉門礦務局酒泉運輸處。師長張復振任玉門礦務局第一副局長,政委張文彬任鉆探局局長兼黨委書記,副師長張仲良、參謀長陳壽華任鉆井局副局長,師政治部主任秦峰任副局長兼黨委副書記。
石油師人以“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誓言,吃盡了人世間難以想象的苦和累,拿下了一個又一個油田。他們懷著“我為石油走天崖、哪里有油哪安家”的英雄氣概,輾轉征戰,先后戰大慶、奔任丘、赴江漢、走勝利、到長慶,取遼河、中原,下南陽、南海油氣田等,一次又一次的艱苦奮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開創出中國的石油工業。

1952年8月1日,石油工程第一師在陜西省漢中市北校一場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
此前,第十九軍第五十七師由于長期戰斗在陜、鄂等地,有不少安康、商洛人,進駐漢中后,又有漢中各縣的大批青年參軍,成為該師一支非常活躍的力量。這些青年知識分子大部分來自漢中。詩人李季說過:“凡有石油處,都有玉門人!”玉門人則說:“凡有玉門人,就有漢中籍。”
60多年過去了,在我國目前蓬勃發展的石油工業中,玉門油田似乎已被人們遺忘。但是在共和國剛剛誕生后的1950年代,她可是赫赫有名,是共和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她的兒女們已分布在中國各大油田,作為玉門的主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也就成了我國石油工業戰線上的一支骨干力量。這些石油工業的開拓者,至今仍自豪不已,他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與期望,為我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師長張復振,早年參加楊虎城部隊,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西北民主聯軍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的組織者之一,曾參加過西安事變以及百團大戰、淮海戰役等。1955年玉門市成立時,他被選舉為第一任市長。
師三團政委宋振明,幼年參加八路軍,他到玉門時,任酒泉運輸處副處長。開發大慶油田時,調大慶任總指揮。曾任石油工業部部長。
師二團團長賈振元,參加過許多著名戰役,在襄樊戰役和淮海戰役中,他多次立功。到玉門后,任管理局副局長。后調石油工業部任管理局局長。
師政治部主任秦峰,任玉門油田礦務局副局長兼黨委副書記,后調新疆開發克拉瑪依油田,任新疆第一任石油管理局局長,后任江漢油田總指揮。
師政委張文彬,任玉門油田鉆探局局長兼黨委書記,大慶油田會戰時任大慶油田副總指揮,后調四川省石油管理局任局長,1970年代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

1960年代,油田開發建設初期豎立起來的“五面紅旗”——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鴻昌(從右至左)。
大慶油田著名的全國勞動模范王進喜、段興枝、馬德仁、朱洪昌、薛國邦、江海寬,都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五十七師到石油戰線后調去大慶油田的。
原大慶油田1206鉆井隊隊長段興枝,漢中洋縣人,是石油師的老英雄,他與王進喜、馬德仁、薛國邦、朱洪昌是當年大慶油田會戰的“五面紅旗”。在大慶油田會戰時,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曾經對他有一段精彩的描述:“1206鉆井隊隊長是個青年,叫段興枝。這個人是火性子,有一次,這個隊和別的隊比賽,他三天三夜沒下井場,眼睛都紅了,堅持戰斗。”康世恩盯住了他的那股虎勁,頗有幾份孩子氣的不服輸的犟勁。1960年秋,余秋里、康世恩和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的幾位領導親自為這“五面紅旗”挑選了5匹杏紅色的伊犁馬。段興枝騎在馬背上,頭戴鴨舌帽,大慶油田領導同志牽著韁繩在前面引路,他們跟在后面溜了一圈。
江漢油田處長趙作興是漢中寧強人,1952年隨五十七師到石油戰線,先后轉戰于玉門、大慶、南陽、江漢等油田,大半個中國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
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番號已經撤銷。但是,多年來,石油師8000多名干部、戰士,堅決遵循毛澤東主席命令中的要求,始終以此鞭策、鼓舞自己去努力奮斗,和全國石油職工一道,參與了多次石油會戰和各方面的生產建設工作,為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莊嚴宣告:“中國石油產品已基本自給,中國人民用‘洋油'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正是石油師人的艱苦努力,僅用了10多年時間,中國的石油工業就已初具規模。
1960年代中期,朱德總司令視察大慶油田后對康世恩同志說:“石油師變成了一支掌握了現代化技術的解放軍,保持了解放軍的優良傳統,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主體動力作用。”這也是中央軍委對石油師最高的嘉獎。
康世恩同志生前對石油師給予了高度評價:石油師的同志們認真執行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努力實現命令中提出的要求,為石油工業的勘探、開發和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人民建立了新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