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林

張建中,1955年10月被授予中校軍銜。1957年6月被授予“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60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88年8月,總政治部授予他“二級紅星勛章”。革命戰爭年代,張建中曾在四川梓潼和東北黃家山戰斗中兩次負重傷,國家民政部頒發“二等甲級”軍殘證。
張建中自幼參加紅軍,兩次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辛。他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60年代,張建中又率高炮師兩次援越抗美,所部擊落擊傷美國飛機100多架。直到晚年,他還在指揮炮兵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他的一生,可謂戎馬天涯、征戰一生。
張建中,1921年2月出生于陜西寧強縣代家壩鎮張家壩村,乳名庚娃子。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發動了陜南戰役,一舉解放寧強、勉縣,逼近漢中。張建中的家鄉迎來了紅軍,組織貧苦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張建中當上了村兒童團長,站崗放哨,吃上“軍飯”,并產生了當紅軍的念頭。父親是支持他去的,覺得紅軍是窮苦人的隊伍,跟這樣的隊伍干,兒子才會有出息;而母親堅決不同意,她不想讓兒子當兵打仗,準備讓兒子給人當上門女婿,過安穩日子。雖然父母意見不一,但張建中鐵了心,一定要去當紅軍。他約好同伴去十幾里路遠的大安鎮,找到紅軍征兵站。一個紅軍排長問了他們的基本情況,14歲的張建中撒謊說滿了15歲,紅軍排長給他和一路來的8個伙伴辦理了當兵手續。
張建中參加紅軍后,被分到紅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政治處宣傳隊,洪學智是他們的主任。張建中識文斷字,聰明伶俐。宣傳隊主要任務是排節目演出,搞宣傳鼓動。張建中很快學會打快板,吹笛子,還會編快板詞,唱好多首紅軍歌曲。每到一個地方,他還有個任務,即提上石灰桶,走街串巷書寫紅軍標語。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撤離寧強,張建中隨同紅軍離開家鄉。這一走就是15年,音訊全無,母親張何氏經常站在路邊,望著兒子離去的方向,不停地擦拭眼角的淚水,朝思暮想盼兒歸。
直到晚年,張建中還清楚地記得紅軍離開川陜蘇區的準確時間是“1935年3月28日午夜”。那天深夜,紅四方面軍在廣元蒼溪段強渡嘉陵江,一舉突破川軍防線,迅速向川西進軍。長征路上,張建中行軍中是宣傳員,加油鼓勁;打仗時又是擔架兵,救護傷員。在攻打梓潼戰役中,陣地上彈藥告急,張建中因家里曾養過騾馬,會駕馭,便奮不顧身地趕了一架馬車,裝上急需的彈藥,冒著槍林彈雨送到前沿。彈藥及時送到了,紅軍一個沖鋒,打退了川軍,但一顆子彈從張建中前肚子射進,從背后貫穿出去,這是他參加紅軍的第一次負傷。張建中被送進紅軍醫院,子彈沒有傷及要害,加之他年輕,生命力旺盛,傷口很快愈合,回到宣傳隊。張建中作戰勇敢,人又機靈,被師政委陳錫聯要去,當了他的勤務兵。因為陳錫聯識字不多,高小水平的張建中還時常教政委認字,被陳錫聯稱作“小先生”。
就這樣,小小年紀的張建中在紅軍隊伍里,爬雪山過草地,面對饑寒交迫,餐風露宿,但他精神抖擻,一點都不怕苦,還喜歡幫助戰友們,大家都非常喜歡他。在翻越雪山時,張建中被紅四軍政治部主任洪學智臨時調到紅四軍收容隊。在雪山頂,他們連續發現6個紅軍戰士倒在雪地里。收容隊不忍心戰友們長眠雪山之巔,硬是抬下山來。沒想到竟然有5個戰友活了過來。洪學智特地表揚了張建中,也記住了這個有勇有謀叫庚娃子的小戰士。此后見到他,就以庚娃子稱呼。
經受了一路的艱險,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張建中終于隨紅四軍抵達甘肅會寧。1936年6月,張建中在慶陽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2月,張建中隨師長陳錫聯參加援西軍,離開慶陽城,直奔西南方的鎮原。在鎮原,他被編入援西軍教導團第六隊學習,等待西進的命令下達。3月13日,卻聽到西路軍全軍覆滅的噩耗,張建中放聲大哭,悲傷了好幾天,因為西路軍里有他不少熟悉的戰友。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迎來了國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紅軍完成改編,張建中經過組織考察,被選拔到八路軍一二九師機要科擔任譯電員。那段時間,他把密電碼記得滾瓜爛熟。收發電文又快又好。因為經常接觸師首長和抄寫電文,他的思想認識水平也得到提高。
1937年10月5日,張建中隨一二九師師部在韓城龍門渡過黃河,一路行軍至山西侯馬,然后改乘火車,進駐五臺縣東冶村。在那里,他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著,及時把太行山情況電傳中共中央,也準確抄收延安的指示電文。但他還是一心想到一線部隊去殺敵,為此,他找過老上級、時任七六九團團長的陳錫聯。可劉伯承師長不答應,因為譯電員這個崗位特殊,是不會輕易替換的。雖然師長不同意,張建中還是認為熱血男兒是應該上前線殺鬼子的。
機會終于來了。根據抗戰需要,一二九師決定選送一批抗戰骨干深造學習。1940年10月,張建中被選送到延安抗大三分校學習。這是中共中央為培養特殊兵種干部設立的分校,坐落在清涼山麓,學員主要來自八路軍、新四軍各基層部隊。當時,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延安被胡宗南從軍事上、經濟上嚴密封鎖,非常困難。毛主席發出“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張建中一到延安,就開始邊學習邊生產,多次到離延安20公里遠的勞山去背木炭。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抗大學習,張建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1941年8月來到山東抗日前線,先到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報到,政委羅榮桓、參謀長陳士渠、政治部主任肖華接見了這批延安來的抗大學員,并很快將他們分配到各部隊。張建中等3人被分配到魯北的清河軍區。清河位于山東的東北部,靠近渤海灣。1941年前后,侵華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實行“三光政策”,集中了侵華兵力的75%以上,偽軍90%以上,瘋狂向八路軍、新四軍進剿。敵后抗戰進入最困難階段。
張建中這次分配到清河軍區,本來是安排擔任營教導員的,因為“精兵簡政”被降職使用,擔任清河軍區直屬團一營一連指導員。司令員楊國夫曾是紅四軍十二師團長,是張建中熟悉的老首長,為降級使用給他做思想工作。張建中爽朗地笑著說,只要打鬼子,官大官小不在乎。愉快地接受了職務安排。在部隊,他先后參加了清水泊、三里莊、反“蠶食”、反“掃蕩”,大小仗打了上百次。后來,張建中被楊國夫司令員安排到直屬團特務連任連長,負責清河軍區機關的保衛工作,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1945年8月,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變化,渤海軍區主力奉命改編為山東野戰兵團七師,張建中也提升為十九團一營副營長。

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向天津守敵發動總攻,次日下午解放天津。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內戰。張建中所在部隊接到命令,日夜兼程開赴東北,在山海關,他們與在秦皇島登陸的國民黨兩個軍打了數場惡仗,歷時半個月,守住了進軍東北的通道,為后續部隊進入東北贏得寶貴時間。
張建中隨七師一路行軍,目的地是北滿的遼源。1946年元月,該師在三肇地區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七師,擴充到3個旅,掃清了松花江以北、中興鐵路以南的大大小小的股匪,在嫩江平原建立了穩固的解放區。當年3月,蘇聯紅軍從東北陸續撤離,國民黨軍趁機占領長春。張建中所在部隊奉東總指令,開始了奪取長春的戰役。之后,奉命西進,增援四平。四平處于長春和沈陽的中間,中長、平齊和四梅3條鐵路在市區交匯,屬軍事要地。張建中所在部隊和國民黨新一軍進行了殊死的搏斗。后來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圍攻錦州,張建中都參加了,期間被提升為營長。在攻打吉林外圍的團山子戰斗中,27歲的張建中被提升為十七師四十九團副團長。
1948年1月7日,在攻打黃家山的戰斗中,張建中被子彈擊中頭部,子彈出口形成一個拳頭大個的血窟窿,他昏迷不醒,傷勢很重。在縱隊醫院,縱隊司令員洪學智打來電話:“用最好的藥,用最好的醫生,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一定要把庚娃子救活。”張建中躺在手術臺上,但沒有醫生敢為他做手術,因為成功率幾乎為零。最后還是在一位日本反戰同盟醫生的全力搶救下,整整做了6個多小時的手術,才把張建中從鬼門關拽回來。術后第3天,張建中就有了食欲,身體恢復很快,除了一只耳朵失聰,其他完好無損。罕見的軍人,神奇的體魄,頑強的生命力,那么嚴重的傷,3個月就康復了,被醫院驚為奇跡。張建中精神抖擻地回到部隊,歸入改編后的四十三軍一二八師三八二團。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關內,直奔天津,拉開了平津戰役的序幕。1949年1月14日,解放軍開始了攻打天津的戰斗,張建中所在的一二八師由和平門攻入,連續攻占敵人的據點自來水廠、南開中學、海光寺和電車公司,經過29小時的激烈戰斗,城防司令陳長捷吹噓為固若金湯的天津被解放軍占領,一二八師共斃敵465名,俘虜7760名。天津攻克后,傅作義率所部25個師共25萬人放下武器出城接受改編,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2月3日,張建中所在的三八二團從永定門入城,在前門接受了東野、華野首長的檢閱。
此后,三八二團在通縣以南的徐官屯休整,又接到出發命令,一二八師作為四野的先遣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行軍,穿過河北、河南,通過黃泛區,翻過大別山,行程1300公里,抵達長江以北的河口地區,開始了打過長江去的準備。
5月15日,部隊勝利渡江,張建中所在部隊馬不停蹄地開赴湘贛、解放兩廣,一路追擊,該團在博白生擒了白崇禧集團的兵團司令張淦。
1949年12月23日,四十三軍抵達湛江,開始了解放海南島戰役的準備。張建中接到命令,改任三八四團團長。他組織戰士開始了渡海訓練,并提出把“陸軍變成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口號,開展了“爭當泅渡能手”活動,進行刻苦訓練。
1950年4月16日晚,張建中所在團和萬名將士渡過瓊州海峽,在玉抱港、才芳嶺一帶強行登陸。在向縱深挺進時,遭遇薛岳5個師包抄,全團在黃竹、美亭、風門嶺一線與敵展開了空前慘烈的拼殺,后在四十軍登陸部隊的支援下終將敵人擊潰,一舉解放海南島。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公然宣布武裝入侵朝鮮,朝鮮局勢惡化。中央軍委作出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并以四野的十三兵團為主,組建東北邊防軍。張建中敏銳地判斷,一場大戰難以避免。習慣于打仗的張建中,還真閑不下來,于是便去廣州軍區找老首長洪學智,要求去東北邊防軍。洪學智和十三兵團司令員鄧華通了電話,鄧華正缺少得力干部,對張建中也熟悉,馬上讓張建中去廣州十三兵團機關找作戰處報到。7月25日,作戰處副處長楊迪歡迎這位久經沙場的老紅軍前來工作,說鄧司令安排你擔任司令部偵察科副科長,你看可以嗎?張建中說堅決執行命令。遂于當晚改換番號為十五兵團機關從廣州南站乘專列南下,27日晚到達武漢,在四野總部休息一天,28日晚,專列北上。經過幾天幾夜,抵達遼寧安東(今丹東),張建中一到駐地,就開始了偵察科這一新工作。
1950年10月19日晚,兵團司令部機關隨四十軍一一八師前衛團跨過鴨綠江,向朝鮮秘密開進。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兵團機關轉為志愿軍總部機關(以下簡稱志司);在金日成的建議下,志司入住平安北道的大榆洞。這是一條四面環山、林木茂密的山溝,有幾處廢棄金礦洞,搭建了數間簡易房屋,布置為志司指揮機關。
彭德懷司令員宣布了中央軍委關于志愿軍總部領導班子及所屬處室負責人任職命令。張建中被任命為志司情報科副科長,主要任務是截聽對方密碼電臺通訊,破譯對方通訊密碼,深入敵營獲取密碼或在敵特機關發展內線建立特情關系,以掌握敵人動向。
很快,美軍發現大榆洞是一處軍事基地,不斷有偵察機在上空盤旋。11月25日,美國飛機投擲燃燒彈,張建中目睹了毛岸英等3位同志的犧牲過程。但他此時并不知道彭德懷司令員的俄文翻譯、和他們朝夕相處非常要好的戰友毛岸英是毛澤東主席的兒子。
1951年6月,志愿軍后勤司令部成立,洪學智任司令員。洪學智到任后,帶來一批他熟悉的干部,老部下張建中被選中,擔任參謀處戰勤科長。戰勤科的主要職責是:組織綜合協調、檢查督促、指導后勤戰備訓練和應急物資貯備。后勤司令部成立后,應對敵人的空中“絞殺戰”,建立起一條炸不垮的鋼鐵運輸線,有效地解決了前方將士的后勤保障,確保了歷次戰役的勝利,最終將美軍逼到談判桌前。
張建中還是不愿呆在機關,想到一線部隊帶兵打仗,多次向洪學智提出要求下部隊面對面地同美國兵干。洪學智本來考慮讓張建中去后勤五分部出任參謀長,級別副師。但張建中不愿呆在后勤,還是堅持要下部隊,在他的軟磨硬纏下,被任命為高炮六十四師六一○團團長。他高高興興上任了。張建中是干一行愛一行的優秀干部,很快成為高炮部隊的優秀指揮員。該團在配屬上甘嶺的炮火支援中,為了保障后勤供應線,對每天出動500架次的美軍飛機,組成高、中、低三層火力網,一個月時間里,先后對空作戰270次,擊落敵機17架,擊傷13架。
1954年,為慶祝國慶5周年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中共中央決定舉行大閱兵。防空部隊奉命組成檢閱方陣,張建中所在的六一○團也被光榮抽調,從7月1日開始,他們在駐地進行閱兵訓練。經過兩個月的刻苦訓練,終于達到了受閱各項指標。8月底,六一○團赴北京進行合成訓練。10月1日,光榮地走過天安門,接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檢閱。
期間,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炮兵六十四師歸國入閩,擔負福建沿海地區的防空作戰任務。六一○團完成了大閱兵任務后,即從北京轉赴福建。1955年3月,高炮六十五師進駐福清地區。5月,進駐省會福州。1957年11月,張建中提升為高炮六十五師參謀長。這一期間,還發生一件軼事:張建中在選送沈陽高級炮校學習中,因為對教員(國民黨軍官留用)老拿國民黨軍戰例說事不滿,頂撞教員,擅離課堂,受到校方批評。在1955年評定軍銜時,本來評為上校,宣布時變為中校,妻子和孩子常拿這件事開他的玩笑。

志愿軍高炮團
1959年至1961年,我國經歷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蔣介石也瘋狂叫囂反攻大陸。中共中央發出《準備粉碎國民黨軍進犯東南沿海地區》的指示,高炮六十五師進入臨戰狀態。該師先后擊落擊傷敵機27架,受到了國防部的通令嘉獎,《解放軍報》還發表了“五戰三捷”的社論。之后,張建中調任駐守廈門的高炮六十三師副師長。
1964年8月,美國制造北部灣事件后,開始把戰火擴展到越南北方。1965年2月,美國總統約翰遜批準了代號為“火箭行動”的空中大轟炸,列出北越94個空襲目標,先后出動300架次飛機狂轟濫炸,造成大批平民傷亡。1965年4月,胡志明主席的特使、越南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來中國尋求援助。毛主席提出“無條件滿足越方要求”。
1965年8月1日,高炮六十三師兵出友誼關,整裝開赴越南諒山一帶,師番號改為工程六十三支隊,換穿越南人民軍服裝,開始了援越抗美斗爭,主要擔負宋化地區城市和倉庫以及公路橋梁的防空保護。8月23日,美軍“F-8A”型6架、“A-4B”型15架飛抵我六二八大隊防空區域開始俯沖轟炸,我高炮部隊當即開火,擊落擊傷敵機各1架。這是六十三師出國首戰,雖然有戰績,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戰后,張建中深入到連隊總結經驗教訓,比如以營為單位,集中火力打一架;打低不打高,打近不打遠;雷達斷續開機等,并通報各大隊。9月20日,美軍飛機飛臨六○九大隊空域,我高炮部隊沉著應對,擊落美機3架,擊傷1架,我方無傷亡。越南國防部長武元甲致賀電,通令嘉獎。
10月7日上午,惱羞成怒的美軍出動10批,每批2至4架的小編隊,間隔2分鐘的密集度,對六○九大隊高炮陣地進行了狂轟濫炸,高炮迎頭痛擊,擊落敵機5架,擊傷4架,但也造成了27名戰士犧牲,47名戰士負傷,大隊(團)指揮機關被炸,大隊長、政委、參謀長犧牲,這是六十三支隊遭受的最嚴重損失。當晚,張建中徹夜未眠,懷念犧牲的戰友,并寫下悼詩:
山高路險宋化鎮,江河激浪怒沉淪。
援越炮兵射飛賊,將士英靈泣鬼神。
10月12日,廣州軍區在廣西南寧市召開追悼會,北京三總部來首長參加,悼念抗美援越、為國捐軀的烈士。
1966年1月,六十三支隊接到總參“輪戰換防命令”,撤回國內休整。臨走前,胡志明在河內親切會見了張建中等支隊領導,對中國軍隊的英勇作戰表揚和感謝。越方還在諒山市召開隆重的慶功會,授予六十三支隊一些連營單位和個人功勛獎章。根據戰報:六十三支隊進入越南防空作戰歷時半年時間,作戰13次,以連、營為單位計算37次,共發現敵機131批452架次,擊落敵機53架,擊傷22架,斃敵飛行員3名,俘獲美軍飛行員3名,取得了驕人戰績,完成了保障“北線”鐵路及公路的暢通任務。
剛回到國內,副師長張建中就接到調令,出任在廣西柳州新組建的高炮七十師師長。該師兵員是由廣州軍區東線高炮群指揮部和四十一、四十二、五十五軍的高炮營組建而成,外加一獨立高炮團。當時裝備為我國最先進的100、37、57高炮,是軍委炮兵裝備最好的齊裝滿員師(后于1985年大裁軍時撤掉)。在柳州,張建中排除種種干擾,圍繞準備打仗,帶領全師官兵開始了新組建部隊和新裝備使用的適應性訓練。
1967年7月,七十師接到中央軍委電令,開赴越南換防在越南北太省會太原的沈陽軍區高炮六十二師。8月16日,該師從友誼關和水口關分別進入越南,這也是張建中率領解放軍最新裝備的高炮師第二次進入越南。他們部署在越南北太省,位于河內市北80公里。重點保護太原省會,越南鋼鐵廠、電廠和一號公路加百橋段。蘇聯的一個導彈營和朝鮮一個女子高炮營也部署在這里。
張建中是個善于動腦子的優秀指揮員,針對美軍空中優勢,研究出“高炮打游擊”的新戰法和“各類炮混編,低來低打,中來中打,高來高打”的炮火部署,無論敵機在何高度都會遭到痛擊,且屢屢見效,解放軍還傷亡最少。后來,連高傲的蘇軍導彈營和朝鮮女子高炮營也派人來學習中國高炮部隊打飛機的經驗。美國五角大樓的將軍們對此非常頭疼,也使美軍飛行員非常膽怯,美國人竟然在“美國之音”對越廣播中,點名張建中,威脅要進行斬首行動。
1968年3月,該師完成援越抗美防空作戰任務,張建中率領這支英雄的部隊凱旋歸國。根據戰報:該師援越抗美作戰歷時半年,歷經大小戰斗50多次,擊落敵機55架,擊傷51架,打出了軍威。1968年,張建中出席總政召開的六兵種赴越作戰表彰會,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1968年10月,張建中升任廣州軍區炮兵副司令,全家從廣西柳州搬往廣東花縣。1970年4月,張建中作為解放軍僅有的幾名代表,應邀去甘肅酒泉,觀摩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1975年5月,廣州軍區炮兵司令部裁撤,張建中改任廣西軍區顧問。1980年10月,經中央軍委批準,張建中離職休養。
2014年8月9日,張建中在廣州軍區總醫院逝世,終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