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東 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引言:“精準扶貧”思想觀念的提出是為了徹底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的問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經濟發展現狀。各地政府都將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心向農村轉移,致力于發展符合農村特點的獨特經濟體系,期望農村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吸引社會資金的投放,發展區域產業進步,增加農村人民收入,緩解就業困難的問題。國家實行的“精準扶貧”項目,需要得到各級政府和農村群體的共同支持,雖然目前開展工作面臨著很多問題,但是我們要及時的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案,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一)基層黨組織的扶貧力度不夠。我國基層黨組織的建立是起到沖鋒陷陣的作用,對解決社會民生問題和管理人民群眾方面都起到基層保障作用。在國家實行“精準扶貧”項目時,由于受到來自各方面原因的阻礙,使得扶貧工作的開展受到很大阻力,因而一些基層的黨組織干部出現了消極怠工的情緒,漸漸失去了高亢的扶貧情緒,扶貧工作的實際實施經常出現走過場、做表面、應付了事的情況,不利于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具體實施。同時,基層黨組織對于精準扶貧的定位認識不足,不能清晰的認識到扶貧的重點和扶貧的意義,導致基層的扶貧力度不夠,經常是雷聲大、雨點小,口號喊的響,但真正落實到貧困百姓身上的實惠卻少的可憐,這其中不排除工作落實不到位,工作拖拉的情況,也有一些思想落后的干部群體會做出中飽私囊的錯誤舉動,導致扶貧工作的開展困難。
(二)貧困群體的積極性不高。“精準扶貧”是一項惠及廣大貧困群體的利民政策,但現實情況卻是,廣大的貧困群體對于精準扶貧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充分的認識到精準扶貧帶來的發展前景和經濟收入,很大一部份的貧困群體思想觀念落后,不相信扶貧能真正改善農村的生活,不愿意去付出努力,去付出勞動創造屬于自己的利益。依然靠著自己那點貧瘠的土地和政府的補貼生活,存在嚴重的混日子思想。另外,由于農村地區普遍交通不暢,而且配套的通信、技術、基礎設施不完善,很難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帶動經濟發展,農村貧困群體常年受制于各種基礎條件的制約,看不到致富的前景,已經失去脫貧致富的信心,增加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難度[1]。
(三)缺少城鄉之間的戰略合作和良性互動。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單獨依靠國家的精準扶貧是無法實現的,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人口和面積要遠遠大于城市,但城市的經濟發展卻把農村落在了后面。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很多農村出現閑置化嚴重的現象,留守農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婦女兒童,勞動力明顯不足,有勞動力的青壯年都會選擇進城務工,農村的產業發展沒有足夠的動力,也缺少產業帶頭人的帶領[2]。農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農業,品種單一而且缺少產業競爭力,沒有形成產業體系,城鄉的發展越來越不均衡,城市發展速度很快,導致很多發展起來的行業和個人不愿意去農村發展,農村的配套基礎設施也不健全,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問題,此消彼長,農村和城市的戰略合同逐漸減少,也缺少良性的互動,各自為營,進一步加大了扶貧的難度[3]。
(一)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基層黨組織人員的努力,要打好扶貧攻堅戰,就要提高基層黨組織人員的戰斗力,加強黨組織干部的思想意識觀念,提高黨組織干部的綜合素養,使其能夠清晰的認識到扶貧工作的現實意義和重要作用,確保各級黨組織能夠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的扶貧意識,加大基層扶貧工作的開展力度,做好基層的扶貧工作。除此之外,基層黨組織是最接近貧困群體的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及時了解到貧困群體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有針對性的制訂扶貧計劃,百姓也容易接受,產生信任,有助于扶貧工作的全面開展[4]。
(二)增加貧困群體的積極性。貧困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扶貧工作開展的對象是貧困群體,所以需要得到貧困群體的支持,需要增加貧困群體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的實現扶貧工作的目的。扶貧工作不僅僅是為貧困群體提供物質、資金的幫助,更要幫助貧困群體擴寬經濟收入渠道,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提高其致富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徹底解決貧困的問題,同時生存技能的提高也會增加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信心,尋找更多的致富項目,帶動農村經濟發展[5]。
(三)加深城鄉產業合作和交流互動。我國人們日常的糧食需求全部是由農村提供的,所以城市的發展永遠離不開農村的支持,為了控制農村人口的過度流失,各地政府應該加深城鄉產業合作和交流互動,將更多的產業向農村靠攏,促進農村人口就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政府也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吸引企業投資,改善農村發展落后的現狀,實現精準扶貧的最終目標。
總之,精準扶貧是我國在脫貧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條有實際意義的發展道路,雖然扶貧過程中困難重重,但只要深刻的認識到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就能將扶貧工作有效的開展下去,早日實現城鄉經濟均衡發展,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