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龔奕潔

銀行理財業務正以“子公司”的身份從各商業銀行母體脫離而出,這距離該項業務起步元年,時隔15年。
6月3日,建行旗下的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信理財”)在深圳開業。
6月6日,工行旗下的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工銀理財”)在北京發布了六款新規產品。
6月13日,交行旗下的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交銀理財”)在上海開業。
7月4日,中行旗下的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銀理財”)在北京開業。
隔幾日便有新公司開業、新產品發布,目前,除了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其他幾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根據資管新規“打破剛兌、風險隔離”的監管理念,新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摒棄銀行理財的傳統理念,在產品發行上全面向凈值化產品轉型。
日前,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顯示,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4.8萬只,存續余額22.04萬億元,與2017年底基本持平。
農業銀行投行部總裁彭向東向《財經》記者表示,銀行理財業務能夠高速發展與其獨特的歷史階段有關,在利率管制較嚴時期,理財業務曾一度成為利率市場化的試驗田,也為我國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
近年來,傳統的銀行理財業務模式面臨抉擇。特別是在金融風險頻發的2015年,隔離銀行理財業務潛在風險成為重要議題。
這一路徑走得十分緩慢。
直到2018年初,金融監管改革啟動,重構成為一行兩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正式發布,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路徑才越發清晰。同一年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發布。
“清舊、立新”,22萬億元規模的銀行理財業務轉軌大幕拉開。一方面要清除15年以來形成的預期收益、剛兌等傳統銀行理財業務思維,甚至要消化在上述思維下發展起來的逾20萬億元理財業務。取而代之的則是資管新規下的新思維、新產品。
傳統銀行理財業務產品期限偏短,而資產期限偏長,因而壓降困難。對于銀行而言,在2020年(過渡期限)之前完成老產品的消化實非易事。因此,當前銀行依然希望能取得監管的理解和支持,將老產品過渡期適當延長。
據《財經》記者了解,監管部門對此持有比較大的信心,因為逾2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含有很多不合規的產品。“下一步,將按照‘一行一策解決問題。只要將問題發現了,解決問題還是有信心的。”接近監管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
此間,銀行理財行業必須經歷一場艱難的蛻變。相比于銀行資管部門,獨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受限更少,一方面會迎來較之前更為公平的資管競爭環境;另一方面,既要處理好與母行資管部門的業務銜接,又將面臨基金公司尤其是母行旗下其他資管子公司的競爭。
對于轉軌后的銀行理財市場,農業銀行投行部總裁彭向東給出三點判斷:一方面,銀行理財業務的規模會有所下降,資管新規下,理財子公司發行新產品,達到原有的理財規模需要花費更長時間;另一方面,新老產品劃斷,不排除客戶為了購買老產品而轉移服務機構;第三,理財市場將出現明顯分化。
業界普遍認為,銀行理財業務原有的高速增長態勢將一去不復返,未來達到幾千億元就已屬難得,這與此前大行萬億規模不可再同日而語。而相對于產品的立新以及市場新競爭合作關系的重塑,銀行自身機制的創新,也是決定轉軌成敗的一個關鍵。
公開數據統計,目前已有超過30家商業銀行發布了理財子公司設立計劃。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數目可能將超過50家。
對于理財子公司未來的發展,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此前在資管新規一周年時曾強調,商業銀行要統籌把握存量資產處置與理財子公司發展的關系,“清舊”與“立新”可以并行,但不能混同。
在“清舊”與“立新”并行的問題上,曹宇進一步指出,要厘清母行和理財子公司的權責,強化風險隔離,防范利益輸送和道德風險等問題,確保理財子公司“潔凈起步、輕裝上陣”,杜絕“帶病上崗”。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2020年底過渡期結束,商業銀行將不再開展理財業務,之后將由理財子公司完全銜接該業務。為了有序處理原有的存量理財業務,各家商業銀行都有意保留現有資管部門。
不過,源于各家銀行資管部人員規模不同,在原有資管部與理財子公司的關系問題上,各家銀行則不完全一致。
例如,建信理財成立后,建行資管部門仍然保留,但更名為“集團資產管理部”,剝離了其經營職能,對接管理建行集團旗下的11家資管類子公司。
建信理財公司董事長劉興華接受采訪時表示:“保留資管部門其實就是剝離了經營職能,擴充了管理職能。它的主要定位目標是協調整合建行集團旗下11家資管類的子公司,共同把集團資管業務做大做強。在這個戰略定位下,它的層級更高了,權限更大了。”
交通銀行的做法是,在過渡期(2020年)結束之前,該行將保留資管中心,統籌管理全行的理財業務,同時將理財業務的日常運營管理職能委托給理財子公司,承擔監督其盡責履職的職能。
交通銀行的做法優勢在于:既可以滿足監管關于理財子公司與母行風險隔離的要求,又不會因為“雙線運行”導致人、財、物等資源重復配置。
從已經開業的理財子公司來看,子公司一把手均為其母行原有資產管理部一把手。其中,建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經理劉興華擔任建信理財董事長,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顧建綱兼任工銀理財董事長,交通銀行同業部總監涂宏擔任交銀理財董事長,中國銀行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東海擔任中銀理財董事長。

母行是否有必要保留資管部?彭向東向《財經》記者表示,銀行保留資管部,一方面是為解決人員編制問題,特別是有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設在外地,另一方面是為了處理存量理財業務。但是,存量理財能否在兩年之內完成處理,還需要時間驗證。
國信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2.04萬億元。對于習慣了銀行可以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的客戶而言,快速接受凈值型產品是有一定難度的。當年(2015年),光大銀行欲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準備推出凈值化產品之前,也希望通過類似浮動收益型產品進行過渡。
相關數據顯示,交行理財存量規模為1萬億元左右,符合凈值型要求的規模約2000億元。工行理財總規模近3萬億元,其中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規模僅3700億元。中行理財總規模1.2萬億元,其中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規模2000億元。
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標準理財規模還有待監管部門認定。例如,貨幣基金產品,如果按照證監會的監管要求則不符合規定,因為銀行發行的貨幣基金產品都是按照攤余成本計算的非波動型產品。資產管理規模越大,附帶的收入越高,所以,公司依然會看重規模(AUM)指標。只是,未來產品合規的標準由誰來定義,被定義的規模量是否被監管部門認可,以及通過什么方式認定,還有待觀察。
在銀行業人士看來,銀行理財業務轉型期的難題是,老產品如何配置,長期資產對應的產品期限調整的問題。據《財經》記者了解,存續產品過渡期之后,對于到期資產可選擇的處理方式,多家銀行內部還在討論,也在和監管部門溝通。
“在新產品方面,現在每家銀行對新產品合規的界定是不統一的,都宣稱合規,但監管部門也沒有來檢查過。”某銀行理財業務人員坦言。
在個別銀行業人士看來,與“清舊”并行,其實對新成立的理財子公司是不利的。按照新規,理財子公司成立后要按新規發行新產品,而其他還沒有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則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轉換。理財客戶由于對舊產品情有獨鐘,很有可能轉向其他銀行。
之所以如此,源于老產品對投資者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表現為:產品多是預期收益率產品,而且“剛性兌付”,投資者在購買之初就可得知收益結果;資產期限長,但是產品期限短,并且大量采用滾動發行的運作模式,投資者往往一年可購買幾次相同資產的理財產品,資金沒有閑余空檔,收益銜接緊密;雖然產品的信息披露不透明,但是普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者不需要花費過多精力研究產品。
但事實上,受資管新規影響,在產品類型上,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已環比逐步減少,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則呈環比增長趨勢。普益標準的監測數據顯示,在產品收益上,為吸引新客戶,并實現存量客戶的續接、轉化,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業績收益目標(即業績比較基準)一年來維持在4.7%以上,比此前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更具競爭力(伴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銀行理財產品傳統的“預期收益率”正逐步被“業績比較基準”所替代)。
資管新規之后,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收益率已連續14個月下行;在投資起點上,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起點金額從5萬元降至1萬元,這意味著投資者的門檻進一步下降。
上述理財產品業務人員表示,以往理財產品的主流產品是3個-6個月,資管新規執行后,此類產品將大概率減少,因為很難找到與之期限匹配的資產。
新成立的理財子公司產品將實現全面凈值化,但也面臨豐富投資品種的巨大挑戰。這種豐富性體現在既包括公開上市的股票、債券等標準化資產,也包括未上市股權和收益權等非標準化資產。
走在市場前端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都在爭取業務機會,希望通過新的產品吸引客戶。例如,工商銀行理財子公司率先取得衍生品交易和外匯業務資格。同時,該行推出了固定收益增強、資本市場混合、特色私募股權等三大系列共六款創新類理財產品,涉及固收、權益、跨境、量化等多市場復合投資領域。
中銀理財則推出五大理財新品,涵蓋“全球配置”外幣系列、養老系列、權益系列、股權投資系列以及指數系列。
立新者在盡力推陳出新,但投資者是否買賬,尚有待檢驗。廣發銀行與西南財經大學的聯合調查發現,在投資理財產品時,54.6%的家庭不希望本金有任何損失(據《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
招商銀行行長助理劉輝認為,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20萬億元體量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其轉型亦絕非一日之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固收類、低波動產品能夠契合銀行理財主要客群的低風險偏好,也可以成為理財子公司規模的穩定器。從獲取增量客戶和資金的角度來說,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比率低且以存款為主,收益穩健的理財產品更容易吸引潛在目標客戶。
一位銀行資管部總經理亦認為,理財子公司能為資本市場帶來多少資金,不僅取決于銀行的投資偏好,還取決于銀行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事實上,在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現在不少客戶對于資產保值的意愿,強于風險投資的意愿。投資者教育,將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后的重要議題。
此外,在銀行理財新時期,風險能否嚴格控制至關重要。理財子公司的風險主要在流動性,如果客戶集中贖回,對資產流動性要求很高。業內人士指出,理財子公司需要進一步精細化管理,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客戶。
對于理財子公司而言,走出母行之外,必然面臨來自資管市場的其他機構主體的競爭。在此競爭格局下,最值得關注的是理財子公司與基金公司,尤其是母行旗下的基金公司的競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