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澤平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當前我國金融供給側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從金融體系資金流動鏈條的角度來看,金融體系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資金端、金融機構及市場、融資端,即居民和企業的資金通過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流向具有融資需求的行業和部門。當前我國金融供給與資金端、金融機構與市場自身、以及金融供給與融資端均存在結構性匹配問題,具體來看:
第一,在金融供給與資金端,一是房地產擠出金融資產投資,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占比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水平;二是金融產品匱乏,資金期限較短,居民大量投資于存款、理財等產品,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投資占比較低,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第二,在金融機構與市場方面,我國金融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占比較低,且發展不充分;間接融資中以銀行為主,其他金融中介占比較低;銀行中以大型銀行為主,缺乏定位于專注微型金融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且中小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相對較弱,易出現信用風險。第三,在金融供給與融資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金融需求快速變化,然而金融供給轉變緩慢,滯后于實體經濟結構升級,難以滿足有加杠桿需求的部門。我國偏間接融資且以大型銀行為主導的金融供給,具有風險偏好低、重抵押物、風險識別能力弱等特點,有效支持了過去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當前經濟發展以消費、創新、中小企業為主要驅動力,具有輕資產、高風險等特點,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亟待進行系統性金融體制改革。
針對目前金融供給側結構三大問題,未來政策要在以下幾方面著重發力:第一,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鞏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補齊金融業短板;第二,加大金融改革開放力度,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為微觀主體發展注入活力;第三,從資金端來看,增加多層次金融產品供給,豐富居民和企業投資渠道,加強股票、債券、基金、理財、保險等金融產品布局,降低房地產在居民資產中的配置比重;第四,從金融機構和市場來看,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豐富多層次銀行體系、推動科創板和注冊制落地、完善債券市場結構、建立完善的退市機制,改善金融機構和市場結構;第五,從融資端來看,要改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供需結構,引導資源向效率更高的領域流動,避免資金過度流向杠桿過高的領域,將資源向效率更高的民企、小微企業和新興科創企業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