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銅鏡又稱“照子”“銅鑒”,在古代社會與人類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祭祀、梳妝、殉葬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些“刻畫精巧、文字瑰奇、辭旨溫雅”[1]的古鏡,稱得上是中華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兩漢時期,大一統王朝下經濟發展、金屬鑄造工藝提升,加之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風盛行,使得銅鏡的發展達到高峰。兩漢時期的銅鏡,不論是在表征、形制,還是紋飾、銘文方面,都有著顯著的時代特征,且圖案式樣豐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
關鍵詞:兩漢;銅鏡;藝術
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銅鏡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年)。在青銅器鑄造的鼎盛時期——商周時期,銅鏡作為祭祀的禮器及少數貴族享用之物,僅零星出土。秦漢時期,銅鏡的使用逐漸平民化、日常化。后又歷經唐、宋兩次發展高峰期,直至近代玻璃、水銀鏡的誕生,銅鏡方退出歷史的舞臺。銅鏡的藝術特點,每個時期都是各不相同的。早期銅鏡簡單樸素,隋唐時期推崇流暢華麗之姿,宋代銅鏡鑄造多取材自由寫實、注重實用,器體輕薄,裝飾簡潔,自元明之后,銅鏡的發展呈現衰敗之勢。而兩漢時期可稱得上是銅鏡第一個發展高峰期,銅鏡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制作產生了質的飛躍。筆者在此聲明:本文所談及的兩漢銅鏡特指武帝以降的,西漢前期修養生息,銅鏡鑄造多承襲秦代、戰國遺風,鏡體多單薄,而新莽銅鏡與西漢銅鏡一脈相承。
1 兩漢時期的銅鏡在紋飾方面的特點
與先秦時期相較,兩漢時期的銅鏡不僅有著厚重的質地、高大的鏡鈕,在表現技法、紋樣的處理上也有很大的突破。銘文的圖形化、幾何裝飾形的巧妙應用在漢鏡中都有很好的體現[2]。西漢鏡紋飾的兩大特點:采用四分法布局(多以四乳釘為基點);地紋逐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東漢鏡紋飾最具特色的是題材更多反映神仙思想和現實生活,還有就是“浮雕技法的產生和‘軸對稱的紋飾布局方式的運用”[3]。漢鏡中常見紋飾題材有:渦紋、繩紋、弦紋、連弧紋、草葉紋、乳狀紋及各類神獸紋等[4]。相比于之前的銅鏡,不僅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表現手法上也更加的細膩工整。為突出銅鏡的層次感、立體感,在構圖格局中常采用乳釘間隔成等份或以同心圓的重圈的形式來實現。西漢晚期、新莽和東漢時最為流行的規矩紋銅鏡,紋飾內容極為豐富,不僅穿插著各種鳥獸圖案,圍繞鏡鈕布有尖乳、圓凸乳以及中心下凹的乳釘等,邊緣上還有鋸齒紋、雙線波紋、流云紋以及雙線三角紋等,通過圓與方的對比,形成一種活潑生動且旋轉奔馳的圖案結構[5]。到了東漢時期,銅鏡在工藝方面又表現出了不一樣的勢頭,主要體現在不斷革新與提高方面,出現這樣的變化離不開當時畫像磚的影響。尤其是在處理動靜之間的協調方面,藝術家們既能描繪出神人的嚴肅,也能從神人的嚴肅中表現出一種動態活潑的感覺,從那些奔馳的車馬與活潑的禽獸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在技法方面,藝術家們多采用高浮雕以及減地平雕的方式來表現物像,這種物像從人的感覺看,效果與剪影差不多[6]。
下面介紹幾款在紋飾方面特點較為鮮明的龍游縣博物館館藏漢鏡。
東漢四乳四虺紋銅鏡(圖1),直徑11厘米,鈕徑1.3厘米,厚0.5厘米。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鈕座內間有四組對稱櫛齒紋(三線短條紋),紐座外裝飾有兩周細短斜線紋,兩周間為四蟠虺紋,以乳釘相間。素寬緣無花紋。
東漢四乳八禽銅鏡(圖2),直徑9.6厘米,鈕徑1.4厘米,厚0.5厘米。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鈕座內間有四組對稱櫛齒紋(三線短條紋),紐座外裝飾有兩周細短斜線紋,兩周間為八只飛禽,兩只為一組,對稱分布,并以乳釘相間。素寬緣無花紋。
東漢重列式神獸銅鏡(圖3),直徑14.2厘米,鈕徑2.6厘米,厚0.5厘米。圓形,大扁圓鈕,圓鈕座。近緣處一雙線凸圈分內外兩區。內區主紋自上而下分為五段。第一段正中為一戴冠冕的神人,左側為朱雀,右側為神獸及一侍者;第二段為四個神人;第三段兩側為東王公和西王母;第四段為二神四獸;第五段正中為一神,左右兩側為一神獸及玄武。外區隸書銘文一周。緣上飾交錯連續的渦紋。
2 兩漢時期銅鏡在銘文方面的特點
銅鏡銘文是鑒定年代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表現手法上的重要特征。考古調查顯示,將文字鑄于鏡背濫觴于戰國時期。而兩漢時期銅鏡銘文以字體多樣、文辭豐富而著稱。漢鏡將鏡背銘文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不僅有規格堪比漢賦的長篇字銘,甚至出現了以銘文為主題紋飾的銅鏡[7]。
漢鏡銘文不僅能夠反映出漢代鑄鏡手工業狀況,也有助于后人了解當時普羅眾生的真實心態:祈求子孫繁昌、長壽富貴的愿望和神仙觀念。有的鑄造師會在銅鏡的內外沿間加鑄作者姓名,更有甚者會將當時流行的三言、七言、騷體等多種文學體裁鑄于鏡背。此外,還有慶祝吉祥、歌功頌德、答謝、贈禮,以及信仰宗教神話的銘文等[8]。東漢中期以后,銅鏡的銘文除了表現藝術家給予它的意義之外,銘文中還加入了鑄造銅鏡時的紀年、紀名與紀氏,諸如“朱氏明鏡快人意”“田氏作鏡四夷服”“尚方作鏡真大好”等,不僅具有強烈的歷史意義,而且對于后人研究并判斷銅鏡制造時間給了明確的依據。這種銘文的作用不僅在于明確地記載制作者的各種信息,比如姓名及姓氏等,還起著非常強的廣告宣傳作用,也從側面證實了當時的民間鑄鏡業商品化程度高的歷史事實。
漢鏡銘文的字體不斷變化,小篆、繆篆、變形篆體、簡體隸體相繼出現。篆體用筆圓轉,字形結構勻稱、規整,隸體用筆舒展、灑脫有度。此外,漢鏡的銘文受制于銅鏡的大小及藝術風格的影響,銘文的字數多會出現減字、確字、簡化、加而、加符號等現象。
下面介紹幾款在銘文方面特點較為鮮明的龍游縣博物館館藏漢鏡。
西漢昭明連弧紋銅鏡(圖4),直徑8.8厘米,鈕徑1.3厘米,厚0.4厘米。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座外有一周凸弦紋圈帶及一周內向八連弧紋帶,間有4組櫛齒紋(三線短條紋)等分,鈕座、凸弦紋和連弧紋間均飾回旋線條紋。連弧紋外兩周細短斜線紋之間有銘文十五字“內而清而外而昭,而明而光,而光日月”,每個字間隔著“而”字,字體方折,素寬緣無花紋。
西漢草葉紋日光銅鏡(圖5),直徑14厘米,鈕徑1.8厘米,厚0.4厘米。圓形,圓鈕,四葉紋鈕座。四葉紋鈕座外為雙線方框,方框外每邊有銘文兩字,分別是“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繆篆書,四角為菱形填線紋,外為一凹面大方格,四角外伸出雙瓣一苞花枝紋,四乳釘及桃形花苞,兩側各一對稱單層草葉紋內向十六連弧紋緣。
東漢雙龍戲虎銅鏡(圖6),直徑12.2厘米,鈕徑2.4厘米,厚0.9厘米。圓形、半球形鈕,圓紐座。內區紐座外飾有兩龍一虎,龍虎相峙。其外有銘文37字,“李氏作鏡四夷服 多賀國家人民息 胡虜殄滅天下服 風雨時節 五谷熟 長保二親得天力宜子”。外區花紋為櫛齒紋、鋸齒紋、虺紋各一周。
東漢神人神獸銅鏡(圖7),直徑10.3厘米,鈕徑2.0厘米,厚0.6厘米。大扁圓鈕,圓鈕座。以浮雕手法刻畫了一組神人(鏡鈕左右兩側的人物為東王公、西王母)、神獸,紋樣隆起凸出,環繞于鈕外,外飾一周鋸齒紋。緣內鑄一周銘文,其中有“建安廿四年”“建安四年六月辛巳朔廿五日造”的字樣,緣上飾連弧紋。神獸紋于東漢中期開始出現,一直流行到三國時期。
3 結語
兩漢時期,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從文化上看,都達到了封建社會時期的一個高峰。政治穩定,文化、商業繁榮,新的冶煉、鑄造技術的興起,推動銅鏡鑄造業進入一個繁榮階段,出現了一個形制豐富多彩、銘文內容豐富、裝飾工藝花樣繁多的局面。漢代鏡銘不僅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還承載了大量反映社會風俗、思想意識的信息,有益于后人通過流傳至今的銅鏡一窺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
參考文獻
[1]羅振玉.古鏡圖錄[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
[2]王小芹.中國古代銅鏡中的瑰寶——漢鏡[J].文物世界,2007(3):59-60.
[3]管維良.中國銅鏡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4][5]郭淑英.淺談兩漢銅鏡藝術特點[J].文物世界,2005(6):35-37.
[6]曹菁菁.西漢銅鏡銘文流變舉例[J].形象史學研究,2011(00):18-29.
[7]竇葳.兩漢鏡銘與社會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19.
[8]丁孟.銅鏡鑒定[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