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琛
在國家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現象也凸顯出來,60歲以上老齡人口2.4億人,65歲以上老齡人口1.75億人,兩項數字均超過聯合國(UN)確定的人口老齡化社會標準,即人口老齡化社會和重度人口老齡化社會。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筆者認為,銀行業和保險業作為養老保險市場的主要力量,應主動參與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
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在近期的養老金報告中指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政府已把養老金改革和發展視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在構建公平合理、激勵相容、保障充足的養老金制度體系方面尚需要努力,以迎接人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如何認識這個問題?在2018年10月25日國際養老金監督官組織(IOPS)年會上,中國監管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出了將人口壓力變為經濟轉型的契機,持續改革并不斷完善現代養老金制度,不但能夠保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實施,培育養老金融產業,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資金支持,而且可以使國民獲得可靠的養老保障。養老金制度改革兼顧供需兩側,可以成為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環節。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養老金制度的不斷完善,養老產業與養老金融不僅能為金融企業帶來商機,同時也能為醫療康養、AI智能及房地產行業帶來參與的機會。一方面,養老產業的發展需要產業平臺的保障。近年來,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國齡智能養老產業投資(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寸草春暉養老服務等機構應運而生。這些機構的出現,旨在解決因老齡人口猛增而產生的多元化社會服務需求。老實說,在中國經濟轉軌過程中,養老產業起步較晚。無論是制度的頂層設計還是養老金融概念的提出,都是在國家經濟轉型26年后才進入實質性階段。
另一方面,資金投入與積累成為推動養老產業發展專業化、規?;约爸Ц侗U系闹匾巍7治鏊麌涷灒淆g人口比例的快速增長造成了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老年人服務需求走向多元化。比如亞洲的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的補充養老金制度很快就建立起來。
參考早于中國進入現代化生活模式國家所走過的歷程,多支柱養老金制度是滿足老年人需求服務的基礎,因為這項制度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制度,養老金制度不合理,會扭曲勞動力市場和社會激勵機制。目前,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的養老支出由個人或家庭承擔,大多來自儲蓄賬戶。而在發達國家,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能覆蓋老齡人口的大部分支出需要。因此,中國要繼續完善養老金三支柱制度,既基本養老、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以及個人自愿的IRA賬戶制度。在養老金基金投資領域,既要加大養老金投資產品的多元化,更需要養老金管理中稅收制度的合理化。筆者深信,巨大的市場需求與國家和地方鼓勵政策的陸續出臺,定會促進中國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據有關數據分析,預計到2020年,養老產業增加值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
從世界一些國家的實踐看,養老金大多是三個支柱制度。美國的三支柱分別是(1)政府強制執行的社會保障計劃。(2)由政府或雇主出資,帶有福利性質的退休金計劃。(3)個人自行管理的個人退休賬戶,也就是業內常說的IRA退休賬戶。IRA是一種由聯邦政府通過稅優政策的制定、個人自愿參與的補養計劃。瑞典的養老金制度也是由三個支柱組成,分別是:(1)覆蓋全民的國家強制性基本養老金,它包含三個層次:最低養老金擔保(GP)、名義賬戶制度和實際積累制。(2)準強制性的職業養老金計劃。(3)個人自愿養老儲蓄。加拿大的體制是:(1)加拿大養老金計劃(CPP)。(2)注冊養老金計劃(RPP)。(3)個人養老儲蓄賬戶。韓國的養老金三支柱分別是:(1)國民年金制度。(2)企業年金制度。(3)商業養老保險制度,英文為Private Pension Scheme。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四個國家的養老金制度都是建立在立法基礎上的。
美國在1935年實施了《社會保障法》,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制度。韓國的制度是在朝鮮戰爭停戰后的第七年(1960年),在國家經濟從農業經濟轉軌到工業經濟為主的過程中建立的。隨后,韓國在1972年制定了《國民養老保險法》。從1992年起,國民養老保險強制性制度開始得到完善和加強,實施對象從10人以上單位擴大到5人(含5人)以上單位的職工,基金籌措延續企業、職工個人與國家三者共同負擔的方式,特殊行業人員的養老金由國家全額承擔。
而中國養老金制度經過28年的發展也正在逐漸完善,但從基金覆蓋面和基金積累方面分析,第一支柱包括基礎養老保險及其儲備基金(全國社?;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了8.58億人口,占符合參保條件人口的76%。第二支柱作為補充養老金,包括了自2004年開始啟動的企業年金和當前正在全國開展的職業年金計劃,但中國這類計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只覆蓋了城鎮就業人數的5.7%,遠不能發揮作為第二支柱在整個養老金體系中的作用。第三支柱是商業養老保險,滲透率低。根據原保監會的統計,中國人均商業養老保險保單不到0.5張,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1.5張。
由此可見,中國的三個支柱發展很不均衡。強制參與的第一支柱起步最早,基金規模保持領先。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發展不太理想。以企業年金為例,自2004年人社部關于企業年金的兩個文件頒布以來,基金積累規模遠低于預期,況且政策規定這是一項自愿性的制度,本身這就是個問題。自國家允許建立企業年金計劃以來,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外資和合資企業大部分都沒有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主動性,這是造成中國企業年金覆蓋的企業在職職工人數非常有限的原因,企業年金制度并沒有取得相應的地位和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此外,由于稅優政策的滯后,三個支柱體系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失衡現象,第一支柱養老金基金積累占了養老金基金70%以上的規模,造成了當下中國養老金支出過于依賴第一支柱的現象,基本養老金的缺口越來越大。因此,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逐步向強制性制度過渡;同時積極推進個人延稅型養老保險對改善養老保險現狀、滿足個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以及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均有重要意義。
截至2018年底,中國全部養老金基金規模已累積了大約8萬多億元人民幣,而美國的規模是28萬億美元, 從人口基數看,中國的養老金發展空間巨大。從投資收益看,中國養老金近十年來三個支柱之間的投資收益差異也頗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基本養老金積累和投資管理期間趕上了經濟最佳的年份。但補養年金制度建立后,多數年份經濟處于下行期。二是管理制度上有缺陷,長期基金投資用短期期限評價投資業績,造成了風險和損失。三是有資格的養老金投管機構投資產品單一,產品的研發與管理均不到位。
中國第二支柱的建立,雖加快了中國養老金制度的建設步伐,但從總量上看,中國養老金的規模與世界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三個支柱的總額只占GDP的15% 左右,尤其是其中的第二、三支柱只占GDP的4%,遠不及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6%)。目前,由于養老儲備基金不足、中國老齡人口增長速度的過快而變得更為嚴峻,因此,建設新型、覆蓋面廣且高效的養老金制度的任務非常緊迫。
自2013年以來,國家支持養老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相繼出臺,社會各界都在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經濟轉型后的養老金制度新模式。預計隨著養老金改革的不斷深化,未來十年中國養老金總規模的年化平均增幅將超過15%,到 2025年總規模有望達到45萬億元人民幣, 占GDP的45%左右。而在具體的三支柱之間,成立較晚、基數較低的第二與第三支柱有望實現遠高于第一支柱的增速,而第二和第三支柱更為市場化的發展模式也將有助于它們以更高效的方式運作,這將為包括專業養老金公司、保險公司、金融咨詢服務類企業和地產、醫療、康養保健等各個行業在內的參與方帶來巨大的商機。
2018年,中國啟動個稅遞延養老保險工作后,業內人士目光均投向了養老目標基金,如果公募基金也納入個稅遞延賬戶,中國養老基金規模將會呈快速發展態勢。在這個時期,我們需要一個專業化和全方位覆蓋生命周期的養老金現金流管理、家庭資產負債表咨詢管理、基金的動態平衡管理、投資者教育以及主動風險管理等一系列的養老金投資管理環境。國家有關監管機構應積極努力創造環境,具體說:一是要引導養老金投資機構樹立長期穩健的投資理念,提高監管的技術水平,促進養老資金的長期增值。二是要將養老金改革與發展養老產業相結合。在養老金制度改革過程中,還要整合醫療、老年看護、養老社區等多方面養老資源,全方位地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準、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要重視新技術的應用,提升養老產業鏈供給能力和水平。三是要以促進競爭和專業化管理為目標,堅定不移地推動銀行業、保險業的對外開放,把已確定的放開股比限制等開放措施落實到位,鼓勵外資機構參與中國養老領域的服務。
(作者為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高級顧問;編輯: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