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虹
摘 要: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后,又一條將我國與歐亞大陸緊密連接的商道。大同古城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途經城市,對于萬里茶道的商業發展起到有效推動作用。大同古城成就了萬里茶道在歷史上的輝煌。文章主要圍繞大同古城對萬里茶道發展的重要意義展開詳細探究,以此提出一些個人觀點,以供實際參考借鑒。
關鍵詞:大同古城;萬里茶道;歷史文明
大同古城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追根溯源,大同古城的發展實現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大同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眾所周知,大同古城在我國山西省境內。這里自古商業繁華,且特別適合農耕業與游牧業發展。基于此種條件下,大同古城出現多民族結構。在我國明清時期,大同古城不同民族之間貿易往來繁密,古城成為民族貿易與國際貿易的重要通商地區。萬里茶道必須要途徑大同古城,由此可見大同古城對萬里茶道商業發展的重要性。文章主要提出萬里茶道的必由之路、萬里茶道的不斷擴展、萬里茶道的經濟延伸等三方面論點,并分別從大同古城重要樞紐、大同古城優秀人才的創新以及大同古城經濟貿易的發展等方面進行細致分析,以此探尋大同古城對于萬里茶道發展的重要意義。
1 萬里茶道的必由之路——大同古城重要樞紐
萬里茶道從字面上來看就能夠分析出,貿易的主要內容是茶[1]。大同古城茶路主要分為東、西兩條主線。東線主要途經大同古城南部地區,再沿著南部地區東行直達懷安縣境內;西線以懷仁縣為起點,西行進入右玉縣境內。
大同古城內有眾多的關口,與長城內外、南北呼應,迄今還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歷史遺跡。大同古城在我國明清朝代時期具有重要的貿易地位,是萬里茶道的必經之路。
2 萬里茶道的不斷擴展——大同古城優秀人才的創新
歷史上的大同古城是多民族聚居地,因而擁有眾多民族優秀人才[2],我國明史中對于這一點也有相關記載。明代,朝廷對大同古城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當時大同古城負責官員李原等人因擅長民族語言,而得到朝廷重用。明嘉靖年間,不少大同古城居民受當時客觀因素影響移居到蒙古地區。移居的大同古城居民中,還有一些人在當地任職。而后一直到了清朝,開放蒙古邊界以后,蒙古地區涌入大量大同古城居民,他們在這里定居,開墾荒田,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根據清史記載,清代涌入到蒙古地區的大同居民共有千余名之多,而后歷史不斷發展,一直到民國時期絕大多數的大同古鎮居民才開始北上淘金,從而衍生出大同古城優秀的歷史文化,為萬里茶道出關北上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大同古城對于民族交流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中出現的大量優秀人才,不但對萬里茶道的交流與延伸起到推動作用,同時還為萬里茶道開展貿易提供便利。大同古城人自然而然地利用民族交流技巧,在萬里茶道的貿易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現實作用。
3 萬里茶道的經濟延伸——大同古城經濟貿易的發展
歐亞貿易的發展主要由政府進行推動。而政府通常采用的運行方式是利用直接財政補貼的形式進行,并且對補貼標準的額度規定較高。現階段,我國亞歐貿易由于運營成本較高,進口額只占出口額的一半左右。
而我國古代茶商,政府基本不給予其補貼。因而在來往貿易的過程中,只能通過雙向貿易渠道或者調查貨物銷售節點的形式進行貿易,從而避免資金積壓的情況出現,促進商品利潤的產生。大同古城具備這一特定產業鏈結構特點,能夠保證貨源,滿足萬里茶道客戶的需求。
大同古城自古以來商貿發達,成為各地來往客商的重要聚散中心。這就賦予了大同古城市場競爭上的優勢。大同古城的茶商對茶葉進行售賣時,通常秉持著在境內多賣、在境外少賣的原則,然后利用售賣茶葉的錢購買當地土特產,作為貨源的補充。待貨源補充充足之后再沿途北上。因此,茶商在售賣的這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貨源充足的狀態。茶商北上販賣過程中,需要用到馬匹,而馬匹在大同古城境內則是商人售賣的重要商品。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大同古城,動物皮毛生意異常興旺,大同境內經常可以看到道路兩邊商人攤位上擺放著花色、種類、款式眾多的動物皮毛制品。此外,在我國明清史料中也提到了大同古城當時在皮毛業上貿易較為發達,為我國明清之后的手工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同古城在清末民初時期,皮毛業發展趨于繁榮,光是皮毛業商號就有百余家之多[3],每一年皮毛貿易原產值累積達到上百萬銀兩,各類皮毛制品、衣物、鞋類等商品備受當時百姓認可與喜愛。此外,清末時期,皮包也受到百姓歡迎。商家在對皮包進行銷售時,銷售的重點集中在介紹皮包款式與耐用度上,并根據不同的皮料劃分為豬皮包、牛皮包、羊皮包等。款式不同,材質不同,價格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在清末時期,政府要求商家售賣皮包必須要到指定的區域內,當時這一指定的區域即為漢口。漢口也是萬里茶道的主要途徑城市之一。漢口作為大同古城重要的皮毛銷售城市,生產出來的毛皮制品符合來往商家沿途經商的所需特性,經久耐用,不易腐蝕,便于商人存放貨物。
萬里茶道商隊從各地運來的動物皮毛,可有效補充大同古城皮毛業資源[4]。由此可見,大同古城既能夠為萬里茶道貿易提供特色產品,又不同程度地為茶道貿易注入新鮮貨源,使得茶道貿易產業優化發展,長期興盛。但在這里有一個疑問,就是大同古城的茶產業貿易是從清末開始發展起來的,在清末時期,店鋪形式貿易初具規模,清末之前都是茶商小販沿街售賣,那么為什么清末時期茶葉店才逐漸興起,而之前沒有此類現象。產生此類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對象的不同。眾所周知,茶葉在國際上是一種通用的茶品。大同古城銷售的茶葉以黑茶居多,但是國際上卻將黑茶稱為紅茶。當前我國茶葉種類有上百種,其中較為常見的要數青茶、綠茶、白茶以及花茶等。迄今為止,在大同古城每一家特產店鋪都能看到茶葉的身影,茶葉售賣數量較為龐大,特別是磚茶。加之,大同古鎮內的所有客棧都直接對接茶商,茶葉不僅能壟斷銷售,還能多渠道零散銷售。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多渠道的零散式銷售,比茶莊壟斷式銷售更具有親民性。同時此種銷售方式也是受明清時期大同古城茶葉經營形式的啟發。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大同古城的貿易經營特點,在萬里茶道所有途經的城市之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特色。
4 結論
綜上所述,大同古城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途徑城市之一,之所以貿易發展長期領先,從古至今備受社會關注,主要是由于大同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優秀的人文環境,為萬里茶道貿易的繁榮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時至今日,茶業貿易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與喜愛,這主要得益于萬里茶道為茶業貿易做出的巨大貢獻。因此,為了在現階段有效對茶道貿易產業鏈進行有效延伸,我國政府應加大力度對大同古城貿易文化產業鏈進行研究。基于此,文章主要提出萬里茶道的必由之路——大同古城重要樞紐、萬里茶道的不斷擴展——大同古城優秀人才的創新、萬里茶道的經濟延伸——大同古城經濟貿易的發展三點研究思路,以此推動我國萬里茶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文章研究的內容還具有一定的不足,望本文研究的內容與結果,能夠或多或少為我國研究大同古城對萬里茶道發展的重要意義帶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湖北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轉變發展理念 ?做強做優湖北茶產業——省政協“復興‘萬里茶道東方茶都,叫響湖北茶業品牌”月度協商座談會建議綜述[J].湖北政協,2017(9):6-8.
[2]黃芙蓉.“萬里茶道”申遺與區域發展傳播路徑研究——湖北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思考[J].學習與實踐,2016(11):129-134.
[3]熊文杰.以湖北自貿區建設促進萬里茶道物流的發展[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12):21.
[4]范志萍.基于“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的晉商“萬里茶道”旅游資源開發建議[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8(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