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童 中國人民大學
擺脫貧困,見證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本色,是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源于他40多年來從農村到縣、市、省、中央始終牽掛貧困群眾的扶貧情結,在梁家河,他最大心愿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到了正定,他甘冒風險也要摘了“高產窮縣”的帽子;在寧德,他帶領探索“弱鳥先飛”的脫貧路。一直到省里、到中央,扶貧這件事他始終掛在心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全國10多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他先后在河北阜平、部分省區市扶貧攻堅與“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等時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并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戰略,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武陵山區和秦巴山區的15個貧困區縣,貧困集中度高。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講到,“最擔心、最揪心、最不托底的事情就是扶貧”,強調重慶脫貧攻堅的這個任務不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現全面脫貧困難較多,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偏遠山區,山高溝深,還有一些屬于深度貧困,要徹底實現全部脫貧,面臨重重困難。二是鞏固已完成的脫貧成果難度較大,一些脫貧對象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剛剛越過貧困線,自我創新發展能力不足,隨時有重返貧困的可能。三是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任務較重,目前獲得的脫貧的成果,有的只是面上的脫貧,想要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實現區域性徹底脫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任重道遠。
為進一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4月換乘3種交通工具來到重慶大山深處的華溪村(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鑲嵌在群山高山之中)視察時強調,“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抓好落實,一鼓作氣,頑強作戰,越戰越勇,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扎實做好今明兩年脫貧攻堅工作,為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到2020年全面實現脫貧”。
據一組最新數據顯示,全市已脫貧48.04萬戶171.2萬人,還有4.58萬戶13.9萬人未脫貧;重點區縣整體摘帽14個,重慶的貧困區縣還剩下4個,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7.1%降低至0.7%;貧困村減少至33個。這4個數據顯示重慶脫貧攻堅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距離2020年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貧困區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農村人口全部脫貧還存在差距。
重慶脫貧攻堅已到了由整體全面向縱深推進,向深度貧困聚焦聚力,向最難啃的“硬骨頭”精準發力,力爭2020年實現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區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推動高質量精準脫貧。
據調查了解,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重慶市掀起了脫貧的熱潮,政府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到脫貧攻堅任務中,層層完善脫貧目標,全面聚焦深度脫貧,不斷增強基層脫貧攻堅活力,脫貧攻堅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面臨著以下幾方面問題:
產業扶貧項目主要集中在水果、中草藥等種植業,受天氣、市場需求波動影響較大,扶貧產業項目單一,收入來源的過于集中,扶貧致富缺少穩定性,依托產業帶動脫貧效果不明顯。加之,新型產業經營主體培育不充分,貧困區發展潛力略顯不足,貧困人口收入來源結構較為單一,脫貧水平和脫貧質量不高,存在重新返貧的風險隱患。重慶市貧困人口集中在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兩個區域實施生態保護和治理生態脫貧辦法有限,依托生態脫貧的路徑少,貧困人口收益還偏低。
“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是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在貧困人口集中的渝東北地區和渝東南民族地區,問題更為凸顯。據統計,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有2個分布在這兩個區域,貧困區域分布集中度較高,18個貧困區縣面積和人口占比過半,分別高達70%和61%。貧困地區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生產條件相對落后、農村基礎設施水平較低,道路交通設施建設普遍落后,制約著脫貧攻堅加快發展的步伐。
據相關數據顯示,大多數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占比超過56%,因學致貧的占比接近28%,因殘疾致貧的占比20%,因病、因學、因殘,是導致貧困的最關鍵因素。調研發現,配套政策措施與脫貧攻堅工作的銜接還不夠緊密,貧困群眾因重大疾病、慢性病導致貧困的,因負擔不起讀高中、大學的學費導致失學,部分貧困區縣危房舊房未改造的現象仍然存在,貧困群眾信息還存在匹配不精準的現象。因此,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發展,根治貧困、消滅貧窮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扶貧還要“扶志”,經過走訪調查,部分受訪農戶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的思想,有的貧困戶甚至缺乏擺脫貧困的信心,自我放棄或懶于自我發展,主動脫貧的動能不足,等待政府幫助解決問題的依賴心理較為明顯。有的貧困戶坐吃山空,靠政府每個月補給生活,缺乏發展積極性和發展規劃,甚至將政府幫扶當做“福利”,想要政府長期幫扶,以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
十九大報告中向全國全社會發出號召,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并做出了我們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對鄉村發展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新時代”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三個堅持”、“三個重點”、實現“三大任務”的總體戰略安排,確保“脫真貧、真脫貧”,為我們新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是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著力加大深度貧困地區政策傾斜力度,同時加大金融扶貧支持力度,依托社會各方力量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扶產業就是扶根本、扶長遠,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根本要靠產業發展帶動。首先,多渠道開發特色產業,大力推進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發展升級,圍繞“旅游+”“生態+”“金融+”“互聯網+”等,深入推進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搭建配套的物流體系建設,打造文化旅游村鎮建設,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渠道。其次,主體培育農村龍頭企業,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實施規模化發展,加快推進將農產品包裝成附贈價值商品,深加工農產品,打造種植、加工、流通、銷售為一體的全鏈條特色農產品,打造充滿活力的經營環境,引導和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第三,加快改革創新,推進市場化發展。深入挖掘貧困鄉村生產要素和市場價值,縱深推進市場化改革創新,推行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激發鄉村各種生產要素活起來,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提高產業扶貧組織化程度,實現鄉村產業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增收,讓更多貧困戶參與其中,提高收入,爭取實現有能力勞動力全覆蓋。
要致富,先修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突破短板,推進高質量精準扶貧必須下大力氣、下大決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推進深化脫貧攻堅的當務之急必須著力破解農村交通、農村用水用電、農村通訊等“瓶頸”的制約,打通鄉村道路最后1公里,加快建設和改造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村村通寬帶、戶戶有信號”。二是在抓好農村“招商引資”,充分引進社會資本,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運行資金,充分發揮社會資本“造血”功能的同時,發揮金融資本作用,創新投融資模式,完善涉農貸款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本支撐。三是全面提升貧困人群居住環境,加強貧困地區,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開展生活污水和垃圾分類處理,加強對家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改造,穩步提升貧困村人居環境水平,建設“生態宜居”具有巴渝特色的美麗鄉村。
推進脫貧攻堅、追求幸福生活,獲得感很重要,扶貧的過程,要注重政策的惠及面和公平性,將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落到實處。在教育資助方面,扶貧先扶智,重點緩急貧困家庭學生高中、大學階段的支出壓力,在學費、生活費等方面配套更優惠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貧困大學生生源地貸款額度,讓貧困學生無學費之憂。在健康扶貧方面,深化落實基本醫保、大病醫保、商業保險、醫療救助、社會救助等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改善鄉村醫療衛生條件。對因疾病導致貧困的區中機遇兜底保障,大力集中救治,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切實有效解決貧困群眾醫療支出負擔。在住房安全方面,鎖定貧困危房改造,健全常態化監測機制,密切跟蹤已脫貧、未脫貧群眾住房安全情況,及時發現及時改造。在飲水安全方面,著力解決季節性缺水、貧困人口飲水安全等問題,加強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管護,提高水質,解決好安全飲水問題。
一是規范扶貧領域融資,加大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投入,新增金融資金優先滿足深度貧困地區,新增金融服務優先布局深度貧困地區,鼓勵金融行業對深度貧困地區發放的精準扶貧貸款實行差異化貸款利率。調動金融機構大力支持普惠金融、“三農”金融、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創新發展,展現金融機構支持“三農”和弱勢群體、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品牌形象。二是加強扶貧再貸款使用管理,優化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貸款定價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合規增加對帶動貧困戶就業的企業和貧困戶生產經營的信貸投放。銀行機構在政策扶持下要創新產業扶貧信貸產品和模式。三是銀行與證券聯手,在銀行間市場、證券公司等市場主體依法依規設立或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和扶貧公益基金,發行公司債券等按規定實行“綠色通道”政策。
依托大數據現代信息科技,實施扶貧大數據精準扶貧戰略,加快建設大數據信息系統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基礎數據互通共享,項目資金精細化管理,提升脫貧攻堅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細化工作水平,完善推出對象“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大數據比對,對脫貧對象進行大數據比對,全程跟蹤記錄貧困人口生活水平、生產條件改善情況,扶貧項目落地發展情況,動態管理扶貧工作進展和落地情況,為精準施策、精準扶貧打好基礎。
讓老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最終的奮斗目標,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堅持脫貧不脫政策,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戶的產業幫扶,通過創新觀念、激活動力、穩定收入來源、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等方式,降低貧困群眾的脆弱性,實現穩定脫貧,跳出“貧困陷阱”。在保障脫貧群眾收入多元化,增強收入的穩定性的同時,還要激發貧困人口發展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改變“等靠要”思想。為此,要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打贏脫貧攻堅持久戰,建立健全貧困地區公共基礎管理機制、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社會幫扶機制和農村社區居民參與機制,以形成內外監督多方參與的局面,不斷強化內外部聯合監督機制,有效推動“脫真貧、真脫貧”,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